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

作者:嗜血之影E2 更新时间:2024/1/10 14:44:40 字数:6053

觉知。

又名为观察、觉察。

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伴随生理成长而成长,是构成人类意识认知能力的底层地基。

当觉知调取人脑回忆,就形成对记忆的认知。

当觉知调取人体情绪,就形成对情绪的体验。

当觉知调取有关自我的定义,就开始体验“概念我”的存在。

【概念我】:

意识的“我”形成之后,随之出现的一系列认知与决策倾向,也是人们日常定义的“我”。

“我有钱”、“我没钱”、“我有房”、“我喜欢你”、“我很受伤”……等等。

以上话语的主体——均为“概念我”。

“概念我”的形成。

首先受先天遗传影响,其次受环境影响,

每个人天生的“概念我”不同,哪怕基因层面拥有完全相同的肉体,成长后在个性、喜好、决策、善恶等方面也截然不同。

不仅因为成长环境的细微差异,更是因为人人先天不同。

因此。

先天而生的“概念我”,受环境因素长年影响之后。

最终成形的,便是人类进入成年期后这个“我”的总和。

先天的“概念我”。

一定程度上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但是个体成年后的实际道德心性,会受到意识修炼水平的决定性影响。

未经修炼的个体,更多受到先天制约,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

对“概念我”产生影响的因素。

根据影响力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是:

自我修炼>先天遗传>环境影响

比如。

一名先天心怀不善,后天成长环境也有问题的恶者。

经由清醒认知,发心忏悔,掌握正确方式与技巧之后。

不断修炼与改变认知,经历种种艰辛历练、考验,支付足额代价之后。

能够舍恶归善,步入更高的身心、人格、意识、智慧与道德水平。

这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也将启动心灵自愈能力,修复一切由“概念我”衍生出的心理问题。

反之。

一名存在先天精神问题的普通人。

不经由主动的意识修炼,则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

对这一类先天问题者。

改变环境因素和语言引导,对其影响是有限的,无法根治。

先天性精神问题者,往往自知力残缺。

难以仅凭言语就令其开启自我修炼的过程。

一般采用长期服药、长期锻炼等方式进行重新校准。

对其肉体逐渐施加深层次影响,进而对先天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纠正效果,比改变环境更加有效。

但是,这种方式。

不仅要求高超的医术与经验。

本质上也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伴随年岁心智的成长,生活压力和困难的积累,容易反复发作,或是终生无法摆脱对各种药物的成瘾性依赖。

唯有个体下决心。

舍恶向善,自主开启内在修炼的过程。

抛弃旧有一切认知,从零开始重塑思考、言语与行动,长年进行意识修炼。

如此。

才是一切“概念我”相关问题的根本解法。

可以理解为古人的【修身养性】、【修心】、【修炼】、【修行】……等范畴。

“概念我”。

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会随着个体的学习、成长、修炼,不断产生新的变形。

因此。

“概念我”是一个波动变化的不稳定体。

“概念我”在不同维度的最大波动范围,会构成一个极不稳定的意识状态。

“概念我”。

作为概念性的幻觉,包裹在觉知外层。

受到人脑之中生灭变化的思维、念头、情绪、外界刺激等多种干扰。

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只能认知到“概念我”的幻觉层。

“概念我”的形成。

完全仰赖于对过往记忆的调用。

(如:细胞记忆、神经记忆、肌肉记忆等。)

当人类试图思考“我”的存在时。

面对“你是谁?”之类的问题,人类意识中会下意识调取是各种记忆。

比如:

我的名字、我的喜好、我的家庭、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的社会角色、我的思考、我的念头、我的情绪、我是什么、我看过的某回答……等等。

这些,都是对过往记忆内容的调取。

但是。

以上任何一个回答之中。

背后都有一个持续发挥作用的存在——觉知。

例如,有人问你:

上一顿饭吃了什么?味道如何?

