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份较早(埃尔兰根时期)手稿的补记

作者:苏沐雪 更新时间:2023/9/30 21:28:39 字数:1949

黑格尔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人应当通过哲学而超脱于单纯的表象之外。如果说“表象”(Vorstellung)是指那种在我们里面、把现成的对象当作现成的对象 而与之相关联的东西,那么黑格尔的说法是无可辩驳的。因为哲学确实不应当把任何东西当作现成的 而予以接纳——不应当仅仅去排列组合各种给定的反思。但是,如果这里所说的“超脱于……之外”是在一种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那么黑格尔的说法就只是一个“丐题论证”(petitio principii),也就是说,它假定了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些更高的 关系(世界通过这些关系而得到理解把握)不能与表象联系起来,不能澄清表象,而是凌驾于一切表象之上,或者反过来说,只要人们始终是在表象层面的范围内谈论那些关系,那么各种观点必然不但在其自身 、并且恰恰因此而与理性相悖。诚然,如果人们首先假定一个前提,那些关系必须凌驾于一切表象之上(绝大多数前提在走向哲学的时候都会附带上这个前提),那么人们必定会亲自去寻找一种非自然的哲学。然而科学的最高胜利恰恰在于,把那个只有通过超越表象才能认识到的东西,即是说把那个不能通过单纯的表象,而只能通过纯粹思维而把握的东西,向下导入到表象层面之内。因此,假如哥白尼的世界体系没有把世界超脱于单纯表象之外,没有冲击人们头脑里的单纯表象,那么它也不可能建立起来;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它曾经是一个极为冷僻的、与一切表象相悖的体系。但是当这个体系完全展现出来,并帮助人们理解把握了太阳围绕地球运动这一表象,单纯的表象也就重新与自身达成了和解,把之前看起来悖理的表象看作是清楚明白的,反过来把之前认为是清楚明白的表象看作是模糊不清的。

——黑格尔的哲学自诩没有任何前提,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人们审视它的根据,审视它虽然没有公开说出来、但却悄悄地设定的前提,审视那正因如此很难被认识到的东西,就会发现一个最终贯穿一切的基础,即那种最为令人愉悦的唯理论准则,而黑格尔哲学把这些准则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原理,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它们。同样,那已经被康德证明为纯粹独断论的东西,被黑格尔当作是无条件的、已经得到普遍证明的东西。但是,如果谁佯言这只不过是一些有限的知性规定,并企图摆脱一切自然的概念,那么他就会因此失去一切帮助理解的工具,因为我们只有借助这些形式才能理解任何东西。康德已经表明,人们在运用知性的这些形式时所犯下的错误,在于仅仅把概念应用 在那些不依赖于概念而已经被假定下来的对象上面——而这些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象,即与知性相对立的对象,而概念和对象并不是结伴产生出来的,因此必然会出现一种单纯的反思性哲学,使得科学的任何活生生的创造都不再可能。但是,证明这些概念遭到混乱的应用 ,不等于要完全排斥 这些概念,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区别,而如果按照后者,那么一切深明事理的争论都是不可能的了。很显然,这种类型的哲学是心胸狭窄的,它不能敞开心扉来谈话和说话,仿佛被剥夺了呼吸和声音,只能嘟哝着一些没人能够理解的词语。人们抱怨这种哲学晦涩难懂,看起来是把责任归咎于黑格尔的个人的缺陷,但这对他是不公平的,因为当黑格尔摆脱了自己的狭隘性,或当他谈起那些贴近生活的对象的时候,他其实是非常确定、非常易于理解的,甚至很擅长进行机智的表述。也就是说,其实是事情本身难以理解,至于那种绝对难于理喻的东西,绝不可能变得易于理解;假若它要变得易于理解,那么它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本性。指责一个哲学家晦涩难懂,这是一个糟糕的做法。因为“晦涩难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声名卓著的张三或者李四没有理解一个东西,那么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东西就一定是晦涩难懂的。而且哲学确实包含着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就其本性而言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所难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事情本身就晦涩难懂,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18)]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些人虽然训练有素,身手敏捷,但却缺乏真正的想象力;如果交给他们一些机械力学的任务,比如去发明一台麻纺机,那么他们确实能够组装起来这样一台机器,但是这台机器装置是如此之复杂和难以操作,而且齿轮总是发出嘎吱难听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宁愿重新按照旧的方式来手工纺织麻布。这种事情在哲学里面也可能发生。每一个敏感的、不迟钝的或不满足于自得其乐的人,如果他对那些最初的、最伟大的对象处于一种无知状态,就会感到非常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有可能达到一个难以忍受的地步。但是,如果一个不自然的体系所带来的折磨甚至超过了无知带来的那种重负,那么人们宁愿忍受后者。诚然,人们可以断定,即使哲学的任务总的说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但这个任务最终还是必须通过少数伟大而单纯的特征把自身揭示出来,而且,既然人们在一切无关紧要的任务里都承认有所发现,那么恰恰在人类的这个最伟大的任务里,不应当没有任何发现。

————————————————————

[(18)] 参阅《天启哲学导论》中的表述,《谢林全集》第十三卷,第18页以下(XIII,18 ff.)。——原编者注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