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水泥怎么用吗?”
学徒三人与史密斯摇了摇头。
水泥一搬来,克里斯蒂娜就迫不及待的掰下一块,展示给众人看
众人好奇地看了一眼手中的东西,脸上顿时流露出惊奇的神色。
“这就是砖厂制造出来的那种可以防水,浇在地上就可以成型的神奇材料吗?”
克里斯蒂娜点了点头:“没错,它只需要和水搅匀,就可以变成某种类似泥浆的东西,然后,再按照具体的想法倒进木制模具里,就可以一体成型了。”
说罢,她拍了拍手,示意众人试试。
然而,那三名学徒你看我,我看你去,却是每一个敢上前去。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们都懂,况且,说是那么说,但实际上搅和水泥这门差事,里面的学问恐怕大着,作为万千学徒的一员,他们特别对那些“小技巧”记忆犹新。
见没人胆敢上前,克里斯蒂娜拍了拍切惠的肩膀:“你去给他们整个活....不是,搅一点水泥。”
她差点说顺嘴。
见女王下了命令,切惠也不好在一旁摸鱼,只得站起身。
看着眼前三个学徒,他幽幽的叹了口气:“你,就决定是你了,跟我走,去打水,先弄出来一桶再说。”
浇筑混凝土熔炉并不是一件易事--制作模具,准备混凝土,浇筑成型,再等到混凝土干结,如无意外,整个过程起码要用上一两天。
因此,对古法混凝土耐火性的测试并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易事。
切惠和石匠拿着设计图去一边讨论了。
而克里斯蒂娜则回到了自己的临时住处,等待混凝土防火性测试的消息。
其实,那位石匠所留下的宝藏不仅仅包括古法混凝土,还有他留在笔记本中的大量研究记录,作为一个在实验条件上受到极大限制的学徒,他不得不用计算和各类理念来弥补自己的短板,而他的研究笔记中处处都留下了这方面的影子,克里斯蒂娜在第一次看到那些东西的时候都感到了深深的惊讶,他甚至不相信那些东西是一个生活在蒙昧压抑的中世纪的人所能留下的。
如果没有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开阔眼光,以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观点,这些“奇技淫巧”恐怕统统会被扫到垃圾堆里,因为在物质贫乏的农业时代,没人敢把自己的未来押在虚无缥缈的公式上。
先进的人文思想被压制,实际上是由多重的因素造成的。
教会的思想钳制,经济基础的落后和人性的阻挠,都是造成它的原因之一。
那些凭借无数次的失败与人力生造出来的宏伟奇观在克里斯蒂娜看来是不值得一提的,只有当这些经验主义的结论真正的被系统性的总结起来,人们开始对它背后代表的道理发出诘问的时候,这种“经验”才真正的成为了知识,才能发挥它真正的威力。
一直以来,技术的革新都是因利益而驱动的,而在整体的利益导向型革新之下,又可以分为经验主义式的灵光一闪和科学指导下的系统试验。
就像原始人把石头装上木棍一样,当科学介入技术应用,那么技术革新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同样,当资本介入科学,理论的研究也将迎来飞跃。
但可惜的是,在这个时代,人们仍然没能制造出石斧。
现在,克里斯蒂娜觉得,自己是时候将石头装上木棍了。
熔炉技术的革新是一个好的开始。
当铁匠们意识到“熔点”和“还原”这两大物理概念的存在,那么高炉的发明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抛开抱着水泥研究怎么造炉子的铁匠不说,随着秋季的到来,爱尔兰王国各处农庄的秋收工作也在陆陆续续的展开。
衣食住行,食物是生存之本,不管克里斯蒂娜脑海里有多少建立在蒸汽机,火药和钢铁基础上的宏伟计划,他都必须先保证把领地里的人肚子填饱才行。
经历战争之后的爱尔兰,会不会迎来一场饥荒?
