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学霸她们愿意发给我们看,是把我们当做了朋友,而没有炫耀她们几个人关系好的意思。
但郑同学这样一说,就很会妨碍朋友之间的感情。
温同学:就是就是,你们也要体谅我们的心情。
温同学的附和,让群里面的气氛更加不好。
我有些不服气,便发言道:“我觉得很开心,而且能知道这样的玩闹,也是表达我们关系好的一种方式。”
还没有把‘这是当做自己人’的消息发出去,戴眼镜的郑同学就立马把矛头对准我。
“那是你的想法,你的想法不重要,我和温都是这样想的,两对一。”
“......”
这样以人数来争执胜负,又有什么意思呢?
而且……不重要这样的话,还真是敢说。
冷淡地想着,说这话的郑同学难道就是重要的吗?
讽刺的勾起笑容,我回复道:“我觉得你心态有问题。而不是重要不重要的问题。”
“反正二比一,随便你怎么说。”
郑同学依旧态度不好的回复道。
“噗。”
我发出嗤笑声,把文字的噗也发出去。
没兴趣争执这样的事情,反正我已经把自身的态度表明了。
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不想要跟观点不符合的人站在同一立场,因此我不会沉默不语。
哪怕是争执,哪怕是争吵,我也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不是默不作声。
就像不认同的事情,我不会当传话筒一样。
不认同的观点,我也不会默不作声当透明人,做为默认的态度。
我不在乎得罪谁。
我只在乎自己的内心。
跟这种以自我中心为主,个人风格很强的人,用同样的风格对待就行。
说着要别人体谅自己心情的郑同学,又体谅了学霸她们三个人的好心情吗?
有体谅和思考为什么她们愿意发上来的原因吗?
自己内心的不平衡,就需要让其他人也跟着不平衡吗?
“哼。不重要。”
我们看看是谁不重要吧。
攻击性很强,还不体谅他人的人,很容易欺软怕硬,但如果认为我或者学霸她们三个人,是性格软弱的人,那就试试看好了。
毕竟看上去温和,不代表真的温和。
把手机合上,我打个哈欠,放在了玻璃矮脚桌上。
被攻击的人,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一个群体里的人,则不能做旁观者,同意还是反对,都需要站出来表明态度。
因为不是路人,而是朋友关系。
当有攻击的行为时,就需要站队,选择站被攻击者,还是攻击人的那方。
如果做和稀泥的和事佬和莫不知声的旁观者,则都是不对的。
原则性的问题,有关于人品的问题,一旦出错便很容易关系闹掰。
虽然一次两次会没事,但次数多了,就别怪他人也产生攻击性。
而忍耐两次,不再忍耐第三次的情况下,站在道德上的人,很容易让道德低的人付出代价。
反正我在必要的情况下,会让对方付出代价。
哪怕,我也会付出代价。
对自己的话语和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都愿意承担起责任。
不这样的话,人是无法成长的。
也会因为没有想清楚,而导致自己活着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想清楚了,再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过很多——不要让自己后悔。
但看的书籍里面,唯一讲述的比较简单易懂的书,却是带有心理分析特征的人生规划书籍。
那本书说,决定一个人人生的,是那个人的心智模式。
你是着急选择“后悔模式”,还是总在等待的“错过模式”?
就可以大概知道你的人生,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比如,如果我选择跟攻击者站在一个角度上,我会得到什么后果?
——我会失去跟学霸她们三个人交心的机会。
这是我不能承担的后果,也不是我想要的。
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氛围,也不喜欢把自己的不平衡和负能量,传达给身边的人,让她们也跟着痛苦和难受,甚至是不愉快一整天。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难过的地方。
小孙的父母下面还有两个孩子,她是最大的那个,就被父母要求什么以弟弟妹妹为先,要求小孙牺牲自己的利益,全部以弟弟妹妹为先,哪怕弟弟妹妹其实用不到,也要给出去自己的东西。
学霸是还有个弟弟,而妈妈有些重男轻女,也是不管学霸的利益,需要学霸不停的提供利益和价值,不然就会被指责不孝和对父母不好。
如果不是她爸爸并不是重男轻女的类型,那学霸的处境肯定会更加糟糕。
周同学则是家里面的独生子女,压力很大,父母和老人的压力都在她这里,而父母和老人也经常对周同学说,他们都是为了她才和和睦睦在一起生活的,才会像这样维持家庭里的生活。
周同学她内心的压力和爷爷奶奶与父母的不合,都是她承受和在调谐两者。
这也是为什么周同学她可以做到,很多人,甚至老师都站在她的身边,连宿管阿姨也会同意让我们这个班级的女生自己选择宿舍的人。
而温同学,还有郑同学,这两人的家庭我并不了解。但温同学是那种笑嘻嘻喜欢以玩笑话说出伤人的性格,而郑同学则是攻击性很强,仿佛周围的人都是她敌人,看到一点不对的地方,就要拉起来几个人凑在一起说坏话。
每个人看问题和事情的方式不一样,但最起码要求同存异,不要因为个人的想法,就去攻击很多人,甚至是在开心笑着,想要用这样方式把内心的柔软都展现出来,想要拉近关系,打算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事情。
当把伤人的话说出口,当把自己的负面情绪给亲近的人,那么只能让人远离你。
而在争执和对错的时候,就会伤人。
赢了她自己所为心目中的对错,输掉了感情。
已经能预测到后面的发展是什么,我心累的叹口气。
直到开学,这个朋友群里面一定都不会有人再讲话了。
也会选择出来,什么人可以交心,什么人不可以交心。
就这样轻易的,很简单的,出现的岔路口。
“3年的高中感情,还有未来大学的四年。就这样因为心情不高兴,说出这样的话,又是郑同学真正想要的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
“还真是越来越明显了。”
随着成年,到达十八岁。
周围的朋友和自己,都开始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三观。
这是在高中的高压学习中,不会出现的情况。
想起今天看到的内容里面,也有说——大学是展现自己的舞台。
【还真是如此。】
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都会展现自己,像是被压抑的个性,一下子触底反弹了般。
“我的确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但你也不是如此吗?郑同学。”
心理学的书籍里,有讲过很多遍,你很讨厌的人身上的特点,也许也是你自己身上有过,但不愿意承认的,或者是恐惧的。
那时,我不太能理解的文字,现在却让我抓住了点苗头。
“很多时候,也许即使知道是错的,也只能做下去。因为我们的性格如此,不跌跌撞撞的尝到苦楚,则不会反省自身。”
我跟郑同学的一言不合,跟她说我不重要有关系。
也跟最近我的生活,一直在做对错选择有关系。
我恐惧自己像是郑同学这样。
但我就算恐惧也能明白,我不是郑同学,也不会成为郑同学。
就像那次送陈同学她玩偶一样,我也很害怕。
我害怕自己那时做的事情,是跟那些对我表达喜欢的人一样的,是一头热,在给自己喜欢的人造成困扰。
我害怕陈同学也像我那时,对那些人产生的反感一样。
对我的感情,她也会有反感和厌恶,才会那么的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