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胜天-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在今天这个时代,地球的一点微小的变动都能引起无数帝国与文明的兴衰。
唐代气温要高于魏晋,宋元,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
在讨论中世纪历史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一点:欧洲虽然没有如东方那样广袤的草原与多种多样的游牧,但也好不到哪去。
要知道,突厥人西迁,维京人南下,诺曼征服,阿拉伯帝国崛起,都集中爆发在这个时间段:十一世纪。
随着全球气温的普遍下降,草原开始覆满积雪,贫瘠的沙漠开始生长出嫩绿的新芽。
旧有的游牧民开始向西,向南,寻求新的天地。
新的游牧民族在脆弱而又炎热的草原上诞生,向北方前进。
前者铸就了塞尔柱帝国与罗姆苏丹国,后者铸就了阿拉伯帝国与北非的穆瓦希德王朝。
太阳的一点小小的变化,便在地球上掀起了文明的惊涛骇浪。
现在,初生的爱尔兰王国也即将面对这一文明的浩劫:维京人自海上来,带来的却不是文明与开化,而是毁灭与死亡。
在维京人的巅峰时代,他们的足迹曾北至格陵兰,西至纽芬兰,南至英格兰。
如今,他们被迫聚在一起,在死亡的寒冬到来前,在北方的海洋封冻前,向南方挺进。
不能在路上浪费更多时间了--要尽快回到首都。
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车队临行前,前来送行的人寥寥无几,只有位教区的“大人物”和好事的自由民,克里斯蒂娜看了看这些人,想要讲几句话,但实在不知道该讲些什么,便只好看向那雀斑卫兵:“这些人还是要靠你照顾了,兰斯,在我们回来之前,尽量保证一个都不要少。”
在两年三熟的爱尔兰,冬天饿死人实在是很常见的事。
“以主之名,向您起誓!”雀斑少年挺直胸膛,“我会为您守护好帕特里克家的每一个子民和每一分财产!”
“也别忘了交待给你要做的事,”克里斯蒂娜说道,“主教阁下会提供必要的帮助,你要把那些腿脚灵便脑瓜好使的人都派出去——不消吝惜钱财,他们要做的事比钱财宝贵得多--王国不缺那几个铜板。”
“是!”年轻骑士高声答道,但还是难掩困惑之情,作为一个生活在中世纪,自幼沐浴在主的光辉下的自由民,他是很难跟得上她的想法的,“可是那些事真的那么重要么?”
在他们的世界里-教士和贵族,就如同太阳东升西落一般-是世界运转的自然道理,能做的,最多也就是稍稍发几句牢骚,而从不触及它本身。
“当然重要,”克里斯蒂娜笑了起来,“往小了说是流言蜚语,是刁民们的抱怨,往大了说--那就是人民的意志--是群众的自发性。很多时候,纸笔与人心的作用胜过刀剑千百倍。”
在安排一番之后,克里斯蒂娜与马克森乘上了马车,与他们同行的则是新加入的宫廷女侍臣-艾瑞娜,战俘大个子--艾瑞娜说他叫邓肯,姑且就这么叫吧,以及剩下的六名老兵与马夫。
而雀斑少年--他叫兰斯--也按照克里斯蒂娜临行前的安排派出了人手。
那些是从自由民和佃农中找到的机敏之人,以及在德拉堂教区本地雇佣到的游手好闲之徒,其中不乏几个铜板就能抛弃道德底线的酒鬼和混混们,与这些人打交道让充满正义与热忱的骑士分外别扭,而让这些人去做的事情更是让骑士感觉莫名其妙——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向着四面八方出发,前往每一处有人烟聚集的地方,钻进酒馆,钻进行会,钻进贫民窟的茅草堆里,然后和当地人吹牛逼。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景象将在爱尔兰各地出现:操着盎格鲁瓦-诺斯口音的外乡人出没于各种人群密集之处,带着自豪又信誓旦旦的表情说着内容差不多一样的事情
“嗨呀!你听说了吗?西边的城市组织起来议会自治了!据说他们的首领还被女王亲自接见了!对,没错,就是刚刚打下来全爱尔兰的那个大领主!”
