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克雷空军需要这些战机,但他们毕竟是第一次从头到尾制造一架全新的战机,没有进行足够多的测试和实验。他们有的只是纸面数据和十几次简单的试飞,谁也说不准这些战机真正的可靠性如何。
春下令给这些飞机接受至少三个月的实地作战考察,并在得出结果之后再下决定。目前,她对这三架战机都挺看好的,因为它们能进入这个展览,就代表它们已经淘汰了那些不如它们的产品,已经算是合格的产品了。
接下来是如今英克雷军队的另一个重头戏,地面部队。这涉及的方面就广了。从简单的制服、鞋子、水壶等一系列单兵随身装备,到他们手中量产的武器、使用的弹药、投掷的手雷、再到那些代表着英克雷地面重火力的火炮、战车、坦克。
现如今英克雷陆军的片面无疑是动力装甲。然而,如今的动力装甲基本已经到了发展瓶颈,MKⅡ和地狱火系列已经是单兵防护的巅峰,在人类找到更加坚硬的材料之前,想要增加防护的唯一手段就是在这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要想使动力装甲不变得更臃肿,最好就是在现如今的力场科技做改进。遗憾的是,投射力场的发射装置无法变得更加微小,宙斯盾型号的改进只能围绕在防护力场本身的强度去做文章。
他们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式,那就是把更大的发射器安装在更大的载体上。这种新的装甲车由两部分组成,即坦克底盘和一整套力场发射器以及供能的小型核反应堆组成,可以同时为多辆同时在一起行动的坦克提供防护。
从外观上来看,新坦克没有炮塔,就像一个长方形上面插着一个巨大又奇怪的电磁线圈,只不过“线圈”顶端的发射器并没有闪着蓝光而已。
而现在力场的强度可以防止一定量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对力场内的友军进行攻击,大大强化了装甲部队在面对敌人步兵时的防护能力。
敌人的大口径火炮和炸弹仍然能破坏防护力场,但这已经足够了。比起那些真正被反坦克炮击毁的坦克,被步兵反坦克武器摧毁的坦克要多得多。正好,英克雷即将面对的敌人拥有的主要战力就是他们那数量庞大的步兵。
力场科技一直可以算是英克雷的“招牌”之一,不论是西边的海神钻井平台还是东边的乌鸦岩基地,只要是英克雷基地就会有这些蓝色的充满科幻感的透明“墙壁”存在。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让它们的可靠性达到了毋庸置疑的地步。
这款新式坦克暂时以“彗星”作为的代号,这次也是第一次其作为一辆载具被组合在一起,而不是像之前一样作为设计图和待组装的零件。
另外一辆参与展览的坦克是为了针对NCR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所制造的坦克,按重量算是重型,全车总共50吨。
作为即将投产的准正式装备,这辆新坦克的编号是M1,绰号为“布莱德雷”,来源于曾经在1950年晋升艾美莉卡陆军五星上将的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
在第二次胡佛大坝之战的失败后,NCR从新维加斯的保安机器人意识到一点——他们应该制造些更加“强壮”的东西,弥补他们在“装甲车”这一领域的欠缺。
尽管有着废土上最强大的生产力,可是他们基本上找不到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才。因为那些人才要么死在海神钻井平台,要么迁徙到了东边。
他们俘虏的大多数英克雷战俘都在纳瓦罗之战后被他们审判,再加上钢铁兄弟会尝试对战前技术的封锁和垄断,他们连量产动力装甲这个难关都无法跨越。
好在一切还不算太迟。醒悟过来的双头熊赶紧找来了那些垂垂老矣的战俘们,要求他们为自己设计坦克和战车,并承诺在事成之后免除他们长达几十年几百年的刑期。
经过几年的碰壁和实验,NCR终于有了他们自己的坦克。考虑到在此之前他们最好的成就是翻新那些来自战前的旧卡车和拖拉机,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成就了。
这辆坦克的重量仅有14吨,按照战前的规模来算为轻型坦克。虽然有参考战前的坦克,不过这辆坦克的所有零件全部都是NCR自己的产品。他们为他赐予了坦蒂统领的名字。
主武器为一门50MM/L40火炮,副武器为一门.308口径的勃朗宁机枪。对于轻型坦克的车体来说,主炮有些大了,以至于炮塔显得有些臃肿。整车总共三个成员,一名车长兼任炮手、一名装填手兼通讯员、以及一名驾驶员。
整车车体长5.5米,宽2.8米,高2.5米。整车正面装甲厚度为30MM,有着50度的倾斜,两侧装甲为25MM,后方为23MM。作为轻型坦克,有着四对负重轮和相对宽敞的车内空间。
这玩意儿的最高时速可达58KM每小时。设计者考虑到NCR境内的状况,并没有直接给它设计反应堆,而是采用20枚裂变电池进行供能。
每20枚裂变电池算一组,可以供一辆坦克行驶100KM。虽然转换效率低,但是胜在裂变电池在NCR境内的获取难度低。NCR境内许多地方的路灯就是用裂变电池供电的。
同时,这些裂变电池在更换时的步骤也比较简单,几名专业后勤人员可以在5分钟之内就更换完毕。
这些信息获取不算难,因为NCR方面对于这方面的防护意识还不充分,仅仅只是简单的“军事重地,不得入内”的牌子和巡逻兵可没法阻止英克雷的侦察。
为应对NCR的“坦蒂”轻型坦克,M1布莱德雷就作为M75的替代方案诞生。
M1拥有一门105MM/L50的主炮,三挺.50口径机枪。车体前部有着厚达140MM的35度倾斜装甲,两侧厚达110MM,即便是车后最薄弱的装甲也有着90MM的厚度。
其车身长7.1米,宽3.6米,高3.3米,拥有四名乘员,可携带69枚105MM主炮弹药以及10000枚.50机枪子弹,妥妥一个庞然大物。更可怕的是,这辆庞然大物在平原能以最高49KM的时速前进。
M1的炮塔仅需13秒就可以旋转一周,而笨重的M75需要18秒。这是为了尽可能应对轻型坦克灵活的机动性。
同时车内的电子作战设备包括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等更是内置了ZAX人工智能作为辅助,能在800米的距离将对移动目标的误差控制在5米以内。现役的M75也即将进行同样的电子系统升级。
好吧,这辆M1“布莱德雷”坦克足以拉去参与2077年的大战。如果说M75在如今的战场上性能严重过剩,那M1也没好到哪去。那些电子设备在战前都能去对付隐形技术这样的尖端科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