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蔡瑁、张允出使樊城,归见刘琮,具言
“曹操许保奏将军永镇荆襄。”
“果真如此?”
刘琮大喜,次日便与母蔡夫人受捧印绶兵符,亲自渡江拜迎曹操
曹操装作悲恸的样子道
“我与你父亲交好,今他暴毙而亡,我实在伤心,不知道他埋葬在哪?”
“父亲埋葬在襄阳城东门外,二三百步。”
说起刘表,刘琮的眼里就有了眼泪
曹操颔首,即引随征军将,进屯襄阳城外
蔡瑁、张允令襄阳百姓焚香拜接,曹操俱用好言抚谕道
“我此次入城,不愿惊扰百姓。”
蔡瑁张允皆叩首
“丞相仁厚,实在感动!”
曹操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kuǎi)越近前,抚慰道
“我得荆州不喜,得异度方喜。”
蒯越慌忙拜伏道
“有丞相赏识,越无以言谢!”
曹操遂封蒯越为江陵太守、樊城侯,傅巽、王粲等皆为关内侯,又以刘琮为青州刺史,即刻启程
刘琮听闻消息惊惧万分,婉拒道
“琮不愿为官,愿守父母乡土。”
曹操眯起眼睛
“青州近帝都,教你随朝为官,免在荆襄被人图害。”
刘琮再三推辞,曹操仍不准,前者只得与母蔡夫人同赴青州,竟无一官员相随,俱送至江口而回
刘琮叫住左右道
“王威将军何在?”
其余者皆回
“王威已收拾细软出城,怕是不再回了。”
刘琮这时才如梦初醒,懊恼的锤了下脑袋
“吾负王威,今恐被操害,却无人相护,岂能不死?”
且说此时的曹操叫上了亲信来到刘表墓前
他颇为感慨道
“刘景升,你为一方诸侯,虽故步自封,不问世事,但百姓安居,不愁温饱,也算守成之主。今却被小人盗取基业,拱手相送于我,不知你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此时,探子来报
“禀报丞相,刘琮、蔡夫人已启程了。”
曹操点了点头,唤于禁嘱咐道
“你可引轻骑追刘琮母子杀之,以绝后患。”
“是!”
于禁得令,领众去追刘琮
曹操又瞥了眼刘表的墓碑,对左右道
“将墓开了吧。”
早已准备好铲子的士卒立刻动手,曹操则头也不回的回了城
而于禁追上刘琮,大喝道
“我奉丞相令,教来杀汝母子,可早纳下首级!”
蔡夫人抱刘琮而大哭,于禁喝令军士下手
蔡夫人殊死一搏,冲上去和士兵们死战,但她毕竟是个妇人,很快便被军士枭首
于禁再杀死刘琮后,回报曹操,操重赏于禁
曹操又使人往隆中搜寻诸葛亮妻小和楚旭家眷,却不知去向
原来楚旭孑然一身,并无亲属,诸葛亮则先已令人搬送至三江内隐避,曹操并无所获,便深恨之
“不可能!再找!诸葛孔明就罢了,楚安济怎么可能一个家人也没有?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给我找!”
正在这时,荀攸来见
“公达,怎么了?”
荀攸双手奉上一本小册子,道
“禀报主公,这是在楚安济的芦屋内找到的,其所著的日记。”
曹操愣了一下,又问
“公达,里边写的什么?”
荀攸连忙道
“攸不敢私自窥看,只奉于主公。”
曹操满意的点了点头
“公达有心了,既然如此,我便看看吧。”
他拿过日记,一页页翻开
【今天是下山的第一天,师父让我挽汉室狂澜,扶天下将倾。但是我比较懒啊,去辅佐谁比较好呢?】
“师父?”
曹操眯起眼睛
“难道那楚旭是个道人?”
他接着往下看,可越看越是心惊
因为这其中所写的内容,除去一些琐事之外,居然和现实情况中的发展一模一样
包括刘表之死,火烧新野等等内容,竟都分毫无差
最让曹操惊惧的是,按照上边写着的日期,这本日记写在建安十二年,那时候的楚旭甚至还没出山
“这究竟是他的谋略还是道术?”
曹操暗自腹诽
如果是楚旭的谋略,能够让事情的发展和计划中一模一样,那他的算计之深就连曹操也要甘拜下风
如果是他的道术,那这本书就可以用作预言,更显示出楚旭的法力深厚
不论是哪一种可能,都让曹操不安
他继续翻看,忽然有一行字映入眼帘
【别翻了】
曹操一顿,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但他毕竟是当世枭雄,立马就壮起胆子继续翻看
【别再往下翻了】
曹操根本无视劝阻,继续向下翻页
【这是最后一次警告】
曹操依旧无视,他又翻了一连几页的空白之后,猛的叫了出来
“啊!!!”
曹操立刻把书丢了出去,又捂着头连连惨叫
“主公!”
荀攸猛地站了起来,跑到曹操身边
从外边立马跑进来几名士卒,将曹操抬了起来,往医馆送去
荀攸看着曹操捂着头的痛苦模样,内心也好奇了起来
“这书中究竟写的什么,竟能让主公头风病发作?”
他把头探了过去,却又被吓得倒吸一口凉气
【曹阿瞒,你可翻出什么名堂来了?】
“这楚旭,竟把主公也算了进去?!”
等到曹操缓了一会儿后,又把荀攸叫了过去,还让他带上那本日记
“公达,日记呢?”
荀攸赶紧把日记呈了上去
曹操又翻看了几页后,把它丢到了一旁,感慨道
“这楚旭竟有如此奇才。我此前怎么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声?”
荀攸道
“他先前和诸葛孔明一起隐居在襄阳,深居浅出。自给自足,不怎么抛头露面。”
曹操点了点头,眼中显出一抹狠辣
“但恨其才不为我所用,宁杀之,也不可便宜了刘备。”
他又看了看那本日记
“等我打败刘备,便将他和诸葛孔明收入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