由于战争的原因,新近被纳入统治的伦斯,米斯特,康诺特三省并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但仅仅从龙兴之地芒斯特的统计数据来看,饥荒的可能性很大。
战争绝对会导致粮食大规模减产,整场统一战争三大公爵前后征发了起码五千名农奴,若是再算上超征的赋税和人口流失导致的抛荒,实际减少的粮食产量恐怕更多,饥荒是大概率事件。
按照去年的农业税计算,芒斯特省人均粮食产量大概要比外省高出一半,约为八百斤左右,亩产则要低得多,大约为8-16蒲式耳,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今年大概能腾出六万到八万蒲式耳的谷物接济其它地区,若按人类生存的最低标准,每天半磅谷物来看,这些谷物倒是足够养活三省中的任何两省了。
倘若放在整个爱尔兰来看,芒斯特绝对属于落后地区,但如今却要接济更发达的东部,不得不说,这真是相当荒谬了。
因此,克里斯蒂娜也患上了没粮心慌强迫症。
作为东方农业大国曾经的一员,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可以说是刻在DNA里的。
开荒啊!种地啊!到地方之后不先开出十亩田也敢睡觉?基地后面不开两个菜园子也好意思说自己站稳了脚跟?自古以来开疆拓土长住久安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垦出一片田来!
当然,有这个想法是很正常,但在这片已经经过初步开发的土地,克里斯蒂娜很清楚,在农业方面,自己还有很多要学。
仅仅是东亚季风区一个地方,就存在水田和旱田两种迥然不同的种植业生态,更遑论环境和西欧相差甚大的爱尔兰。
爱尔兰的农业得不到长足开发是由它本身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多湿地,森林,开发成本极高。降雨多,积温低,不适宜籼稻种植。位处欧亚大陆角落,物种少。
但不管这些细节如何,想要吃得饱,就得去开荒。
但提高粮食产量,不止有开荒这一个办法,风车磨坊,水车水利这些农业技术革新也是重要的一环。
如今炼铁技术的改进困于耐火砖,那么,是时候换个位置,看看爱尔兰的农业了。
--------------------
风车磨坊这个虽然听说的少,但一听名字就知道原理,爱尔兰这个地理环境,正好位于西风带最前端,正好适合大规模应用风车磨坊。
关于风车磨坊以及水车这方面的历史,主要是十三世纪在法国出现的。
可以说它的出现是中世纪盛期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欧洲生产力全面超越罗马帝国,以法国为例,十三世纪时法国人口就增长到了两千三百万,这个数字几乎是帝国治下的三倍之多。
关于粮食产量,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在这里先说结论(小说年代):
1.欧洲亩产长期低于中国,但在十八世纪赶超。法国除外,法国仅略低于同时期中国。
2.欧洲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中国差距不大,略低于同时期中国。
3.欧洲有三大农业类型,意大利-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农业,法国为代表的大西洋农业,以及波兰为代表的东欧大陆农业,它们各自仅存在作物类型和饮食结构的不同,在人均粮食产量和亩产这块都差不多。(事实上全世界都差不多,人均粮产量都在300-800斤浮动,少了早饭,多了生孩子)
以下是资料: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生活水平与消费力研究》:“(仆人,孩童,老人)每人每年普遍被提供约9-16蒲式耳的谷物,一般不会低于12蒲式耳,这将使他们每天获得大约1.5磅的谷物摄入”“一个劳作的英国农民每天大约要消费2.5磅的谷物制品。”换算下来壮劳力一年吃掉700斤谷物制品,老人差不多300斤左右,考虑到储备和饮食结构的问题,人均粮产量应该在500斤左右浮动。
特纳《18世纪前英国农业生产率考》,“1770英国亩产约为16蒲式耳,随着农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英国农产品产量暴增,在1790年成为农业出口大国之一,出口的谷物占其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
瓦特.亨利,1200《亨利农书》“教会经常要主持农民的遗产继承问题....一个自由的农民之家大约占有10亩地还要多,有些富裕农民甚至拥有30多亩地,经常需要请许多人耕种...”
我没有查到直接给出欧洲亩产的资料,用1200年的亨利农书和1400年的人均消费量计算大概是可以得出亩产低于同期中国的300-400斤,可能在100-200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