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雀栖的灯影下

作者:名和行年 更新时间:2017/3/31 12:12:34 字数:4052

在那一晚,我急忙联系了执行部的江阳先生。

“江阳先生,为什么鹿洋商业街和雀栖商业街的关系会这么僵呢?”

“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啊,嘉茂小姐。”江阳先生的话音从家里的立式电话机中传来。“鹿洋和雀栖的过节不是一代人的事了,我还是近些年才到执行部来工作,说实话,这里面的事情我了解的的确不是很多……”

“这样啊,也谢谢江阳先生了。”

“不过别灰心,嘉茂小姐。你给我们执行部帮了这么多忙,我绝不会对你的问题不闻不问的。就我所知的而言,我们谈起雀栖那边,往往是对他们的理念比较不屑。恐怕,之前的过节就是在这里产生的吧。”

“是理念吗?能不能说得具体一些呢?”

“具体的我恐怕无法说得更多了……对了。田边先生你有没有印象?就是和市村先生一起在道乐亭舞台的两边拥有店面的,在你的安排下清空了一层作为演员候场区的那个店主。”

这么一说,我的确记得很明白。他被市村先生称作“田边佬”,说明关系很不错;在我提出让他们清空一层的建议时,他的反应也比市村先生更快。他是个壮实而通情理的生意人,在我心中的印象还不错。

“当然有印象。他能向我提供更多的信息吗?”

“他的老婆似乎就出自雀栖一带,并且,年轻时是在那一带做纺织工的。我帮你联络田边先生和他老婆,你们明天找个地方见一面,向他们问雀栖商业街的事,怎么样?”

这可是一条非常不错的建议。谢过江阳先生,并将明天的联络地点定在茶屋“涟”之后,我匆匆将我希望询问的问题整理在笔记本上:因为泷川小姐对雀栖商业街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并且集中表现在那里贩卖的西洋服饰,但在她的年代,西洋服饰早已在各地铺开,裁缝店也早已能制作。田边太太当过纺织工,那便再好不过,我正想知道,那里的西洋服饰为何能够俘获泷川小姐的心。

第二天,我来到茶屋时,除了有印象的田边先生的面孔,另一张面孔居然也不是生脸。

“没想到嘉茂小姐也会来问我这个老大妈呢。”田边太太捂着嘴发出噗嗤的笑声。“我看你当时在执行部的房间里一个人闷着头做装饰,还以为你不想和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在一起呢。”

田边太太,居然便是我在执行部帮忙做装饰绳时,在一旁大着嗓门唠嗑,并在那时向我提出问题的那位老阿姨。虽然我的确有些反感她们的聒噪,但她们如出一辙的高超缝纫技巧却让我肃然起敬。也怪不得田边太太当时会在那里领头,毕竟她当了多少年的纺织工,这些工作对她早已是手到擒来。

在向田边夫妇表明了我心中的敬意和对此次提问的感谢之后,我便开始了询问:“听江阳先生说,鹿洋商业街和雀栖商业街的整体理念有所不同,并且这也成了两条商业街形成对立态势的原因。我想问,到底这两者的理念差在哪里呢?”

“恐怕是组织观念吧。”田边先生道。“鹿洋这个圈子,吸收的店家可不止来自鹿洋商业街这一个地方。就拿这茶屋来说,主人竹洗也是我们的会员对吧?鹿洋的理念就是来去自由,管理不严。所以,他们总是想搞些什么大动静,把这些人的心往一块拢,要不然就是一盘散沙,有的时候连会费都收不齐。”

“这还真不是说大话。”一旁的田边太太道。“以前,鹿洋还没有盖起这种现代建筑的时候,就是露天的普通商店街,那时就有商会的组织了。由于当时就是这种松散的理念,以至于这条街的店铺,利润好了就象征性地交点钱,利润不好了就找个借口推掉。不瞒你说,过去我们也有过两三次翘了会费的经历呢。”

“这是鹿洋的理念啊。那么雀栖那边的呢?”

“我年轻时在雀栖那边的一家服装店做纺织,所以也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雀栖那边就是彻头彻尾的严格管理,从加入开始,便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在等着你。我记得我上工的头一年,雀栖大约有四十几户店家,其中三十多户是外国人。那一年,雀栖这边收益比鹿洋好,于是第二年,附近的大约十几家店铺向雀栖提交了申请。然而,一番筛查之后,雀栖拒绝了大部分的申请,最终通过的只有两家。并且,对于交不上会费的会员,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剔除。”

“果然和鹿洋的理念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呢。鹿洋现在的会员已经不下一百家店铺了吧。”

“一百六十六家。”田边先生回答道。“这就是我觉得鹿洋比雀栖好的地方。最开始都是三十几家店铺撮合起来的商会,我们能够吸引到这么多会员,能够大家凑起钱盖起现代化的带顶商业街,能够办起来惠比寿祭。再看看现在还是只有五十家不到的雀栖,我觉得我们的胜利已经很明显了。”

“但雀栖毕竟是以外国人的店铺为主体的吧?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小集团,在这个大环境下本就带有小团体的意识,用那个理念进行管理,我觉得倒是可以理解。”

“嘉茂小姐这么想倒也没错,但他们却并不是店铺的抱团,而是整个在封闭。这么说吧,他们就连原料供应之类的都是自成一体,例如我老婆过去的纺织厂,听说所有雀栖店家的布都是从这里出,再分送到两个同样是雀栖专属的制衣间,店铺里的制衣员也在这里工作,最后再是各个店铺拿出来卖。”

“这样啊……那么我正好问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泷川小姐唯独对这里的西洋服饰情有独钟,那么,这里的制衣有什么领先于时代的优越性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否定的。”田边太太道。“说实话,我当时也买过其他地方的衣服,并没有发现我们的衣服哪里做得比别人好。”

“那也就是说,泷川小姐也就是看着‘外国’店面的牌子才买的吗?实际上这也是国产货吧。”

“是啊,雀栖虽然都是外国的店面,但真正从外国进的货,是那些标价很高,几乎没什么人去搭理的摆件挂饰啥的。真正卖得好的衣服等等,全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顶多是外国人提供了样式设计罢了。说起来,我还有件事情想说呢。”

“什么事情?”

