从表面上看,海上钢琴师描写的是一位专注于音乐的钢琴师的传奇一生,他纯粹而天真,一心扑在钢琴上。他眼中没有阶级之分——他既为头等舱演奏,也为普通人演奏;他不求名利,不在意和杰里的比试;直到他死前,还在保持着弹琴的姿势……从这个角度看,这确实是一部传统的艺术片。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这部影片借弗吉尼亚号为画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长卷:
怀揣着梦想奔赴美国的移民,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战争、异化、道德堕落……
影片于1998年上映,描绘的却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的情景,这其中多少有一些回顾和反思的意味。而故事的主人公1900最终走向毁灭,未尝不是暗示整个20世纪的毁灭。
马克斯的画外音中有这么一句话:“弗吉尼亚号上的一个黑人铲煤工说过:这是(1900年)这个倒霉的世纪的第一年。”导演的倾向可见一斑。
英国文学批评家赫兹里特说:“我们无法用一个时代的感情去测量另一个时代的感情。”20世纪那个时代已然离我们远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等带来的伤痛我们毕竟未曾经历。我们只能怀着一种同情的理解,尽量去体会1900当时的心境,去感悟那个时代的脉搏。
一
在叙事上,1900是否存在是一个谜。从片名〝The Legend of 1900〞开始,导演就给观众留下了疑惑。一切就正如马克斯一开始所说的那样:“问题是谁也不相信我这个故事。”马克斯再三说,没人知道1900是否存在,但他同时强调1900真实存在。
影片开头没有完全采用写实的手法,而是从马克斯的画外音开始,随即切换到1900那个年代。当到了故事的第一个小的叙述高潮时,戛然而止,转入“现实”之中。其后,反反复复,1900的“传说”就以回忆的方式交代。跳跃性的叙述方式使得影片省略了很多细节。而一些相得益彰的音乐(获奖)更是给这个故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到了后面1900的钢琴唱片出现,从而实现了结构层面上的“正”“反”“合”——1900从一个被马克斯叙述的准虚构人物落实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叙述线索也完成了由“实”到虚,再到“实”的结构过程。而最后乐器行老板的那一句“好故事的价值要超过一把旧小号”则又把1900的存在指向了虚。
而1900本人,他就是一个“说这个人从未来过这个世界也不为过”的人,“世间没有他这个人,找遍城市、教堂、医院、监狱、棒球队……也不会找到他的纪录。他没有国籍,连生日也没有,孤身一人。”就连他最后都自我调侃:
“当我站在天国门外,圣人查生死册,查不到我的名字,说:‘你再说一遍,叫什么?’ ‘1900。’
圣人说:‘我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
‘我在船上出生。’
‘什么?’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也许因此册上无名。’”
这段话体现了1900对自己存在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他作为一个亲历者,无疑是存在的;而对于社会,他则从来没有出生过。这同时也折射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困惑:社会存在的非真实性。身处在那个精神无处安放的消费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找寻。弗洛姆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存在”这个词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也体现了导演对存在主义问题的思考。
二
影片在结构上的“悬置”风格,也是一大亮点。影片中的两条线索之间隔了一个“时代”——那时候码头上人声鼎沸,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此时船身锈迹斑斑,破败不堪,再也看不出当年的气势和风采。
这两条线索,一为想象的、自由的、过去的,一为现实的、琐碎的、日常的。由两条线中间交叉点的不断趋近构成了电影的推动方式。其中,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而当马克斯劝说1900失败后返回乐器行时,两条线会合,影片到这里结束。此后,马克斯就生活在“现实”之中,而“想象”的消失则代表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可以让我看到尽头吗?”影片中最经典的镜头当属1900停在船舷上沉默驻足凝望那一幕。远处高楼林立,一眼望不尽的是人类的城市文明。1900停在那里,陆地上有他喜欢的姑娘,可以听到大海的声音。
最终,1900害怕了,退缩了。他摘下了头上的礼帽,远远地抛在海里。于是,他就将俗世的幸福、常人的生活一并丢到了水里,转身回到了船上,继续面对他一个人的世界。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看到的,是因为我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就是街道就有几千条,上了岸以后,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房,买一块地,看一个景,一种死法。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慢无止境,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fuck the war〞,〝fuck jazz〞1900带有对陆地文明深深的嘲弄,这些无一不反映了影片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在我们看来,1900是孤独的。他与社会割裂,除了一个马克斯没人留意他的死活。而他内心常常能够得到满足,达到一种和平的状态。他谙于一切人情,洞察一切事故,因此他不愿下船。他真正的孤独在于观点和理念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他以一个跳脱俗事之外的视角,冷眼旁观整个陆上世界。
他说:“为什么,为什么。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许多光阴。冬天忧虑夏天晚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对此,我并不羡慕。”陆地上的人熙熙攘攘,名来利往。他们混迹于人群之中,却难掩内心的空虚,他们没有离群索居,但他们的内心依然孤独。
当传统道德已经被腐蚀和凿空,一旦遇上大战的强烈冲击,整个便轰然倒塌,留下一些断壁残垣。人们只能在灯红酒绿的放纵中逃避现实,任他们的精神困惑,信仰危机和不复存在的“美国梦”在脑海中狼奔豕突。
于是,一个世纪之后,我们这些人就在城市丛林中静听1900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