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奇才沈二郎(4k)

作者:摸爬滚打三十年的韦总 更新时间:2023/10/27 21:29:08 字数:4078

他们都说我是奇才,这也是真的!

简单的说一下我现在的情况吧,我现在的名字是沈宁,其实刚出生的时候是叫沈靖的,但是大概在我一岁多的时候,新皇帝即位了,那个皇帝名叫赵旌,然后我的“靖”字和皇帝的“旌”字读音相近,然后就被我父亲改掉了。

我于太初历1097年冬月初八,出生在大炎朝永安北府的沈家。

这个怎么形容呢,我其实也不好说,因为我穿越到的这个时代并不完全等同于上一世的那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古朝代,纪年什么的不一致,当然国家地理等区划也不完全相同。

如果真要说,那太初历大概是相当于公元纪年,而我现在大概是在辽东半岛上的某个府城,这个地方在大炎朝也算是关外了,这甚至不仅是关外,还和北方的游牧民族非常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这里应该算是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隔离带?

由于我在家里排行老二,所以街坊邻居给我取了个诨名,叫我沈二郎,这个称呼对于我来说还可以接受,当然了就算我不接受也没办法,谁让街坊邻居都已经叫习惯了呢?

我的父亲沈铭,祖上本是南方一个旧贵族的旁支,后来祖坟迁徙到了北方,经过几代繁衍之后,就成为了永安北府的小世家,现在肯定算是北方人了。

父亲在我两岁那年,率领地方的散兵游勇组成类似于民兵组织的小团体,在永安路反抗北方柔然人入侵的战役中大破敌军,被炎朝朝廷封为北定国侯,当了一个从七品的小校尉。

虽说官职小,毕竟从七品的武官在关内可能什么都算不上,但是关外本身就没有什么大官,加之这个朝代的文武官职和品阶不一定能代表实际权力大小,同时绝大多数官僚的手下都有私军,因此在关外,像父亲这样的从七品武官基本上就可以被称为将军了。

更别说父亲还有一个敕封的侯爵爵位,在整个永安路可没有别的什么贵族,一个将军侯爵的名号,在整个永安路应该能独霸天下,唯我独尊了。

我的大哥沈绥,比我大两岁半,他是在大概1095年的夏天出生的,而我是1097年冬天出生,或许是受到季节影响,大哥在体质这方面还是比我好不少。

因此,在这个家里,大哥更偏向于学习武艺,而我自己则更像是个文化人,当然了在整个关外,其实是家家都习武的,毕竟关外的环境不如中原,习武更多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抵御外侮。

要知道,北方柔然朝的游牧民部落,在每年秋冬之交都会发动劫掠攻势,如果真的没有一点武艺,哪怕身处营寨城府之中,在关外的生活可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安全。

我之所以强调自己和大哥的区别,主要还是我们两人的武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用父亲的话评价,在武学这方面,大哥未来的成就大抵可以当个头筹的大将军,建立无数功业,而我就比较次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机遇,估计当个校尉这辈子也就到头了。

父亲对我的评价在旁人看来是一种打击,可实际上我并不在意,毕竟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我的定位确实不适合去舞刀弄枪,我可是个鬼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倒更加有利于在这个世道上生存下去。

我在来到这一世至今都是这么想的,当初去电子厂打工我都没坚持下来,指望我能习武成才,未免也太困难了一些。

最初,父亲对我这种不愿意从军的态度是有些反感的,毕竟他的地位都是靠战争打下来的,而我不愿意从军,在外人看来未免有点虎父犬子的感觉。

不过,后来父亲对我的看法就变了,因为他发现我的脑子实在是太好使了,刚出生不到半年就会说话,这多少有点逆天,虽然说的是现代汉语,他们“古人”其实听不明白,但毕竟他们听得出成型的音调。

因此,我刚出生没多久就被人断言,说我是个难得的天才,可能那时候父亲没有在意,或者他们所说的“才”更体现在修习武艺上,所以才想着让我习武。

我大概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已经能比较流畅的用这个朝代的语言和人们对话了,之所以能学得那么快,是因为我看得懂文字,用模仿的方式很快就能学会与他们交流。

从那时候,我就开始学习这个时代的知识,你们能想象那种画面么,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趴在地板上看着纸质的书籍,然后还会费力的去翻弄竹简,时不时还在手上沾点墨汁,能在纸张上写点什么。

对于父兄长辈来说,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恐怖的是,我有的时候翻看那些典籍,看着看着就突然来上一两句很有深意的感慨。

我承认我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纯属是意外,因为古人写的书虽然难懂,但是一旦看懂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是让人觉得非常的舒服,可以说身心都舒畅了。

后来我发现,长辈们时不时就来关注我,看看我会不会再次发出一些感慨,从那以后我也就不掩饰了,看到那些书籍精彩的部分,我马上就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笑出来。

大概是四岁多的时候,我就会有意无意的释放一些信息,表现得自己什么都很懂,然后写一些要人生阅历很丰富得人才能看得懂得字句。

我这么做是为了让长辈看清我的实力,尤其是希望我的父亲不要来干涉我的发展,更别让我去什么“私塾”学习,什么都学不到,只能混日子。

毕竟,我父亲在二十岁出头就有了我这个二儿子,而我上辈子二十四岁才嗝屁,加之受到现代社会的洗礼,我的阅历比父亲高,这点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事实上,这不仅是对父亲,我觉得就凭我从前一世带过来的知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人能在文化方面当我的老师。