“哎呦喂,我骗你干什么!你用你的猪脑子想想就知道了:那个女王才多大?才19岁!她能有什么想法?背后肯定都是主教老爷授意的!”
总而言之,这一切都围绕着两个核心思想:城市自治,神权与王权的绑定。
而在正驶向基尔代尔市的马车上,克里斯蒂娜正无聊地看着车外的风景,同时思考着应该如何跟克洛德提起宗教改革的事情。
关于谣言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市民的自由会很早到来,村镇公社则要晚一些,不过她确信,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终将吞没农村。
宣传神权与王权的绑定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事实上,有太多神权采邑听调不听宣,根本不鸟她这个女王--毕竟,女人是不洁的,是不幸的。
她在这里考虑有一点:要让农民明白,至高王颁布的律令:农奴解放法案,废除公捐税法案,也是适用于神权采邑的,毕竟,王神一体嘛。
但由于神权采邑长期听调不听宣,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政策不会被执行:在首都所在的芒斯特公国的边疆,执行力就差到不行了,还指望几百公里之外的神权采邑认真执行?
重要的是让农民产生以一种割裂感和不公感,产生对教士的不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让他们产生这样一种迷思:领主背后是主教和教士老爷,那为什么领主治下的农奴可以去城市打工,我不可以?是不是教士老爷把领主大人的政策执行歪了?
在克里斯蒂娜看来,教士是文艺复兴以来布尔乔亚们最难根除的一个群体,他们和农民扎根最深,农民对他们是又爱又恨。
譬如说,在几百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旺代,布列塔尼等等农民叛军,就是因为共和国强行关押教士,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带入乡村,导致农民不满,掀起的反对共和国的运动。
而后世许多针对一共的批评和反思也是从这一点入手的,名气最大的莫过于《九三年》了。
毕竟,农民只是想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跟教士老爷好好祈祷,种田。集权后的法兰西,教士的对农村的作用也仅限于农民的精神世界了。
对于克里斯蒂娜而言也是这样,她要掀起的是一场彻底的宗教改革运动,它不能局限在贵族,商人与教士中,不能像圣公宗那样浅尝辄止,仅仅满足于成为王权与神权博弈的棋子。
况且,她也不需要对抗神权:爱尔兰国内的神权领袖是她的养父,自己造自己的反吗?如果只是想要控制神权采邑,维持现状就足够了。
事实上,克里斯蒂娜是想通过宗教改革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她不是工科生,不能带着整个国家跑步进入工业化,她只能依赖市民本身的创造力来促进技术革新,因此,打碎天主教对思想与金融业的桎梏就尤为重要了。
考虑到这一点,就不能不把农民纳入这场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不能光有市民支持,也要让农民明白:教士也不是啥好鸟,只有自己这个女王是真的爱他们!
同过经济上的不平等来让农民对教士产生仇恨是一个好办法,谣言只是一个开始。
不过,她更担心的是怎么面对克洛德,怎么跟他提起这件事。
她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三年了,她对克洛德反正是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他虽不是父亲,却胜似父亲。给她自由,但不多,进步,但也不多。
她早已在心里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了,委实说,在爱尔兰,很少有人真正的关心她--几乎所有的贵族们只是想把她搞上床,顺便继承她的领地。地位比她低的骑士,农民,不是沾点癫狂用下半身思考,就是敬畏她,或者鄙夷她,视她为吃人肉维持青春的老妖婆。
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没错,中世纪领主不就是这样的么?
能有这样一个因为对老朋友的一个承诺就在爱尔兰这种苦寒之地渡过大半辈子的养父,她很感激。
但也正因此,她也很难摸的清克洛德在宗教上是一个什么态度。
有时候,和旧势力联系太紧密反倒束缚了她。
她不能让农民直接和教士对立起来,不能让克洛德成为被打倒的对象。
------------------------
接下来就要开始推主线了-文艺复兴,殖民主义,宗教改革,工场生产,全球贸易,启蒙主义。
委实说,这一章写的很水,都是自嗨==
开始推主线之后,我尽量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