这一刻,声音信号在脑中转为可理解的思维,被分析处理之后上呈给觉知。

觉知到处理过的思维后,根据需要激发大脑相关功能,大脑则检索过往记忆,汇总有关上一顿饭的视觉、嗅觉、触觉等记忆。

最终,将其组合成一个过往场景令觉知进行体验。

也是为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的瞬间。

脑海中那一刹浮现出的不是字句、定义与概念,而是一种立体时空场景,是瞬间发生在意识中的场景重现。

这一刹。

你回到了上一顿饭的记忆场景。

再一次‘看到’当时的食物,再一次‘嗅到’当时的味道,再一次‘吃到’食物的味道。

整个过程的发生迅速又完整。

快到你不注意,甚至意识不到它已经发生过。

然后。

你才能给出下面的回答:

“我上一顿吃了米饭,胡萝卜炒肉丝和煮白菜。”

“胡萝卜炒肉丝味道不错,白菜放久了有点不新鲜,口感不太好。”

可以发现。

在你的回忆场景中。

始终有一个主视角,在重复体验这些回忆。

体验完毕之后,主视角才返回现实,继续日常交互。

如果。

将记忆比喻为一个个储存记忆的放映室。

觉知,正是那个坐在放映室之中,体验场景回放的主视角。

然后你就知道。

为什么人类一旦陷入回忆之中,很容易无视周边的现实因素。

因为。

觉知在哪里,意识就在哪里,视角也在哪里。

觉知沉浸于过往记忆时,大脑会进入一种自动驾驶的惯性状态,直到觉知从回忆中折返为止。

又或者出现新的外界刺激,将你从过去的记忆场景、虚构的未来场景之中惊醒,从而中断这种“无人驾驶”的状态。

以看电影打比喻。

看电影时,虽然能看到摄像头拍摄出的画面,但是无法看到拍出画面的摄像头。

摄像头记录的,正是主视角。

也是觉知在个体意识之中持续产生作用的方式。

以前。

我习惯用一个比喻:

当你看到小草,由此知道小草不是你;

当你看到大树,由此知道大树不是你;

同样的,当你能意识到脑海之中的情绪、思维、念头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它们都不是你。

因为。

凡是眼睛能看到的,都不是眼睛本身。

若没有镜子的反射,眼睛注定无法凭借视觉看到它自己。

现实世界,没有物质能对意识中的觉知进行反射。

因此,觉知无法觉知到觉知本身。

你可以在脑海中随意虚构出无数个新视角。

再从一个个视角之中,不断往外跳出。

例如,意识视角可以进行如下跳跃:

你在看电视

你看到(你在看电视)

你看到【你看到(你在看电视)】……

在一个个不断扩张的更大视角之中。

你永远也摆脱不了那个最初的、也是最终的视角——主视角。

“主视角”——正是你的觉知。

将身体比喻为一辆高度智能化的汽车。

情绪、念头、画面等等是这辆车的不同功能模块,觉知才是操纵这辆车的驾驶员。

因此。

觉知——才是人类意识的本体。

其他的。

诸如你的“我”、你的思维、你的念头、你的定义、你的思考……等等一切。

都只是觉知的外层附着物。

是可以任意更改、替换与重塑的。

这个“主视角”。

自婴儿诞生以来就已存在。

伴随婴儿肉体发育,“主视角”也逐渐掌握肉体之中越来越多的功能模块。

人们说:

“我感到心痛”、“你伤透了我的心”。

事实上,不是觉知在痛,也不是觉知受了伤。

而是个体觉知到疼痛,个体觉知到一种受伤的体验。

觉知。

作为纯粹的功能,不会被外在附着物改变。

伴随对觉知体验的深入,人类将逐渐认识到:

觉知是心,心是觉知。

个体认知抵达这一层。

就能识破“概念我”的幻觉,让心归于本位。

此后,不再认为:

这是你的车、这是你的房子、这是你的身体、这是你的思考、这是你的情绪、这是你的念头......

事实上。

你只是一名借用者、一名临时的体验者。

你正在借用身体、大脑和意识功能,从而体验到生命由生到死的整个循环过程。

万事万物,从来不曾归你所有。

你从始至终都只是一名一无所有的过客而已。

这一刻。

心开始摆脱对外在之物的执着与偏执。

此刻开始。

你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追寻。

才不会仅仅停留于思维、念头、概念等外层附着物的水平。

人在成长过程中。

被世俗迷惑加深,误认“概念我”的时间过长。

结果。

觉知作为一种人人具备的先天能力。

浑浑噩噩的现代成年人,绝大部分的觉知清晰度之低,甚至达不到动物的水平。

由于人的觉知清晰度低于动物水平。

其结果就是人的意识状态,随之沉沦到动物水平。

言谈举止、思维行事都如同动物一般。

没有人性,仅有**,不自尊自爱,个人利益至上,一举一动完全受到肉体的原始本能支配。

将觉知比喻为镜子。

常人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可理解为镜面染了尘土,以至于失去功能,什么都无法照见。