毕竟上一世的教育方略主打的就是普及基础学科,让年轻人什么都知道一点,虽说以当时的观点来看,那完全是在多而不在精,可就算不精也是几千年的文化科技积累了,对于这个朝代来说,随便拿出一点都完全是秒杀。

另外,这个朝代的人用的都是现代人看来的“繁体字”,我的名字其实也应该是“沈寧”,但是我在识字这方面还是有自信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如果去私塾只是识字的话,那真的大可不必了。

更重要的一点,我不想去学那些对于科技发展没什么价值的古代儒家文化,也不想给这个朝廷当官,习惯了唯物主义,信仰了马克思之后,那些东西对我来说意义不大。

主要是我也不认为自己能凭一己之力,就把现在这个封建农业社会改造成伟大的共产主义工业国,最主要的还是这个朝代生产力的缺陷摆在这里。

我曾套用这个世界古人的一句话,向父亲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与其让一个能给私塾先生当老师的人,向私塾先生学习他早就理解的内容,不如让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为时代做点贡献。

从那之后,父亲就允许我自己玩自己的了,我就一个人自己在房间或者书斋里捣鼓什么,家里人都不会管我,哪怕是大哥一开始还向父亲进言,让我和他一起学武,父亲都没有强制,只说了让我自己做选择。

在六岁之前,我没有什么动手能力,因此都是纸上谈兵,只能在私底下自己琢磨,画画草图,写一些文字批注和原理之类的。

后来我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如果只凭食物摄入,每天摆烂式的吃三餐,然后用其余的时间去捣鼓这些纸面上的东西,我很可能会因为营养不良,身体不健康而根本活不长久。

毕竟这个时代虽然能产大米,但产量并不乐观,平时吃的主要还是糙米,只有在过年节才有机会吃大米。

而且在关外各种蔬菜水果什么的都很难见到,即便是像我家这样的贵族家庭,每天每个人也就是四两左右的蔬菜摄入,这个年代的四两,也就一百多克,能转化吸收变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部分就更少了。

运气稍微好一点的就是,家里面算是很富裕,加之与游牧民族地区接壤,肉倒是能顿顿吃饱,比中原地区好了不知道多少。

这个时代的畜牧业没有得到改良,游牧民族通常也都是将牲畜很随性的放养,这种肉吃多了也会很容易腻,尤其是羊肉,膻味非常的重,所以我根本吃不了多少。

于是乎,我就开始向父亲学习一些基本的武艺,一来是强身健体,二来是把自己锻炼得很累,这样不由自主的,食量也就上去了。

上面说过的,父亲对我武学成就的评价,就是跟着他们练了一年多之后得出来的。

七岁那年,我和母亲乘船南下,去了江淮路,有点旅游的感觉,但是我印象中好像是母亲要去处理母系前代宗族一些琐事。

对此我不算意外,据我在典籍上的了解,这个朝代虽然依旧免不了男女劳力差距带来的尊卑差异,但是女性还是很开放的,尤其是贵族女性,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完全不像什么家庭主妇之类的。

那段时间,母亲在处理宗族事务,而我则是一天到晚都泡在当地的手工作坊里,学习他们当时的制造技术。

大概在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第八年,我开始借之前修习来的经验,结合上一世的知识,开始制造一些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稀奇古怪的东西了。

最开始是一些娱乐性的玩意,比如说木制的自行车,虽然和现代的自行车不尽相同,但是却也达成了脚蹬人力车的效果,就是可惜了,这一世还没有橡胶这种工业化制品,也做不出减震的弹簧,这车在平地还好,真要上路骑起来,屁股实在是受不了。

也是在同一年,我发现这个朝代虽然没有什么大型机械可言,但是我在简单的研究了当地的物产志和学科著作之后,发现科技比上一世的同一时期发展快了不少。

至少已经出现了对于蒸汽动力的应用,但那种应用效率奇低,也不成体系,最多就是拿来娱乐,不过确实也给了我很多发展的空间。

又过了一年多,最初写在纸上的科技树开始萌芽,我和父亲在五十里以外要了一个地块,同时请了数百民工和数十位工匠,开始建造金属冶炼的设施。

一开始,这些东西我都是偷着建的,因为在我印象中,古时的盐铁经营权是朝廷才拥有的,如果被发现了说不准就要拉去砍头,但是后来我发现父亲好歹是个爵爷,造点私铁是被朝廷允许的。

况且,永安北府以北不到两百里就是定北关前线,在没有朝廷补给的情况下,兵工厂甚至都是可以由官军私营,只要别太过分,威胁朝廷统治,随便造都可以。

关内已是如此,就更别提永安北府,甚至整个永安路这种在关外的地界了,发展这样的工厂根本没人管,那些京爷也压根不屑于到关外这等蛮荒之地来视察。

后来,我还担心自己的炼铁计划无法实现,毕竟那需要上千度的高温来把铁融成铁水,可我其实是多虑了,因为很早之前就有炼丹家利用各种方式把温度提到数千度。

加之我也会指导工匠建造偏向现代化的高炉,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我的的冶炼厂已经能完成金属冶炼,并对铁锭进行提纯的工作。

在我十二岁那年,第一炉可以称得上是“钢”的钢水出炉,从那之后冶炼厂就已经有日产生铁百余斤,精钢数十斤的能力了。

当钢铁的生产趋向稳定之后,我便试图制造蒸汽机,不过本朝能给的参考都是一些“玩具”,我只能尽可能的去回忆上辈子的蒸汽机模型。

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工艺并不完备,各种机械零件都需要车床等工业化的设备,因此至少我到现在都没能造出有利用效率的蒸汽机。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