“泷川小姐不是很喜欢雀栖的店铺卖的西洋服饰吗?我一直对它有些疑问。那里的服饰分两种,一种是价位很高的,卖价要几万、十几万元一件;还有一种则是普通价位,几千元到一万元就能买到。刚才我也说了,两种衣服的布都是出自我们手里,材质都一样;再说样式和布料厚度等等,两种款式也如出一辙。我一直就很奇怪,这种设置是为什么?”

“有可能是一种促销手段吧。将一件相同的衣服标上不合理的高价,那么旁边的正常价位就会具有比较优势,容易被卖出去吧。”

“恐怕不是这样,如果是嘉茂小姐你这个说法,那高价的衣服只需要一件就够了,但每家店里都有好几件这样的高价衣服,并且这些高价衣服真有人在买。”

“那会不会是来源不同?比如这些高价的衣服是真正从外国进口的服装呢?”

“都说了,这些服装就是用我们厂里的布制作的,从布上的暗记,也就是我们厂的徽标就能证明。不可能把我们的布运出国,制成衣服再拿回来卖吧?”

“难道真是两种价格的衣服完全一模一样吗?”

“倒也不是。我仔细观察了针脚,还是发现了它的差别。在洋服的褶皱上,需要用斜向的针脚来织出褶皱。那些高价的,针脚是左上斜向右下;而普通价位的,都是右上斜向左下。”

“这两种针脚方向有什么区别吗?”

“从穿着上讲并没有什么区别,它都是缝在内侧,不是我这种懂行的去翻检,外人还真未必区分得出来。我又里外确认了一下,在袖口与身体的缝合线上,也发现了同样的差异。似乎也只有斜向的不同。其他的地方就再没有发现差异了。”

“这种斜向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

“不好说,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缝纫机的方向。比如我们的习惯,左手是身体,右手是衣袖,这样摆放,缝纫出来就是左上到右下的针脚;但如果反过来,右手是身体,左手是衣袖,缝纫出来就会反过来。”

“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我觉得这种可能不大吧。”

“为什么?”

“就算袖口的针脚有可能因为习惯产生差异,但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吧?既然这两种衣服穿起来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其中一种的价位绝对要高过另一种针脚的呢?”

“这么一说也是啊。”田边先生道。“就算按穿衣的摩擦论,针脚方向也不会是影响磨损的决定因素。我记得这么一件事:我家附近有两户人家,他们互相的竞争意识很强烈,并且各有一个年龄仿佛的女儿。其中一户给女儿买了一件雀栖的平价洋服,另一户便花了血本,硬是买回了一套高价的。结果两人穿上去的效果都差不多,到头来也是一起穿坏,送到了我家请我老婆来补呢。”

“说起来的确有这样一回事呢。”田边太太道。“那两户人找到我补衣服,我更借着这机会里外查了一遍,确认了二者之间只有针脚方向的差别。不过说起来,这种差别虽然对穿衣的人感觉不明显,但我这种补衣服的可就感觉太强烈了。”

“怎么说?”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补衣服的技术都是从女红班统一学来的,模式也都是一个样。至于缝衣服的方式,已经养成了固有的习惯。就像高价的那款一样,是从左上到右下。于是我在接这两套衣服后,高价的那套,针脚合乎我习惯,所以补起来顺风顺水,几下便完工了;但平价的那套,由于针脚方向和我的习惯不一致,我不得不集中注意力,按照逆向的手法来补好它,深怕一个顺手就把针脚落反了。一针反的落针对穿着体感的影响非常之大,我是仔细再仔细,确认没有把针脚落反,才将它交还给那户人家。”

“难道定价贵出这么多,就为了补衣服的人方便吗?不可能吧……”

“恐怕这也是我这个年纪的人才会觉得方便吧。现在女红班也没有了,年轻一代人的手艺都是从书上或自家人那里学来的。不过说实话,我还是觉得,我们那个时代统一的做法好。就像我们做法被那样,统一的手艺和针法,才能靠着不少人完成一件像是一个人缝出来的法被,不是吗?”

“也就是说,现在像女红班这样统一教授针织技巧的已经消失了?”

“也不能说消失,总之是越来越难见到了。就我这么些年帮人补衣服的经历,以前都是统一的女红师傅教的,别人家的衣服也就和我缝的差不多,我补起来很轻松;而现在的针脚,怎么落的都有,我不得不确认之后,按照那个人的手法来补。”

“这样说来,恐怕这个定价的差异,就是对资历的肯定吧。制衣的人们资历有别,但但凡有一定资历的人,定然是接受了女红班培训,缝制出的衣服会是这种统一的针脚;相反,资历浅的人没有固定的章法,于是制衣的店铺也就强制让他们统一成和老资历相反的针脚,来作为区别。这样就能分清哪种衣服出自更有经验的制衣匠人手下,像田边太太这样的老资历,自然得到的肯定更高吧?”

“可我并不觉得这个高价有什么异常啊?”田边太太道。“按做工看,我觉得这个定价才正常。反过来,我倒是觉得这些平价的礼服,低得有些过头了。”

“……!”我猛然醒悟。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