将浮尘尽数抹去,即可令其恢复光洁。

这里。

有两种具体的习练方式。

通过日常练习,有助于消除觉知表面的浮尘,增进觉知清晰度。

1. 全集中状态

全神贯注的做事。

全心全意专注到遗忘时间流逝的程度。

在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心处于注意力的全集中状态,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眼前之事。

2、 全知状态

持续感知脑海中浮现的每一个念头、画面与情绪。

已过的不必追忆,未来的不必猜疑,专注于当下瞬间能感知的每一次出现即可。

全知状态的核心在于放松。

以轻松、放松、无所谓的心态,持续感受念头、想法、情绪在意识之中的出没起落。

什么都不需要做,什么都不需要记录,也什么都不需要干涉,只是静静照见它们起落。

【全集中状态】与【全知状态】的区别。

以打地鼠游戏比喻:

全集中状态:一只地鼠从洞中冒出头来,你饶有兴趣地盯着这只地鼠不移动目光,用树枝不断逗弄这只地鼠,看着它左顾右盼,撒泼打滚,找食打架……不知不觉间一小时过去了,抬起头感觉像只过去了几分钟。

全知状态:面前有许多地鼠洞,你无所谓的站在那里,看着地鼠们从各个洞口随机冒头,有时没有,有时一只,有时连续不断如潮涌,每一只地鼠的起落都稍纵即逝,你不断移动目光,知觉每一只地鼠出现与消失,但是什么也不做,即不记忆也不干涉,任由地鼠们进进出出,来来去去。

间或漏了几只地鼠,或是某些地鼠没看清,你也不在意、不在乎。

偶尔走神一段时间,也只是回过神来,继续觉知即可。

清晰知觉意识中正在浮现的一切。

即不压抑,也不助长。

只是静观,顺其自然。

生活中。

无论是做家务、玩游戏、工作、学习等,凡是可以全心去做的,都可以提高专注力,以进入高度专注的【全集中状态】。

除此以外,比如走路、等车、听歌、无聊时等等,凡是能让注意力游刃有余、有闲暇去走神、发呆、想事情的,都可以处于【全知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

根据情况切换两种练习即可。

逐渐做到让自己要么处于前者,要么处于后者。

伴随时长、经验、熟练度的增加,对技巧的练习与正确掌握。

经年累月下来。

觉知的清晰度,自然会与日俱增,意识也越来越清醒。

觉知表面灰尘除尽之后,会彻底恢复觉知原本的功能。

觉知彻底恢复时,会自动进入一种无需刻意,无需用力,无需在乎,全天候自动的【全知状态】或【全集中状态】。

无论生气还是喜悦,无论高兴还是难过,无论震惊还是惊吓……

都可以清楚知觉意识之中发生的一切,不再错漏。

觉知练习到此处。

觉知本能就已完全恢复。

上述方法技巧可以全部抛弃,无需再练了。

接下来。

阐述几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

觉知=智慧

练习觉知=修炼智慧=自我修炼

有人阅读《当下的力量》等书籍后。

对觉知与觉知练习过程中的意识变化产生误解。

误以为进行唤醒觉知的练习,是一个增长与收获智慧的过程,且对于完成整个唤醒练习,抱有不切实际的憧憬、期待、欲望与幻想。

觉知,不等于智慧。

练习觉知,也不等于增长智慧。

无论是否完成唤醒练习,个体依然还是原来的个体。

个体“概念我”的各个层面,不会出现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觉知,仅仅只能让人更加清楚的意识到,意识领域之内正在发生的一切,恢复人来意识本来该有的清醒程度。

比如:

正确认识到脑海里划过的念头,以及划过念头的内容是什么……

正确认识心灵所处的情绪状态,生气时认识到自己正在生气,无法否认和自欺;窃喜认识到自己在窃喜,无法否认和自欺……

内心中浮现的种种念头、画面与情绪,转瞬划过的一切不堪,都可以清晰看见。

不会错漏,无法否认,也无法逃避。

但是,作为个体。

意识从内到外,其实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练习过程中。

之所以会产生意识在改变与成长的错觉,不是因为觉知。

而是因为借助练习觉知的效果,你增进了对某个信息渠道的信心,然后更能接受该渠道传递给你的思想、认知、观念等等。

受到新接受的信息影响,重塑了一些旧有观念和定义,替换了一些旧的“概念我”组成,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改变。

