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7年伦敦
下午16:30
天有不测之风云。
刚才还好好的放着晴,突然就开始下太阳雨。
一位路人穿过双子桥,沿着大路疾步向前,逐渐变大的太阳雨也阻止不了他的脚步,穿过马路,走进小路,左拐右拐,穿出胡同,站在一间门前。
街边的门向来可家可商,这扇门后亦是如此,在边上挂了一个不太显眼的标牌,书“购买故事,撰写故事”,底下缀了一行小字“欧根·查尔斯”,表示所有者。
那人敲敲门,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这种等待在五年前可能会夺人性命,那时这里还是黄区,以千计的坍缩离子能在瞬间取人性命,但是作为最早完成全部白区化的城市之一,伦敦的情况好的甚至允许游客在泰晤士河边上摆拍风景,就好像“北极光”事件和之后的一切不幸从未发生过一样。
门开了,服务人形鞠了个躬,指了指门边,
“我们在晚休,先生。”她说。
门边的时间的确写着“下午:13:00--16:30”
来人说:“抱歉,但是我有预约,能通融一下么?”
他拿出了一张卡,递给服务人形。
人形低下头扫描了一下。
“黄先生,”她的语气显出二代半服务人形独属的惊讶。
毕竟,黄乾川这个名字在三战前两年和近两年都占据了相当的热度,不过不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而是因为他写的《人形论》*,该书以近乎难以想象的预测能力,准确的预测到人形在各行各业的被使用,以及人形和人,人形之间的感情,羁绊。并且呼吁人类要理性对待这种可能的趋势。
沉寂到了三战后,在东方的,他的国家,随着考据主义浪潮的复兴,这位作家被骂得很惨,毕竟没人能够想象未来的自己的造物会发展出感情,所以他天天要招呼各方各行的抵制,辱骂乃至人身攻击。在招架,辩解均无效之后他只能选择离开文坛,躲进大学教书。但是近几年这本书又火了一把,因为他预测中了。
教授因此声名大噪,但是他视名利如无物,拒绝了一切再出书的请求,行踪捉摸不定。
《人形论》为完全虚构的一个论文,其内容架构完全不是我这个九十九线写手写得出的。
黄乾川摆了摆手,“没必要大惊小怪。”
服务人形脸上面露难色。
“但是主人正在准备晚饭,我不太好…”
“上去试试看。”他以诚恳的语气说。“毕竟是我迟到在先,如果不行的话我晚些再来。”
服务人形转身上去了,须臾,她下来了。
“主人要你现在上去。”
黄乾川从提包里拿出了牛皮纸袋,踩着红木楼梯上了楼。
走了一层楼,到了门前,打算叩门,手刚放上去,却自动露出一条小缝。
“守时是一项很重要的要素。”女人责备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黄乾川抖抖肩上的水,推开门,“抱歉,查尔斯女士。”
楼上房间两室一厅,但不大,半虚掩的卧室内隐约可以看见一张床,厨房里的火仍未关掉,炉灶上的锅冒着依然可见的,而全打开的书房内,查尔斯女士端坐在内,桌子放在采光良好的西面,书橱和钢琴卫护两旁。而书房外连接着全开放阳台,上面摆着几盆花花草草,大多为兰科,但一盆紫罗兰隐于其中,低沉的紫色反而显得格外惹人注目。
查尔斯女士并不和她的名字一般应该是欧洲面孔的白人,相反,而是黑发黄皮,扎着一个干练的单马尾。一般很难看到60岁的老女人还保持16岁的发型。这个发型就告诉整个世界,欧根·查尔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侨民女人。事实上,查尔斯女士是英国老牌的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家,有长期的报纸约稿。她隐藏了自己的过往,人们只知道她抚养了查尔斯家族的孩子,而改名换姓并在异国他乡生活还能立足,就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的最好例证。
“希望你的新书不要让我失望。”
作家微微一笑。
“它必然不会。”
他把牛皮纸袋递给她,她看了一下,好像对于这种复古的牛皮纸袋不太熟悉,但是又非常熟练地拿掉蜡封,打开这个袋子。
里面只有一本短小的,连30页都不到的小册子。连装订的手法也相当的简略,就拿订书机敲了三个钉子,但又正好在三等分点上。
她抬起头,充满着不解,脸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好像在说“就这?”
但是作家只以微笑回报。
她拿出小册子,上面四个字《雾都劫难》,素白的封面,似乎连校对都未曾进行过。
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根据2062年真实事件撰写。”
再翻页,是短小的序言。
“如首页所写,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学,我在此掺杂了小说的笔法以不使其枯燥。
书中故事皆真有其事,对部分人名进行了化名处理。
本书得到苏格兰场档案库的支持,感谢所有在那场浩劫中的亲历者提供的资料,本书的成书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能同时成为事件的亲历者和本书的撰写者,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