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青春》故事的主场景设在成都。作为一本以写实为主打风格的小说,对当地文化的还原是必不可少的,方言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故事里也有不少对话直接使用四川方言,它们有的用于加强真实感,有的用于强化幽默气氛。但无论何种用法,它们都得以展现四川话这种方言的魅力。这份资料就将对四川话,进行一点微小的介绍。
四川话是西南地区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除去覆盖四川重庆两地约一亿人口之外,影响范围还涉及陕西、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一系列与川渝两省毗邻的省份——如果你生在四川,说四川话,那么你去往上述这些省份与四川重庆接壤的县市,很大概率可以用家乡话一路通关。
算上这些川渝之外的地区,四川话的总使用人口约1.2亿。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日语的母语使用人数为1.25亿、德语是9000万、意大利语是7000万。四川话使用人数与日语使用人数基本相当,与德语和意大利语使用人数的总和仅相差4000万。
今天我们所接触的四川话,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融合多种文化、多地口音的方言。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四川,因战乱而损失了大量人口。“湖广填四川”运动,让大批湖广地区移民涌入。这些人带来了各自原籍的口音,并结伴定居、通婚、繁衍后代,新的口音便在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中逐渐形成。不过由于湖广移民基本定居在川东和川北,因此这些地区受湖广方言影响最深;而川西和川南多为“四川原住民”聚居地,因此保留了不少“老四川话”的原音。
既然说到地区差异,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四川话,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成都话相对而言更显扁平,没有任何的翘舌音和前鼻音;但位于川南的自贡话则更加厚重,翘舌音十分明显;重庆话则硬而直,保留了前鼻音……四川每个地方的每种方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
那么有哪些为人熟知的、与四川话搭界的文化呢?
说到方言,自然要想起与这种方言相关联的表演艺术,正如我们提到北京话与天津话就想到相声一样。
其实四川话同样孕育了丰富的语言艺术。例如四川评书,脱胎自古代的说书行业,说书人们不但能讲出一段段绘声绘色的故事,更能在嬉笑怒骂间即兴发挥,说尽街头巷尾的市井百态——此谓“散打评书”是也。散打评书的领头人李伯清,更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川渝地区点燃一股散打热。这个当年身子瘦削、眼睛“眯眯小”、发际线老高、一副民国说书先生模样的中年男子,如今已年逾七十,被川渝人民亲切称作“李贝贝”(李伯伯),却依旧说着一口标准的成都话,在为川渝两地带来欢笑的同时,也把四川话和四川评书的魅力推广到了全国。
除此之外,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四川方言剧也相当火爆。《山城棒棒军》、《王保长歪传》、《傻儿司令》、《凌汤圆》、《幸福耙耳朵》、《柯德平》、《方脑壳》……这些影视剧大多反映川渝两地平凡人的市井生活,故事里的笑与泪,都是两地人民珍藏的美好记忆。刘德一、庞祖云、沈伐、仇小豹、吴文、媛凤等一批川渝籍演员,他们精湛的演技,以及演技之下的、对自己生长之地炽烈的热爱,都被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总的来说,四川话是四川人的方言,是四川文化依然生命力旺盛的明证,更是维系四川人归属感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生于巴蜀、长于巴蜀的川渝儿女,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一句乡音,就会想起自己与故土之间,那条永远存在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