整个过程与觉知无关。

误区二:

练习觉知,可以疗愈心灵创伤/心理问题/精神问题……

觉知,只是觉知。

练习觉知,增强的只是个人对意识的自知力。

这是人天生就有,但是逐渐被蒙蔽的本能,没有治愈心灵创伤/心理问题/精神问题。

比如:

有人日常吃盐很重。

放盐少了吃不出味道,逐渐越吃越重口。

但是,这个人试着吃一段时间的清淡口味,味觉对盐的灵敏度就会逐渐恢复,一点盐也能吃出味道了。

觉知。

有助于心灵创伤、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的恢复过程。

因为从简单心理问题,发展到各种精神问题的全过程。

本质上就是个体不断丧失自知力的过程。

增强自知力。

可以减缓问题发展,有助于心灵恢复。

但是,个体产生问题源头——“概念我”没有改变。

身体的病变没有恢复,生活压力源没有消除,错误认知、三观、思维等未扭转……

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类似保健品。

可以让身体全面补充营养,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但是无法替代药物治疗疾病,因为病根还未能拔除。

误区三:

对觉知有欲望,有要求,有目标。

练习时很刻意、很疲惫、很痛苦、很劳累、很费力

觉知的练习过程。

重点在于放松、轻松、无所谓,类似于按摩舒缓心灵。

就像人浑身弄脏之后。

用热水澡逐渐洗净身体的整个过程。

全过程应该是舒适、轻松、不费力的,感到费力说明做错了,自行调整直到觉得不费力、不疲惫为止。

练习时经常会忘。

忘了就等重新想起来的时候,继续即可,没有关系。

唤醒觉知。

只是一项技能,一门简单的技术。

只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实践,才能得以恰当的掌握。

常见有人将觉知的功效过度夸大。

都是错误的。

总之。

唤醒觉知之后。

可以达到恒定意识清晰度的效果。

是无需努力。

经年累月之下,自然而然抵达的。

生活中越是费力与刻意去练,效果越差,越轻松与用心,效果才会越好。

如:

【全知状态】的练习,无惧任何干扰。

生活中的口舌争吵、怒火上涌、嘈杂烦心、激烈冲突、极端情绪、失恋生病等等各种突发场景中均可练习,能让个体不那么容易被念头、情绪、意识画面带跑,减少会让自己懊悔的冲动言行,增强情绪控制力。

补充:

不可在意识中虚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等人造概念。

也不要在意识中虚构、营造“我在看着自己”之类的错误视角。

一旦陷入概念与思维迷宫,容易导致意识混乱,产生种种问题难以自知。

因此。

【全集中状态】就一心一意的做事。

【全知状态】就只是觉知意识之中划过的念头、画面、情绪,其他一律不必理睬。

自然,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觉知的练习之法。

是一门相当基础的意识技术。

有助于提升人的意识清晰度,终究无法让心获得智慧与解脱,也无法根除人心的各种问题。

考虑到。

此项技术有利于一部分人群。

可以辅助有些人从不同程度心灵问题之中康复,缓解心灵痛苦。

也可增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不受来访者情绪、情感影响,不受自身主观好恶、思维判断的能力,增强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能力。

因此。

分享此法。

需要说明的是,觉知技术的掌握,与智慧修炼、意识修炼无关。

对于增长智慧,认知生命宇宙世界的真相。

唤醒觉知非必经之路。

练不练都可以。

不必执着能否正确掌握这项技术。

达到唤醒觉知的水平。

因为。

见过不少人成功掌握技术,却没有半点智慧,反而越发退化。

也见过有人从未习练过觉知技术,依然领悟了非凡的真理与智慧。

觉知。

有可取之处。

但终究只是微末小术。

远非大道,在此分享给大众,自行按需取用。

此法。

取材于原始释门。

经过个人的切身实践,长期观察与最终总结。

虽然极其粗浅,但是胜在中正平和。

练习此法,有助于提升情绪控制力、思考清晰程度、同智商下的逻辑推理能力、注意力集中时间等各个方面。

还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负面情绪对日常生活所造成影响。

对世人生活有较为长远的益处。

故此。

留下一条约束:

习练此法的人,请一心向善。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