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王朴

作者:深航星 更新时间:2024/3/31 9:08:36 字数:3150

中原北境

柴荣坐在御书房内,面部表情看起来有些严肃,但实际上心里美滋滋的。天下大计已经走完了第一步。按照他最初设想的“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这三个十年奋斗目标。

现在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完成第一个十年计划。自己的第一步就是震慑北汉与辽国,稳定北方边境,为自己南下征伐提供条件;第二步就是彻底打服南方各国,以便于自己腾出手来争夺最重要的燕云十六州并顺带着灭亡北汉;第三步就是解决已经被严重削弱的南方各国;最后统一天下。

“陛下,卯时已至。”

内殿外一名宦官轻轻地提醒着柴荣该上早朝了。

不料,话音刚落,门便已打开,柴荣昂头阔步的从里面走出来。宦官被吓了一跳,连忙后退两步跪下行礼。柴荣随便摆了摆手,示意他可以起来了,本来是自顾自地走向了崇政殿,可没走两步,却停下回头重新吩咐那位宫中的宦官去把桌案上的《平边策》取来。

宦官急忙进入在桌案上堆成小山的一堆文书中找到了《平边策》,然后快步抄小道先皇帝一步进入议政殿,把这份劄子(与札子同意,都是指朝廷用公文)交给殿里的大太监,由他们亲自放到皇帝的玉案中央。

朝堂上的各位官员大臣们大多都是在强装精神,他们中甚至有不少人对早朝的内容都不大感兴趣。因为新上任的这位皇帝朝中的重大事件几乎都是在养心殿、御书房甚至是翰林院的特殊房间内找点心腹重臣来商议。

说白了就是,该知道的自己迟早会知道,不该知道的怎么打听也不可能知道。至于那些位于两者之间的事情嘛,呵呵,要是连点打听小道消息的水平都没有,还怎么在官场混?

不过,大太监临时捧上来的那份札子还是很吸引人的——啊,皇上来了。

“臣等恭迎皇上,臣等祝皇上圣安,大周与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大家一边恭恭敬敬的行礼,一边异口同声的说着这句已经说了无数遍的话。

“卿等平身。”

“谢陛下圣恩——”

在朝堂上无数的文武百官中,要数王朴是现在情绪最复杂的,他不知道自己所写的策论是否能打动皇帝陛下的心。他略微紧张的搓了搓自己手上的笏板,同时还夹杂着一点期待的神情悄悄看向高坐在龙椅上的皇帝。

(笏板是古装剧里大臣手里那个略带弯曲的细长方形板子。)

当然了,刚刚还在与王朴谈笑风生,甚至说对方一些窘事来开玩笑的一些官员,绝对想不到今天王朴将会一飞冲天。

……

“朕昨日读到了一本策论,叫《平边策》,写的极好啊!对当下时局分析的很清楚,并且提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话,并且证明了我定的几大目标的正确性,所以——比部郎中王朴何在?”

从才柴荣高兴的语气中,王朴已经确定实现自己治国理政理想的时候到了,自己要高升了!

“启禀陛下,臣在。”

柴荣见到王朴,发现此人其貌不扬,心不免想要考教一二,便发问:“自先帝建国以来,国朝已经两帝,可我观自旧唐灭亡以来,短短四十年间,中原大地便经历了四朝兴衰。朕与诸位都不愿大周步其后尘,无人不想让大周传世千秋万代,郎中何以教我?”

PS:话说今天的正文内容有点少啊!这张童是结束了,可以直接跳下一张章,但我又觉得内容太少了,就放点百科吧。①(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五代时后汉、后周名臣。

王朴因献《平边策》而被重用。

《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先取江淮,再逐一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正史中也是他最先提出三个十年计划,而并非柴荣自己构想的。这一策略对后来宋太祖的统一计划有较大的影响。后主持规划开封城的扩建,还负责修订历法、考证雅乐,深受柴荣重用。二人相知相得,被后世推为五代君臣之首,甚至有说法认为“天欲祚宋,必先亡朴”

显德六年(959年),王朴猝逝,时年五十四。柴荣闻讯后,悲恸不已,追赠其为侍中)

②(《平边策》原文: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翻译:臣听说唐(后唐)君主无道,从而失去了江淮(指杨溥称帝,建立南吴)、川蜀(孟知祥称帝建后蜀)等地。晋(后晋)君主无道,从而失去了燕云十六州。

因观其失道缘由,从而得出应对之策。当其失道之时,君主昏庸乱政,将士骄纵不法,而民众困苦不堪。奸臣在朝,叛将在外,其初虽是小恶而加以姑息,不加裁制,以致于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个个裂土僭越。天下人心四散,不附于朝廷。四方贼寇趁乱僭称伪帝,或据州府以求自固,不奉朝命。而应对之策便是与唐、晋反其道行之而已。必先引入贤士执政,黜退无能者以正时局。用贤能替换无能来认清其才能,以恩义及信用来获取天下人心,赏罚分明令民众各尽其力,俭约用度以丰国库,薄征税赋以令民富。

待我国库充盈,军备有余,人心向附时则可举兵出征。敌国民众,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国力强盛,人民安乐,且有必取敌国之势的话,则熟悉敌国国情之人,会为我朝充当间谍。熟悉敌国山川地形之人,便会成为我方进攻敌国的向导。若敌国之民与我朝之民心意相通,则是天意即是如此。

若是天意如此,则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了。但凡攻城略地之道,应从易着手处开始。如今惟有吴地(南唐)方便攻取。东起黄海,南至长江。我朝可攻略与南唐间的国境线长达二千余里。先从他们守备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若他们防备东边我们则攻击他们西侧国境,若他们防备西边则袭击他们东边国境。南唐必定奔走两端以救急。

当敌军奔走之时,可以得知他们的虚实,并攻其弱势,则我军就所向无前了。攻其弱势之法,则在于不必大张旗鼓,只以少数精锐对其进行袭扰,打完就撤。南唐若知我朝进攻,必定会举倾国之力来救援。就这样,经过数次袭扰,敌方接二连三地倾国来援,其国内必定民生凋敝。

只要有一次他们不是举众来救,我方则趁机掠取。等待南唐国势衰竭,则江北诸州尽归我朝所有。如得江北之地,则直接拥此地民众,扬我朝兵威,江南之地救不难平定了,这样便是事半功倍。倘若能攻下吴地,则桂、广两州便与我朝接壤,兵威之下顺理成章使其成为附属。而川蜀之地则可旦夕征召入朝,如果他们胆敢违命,则我朝将四方并进,合围席卷蜀地,顷刻即平。吴、蜀两地一旦平定,则幽州将望风归附。只有并州(北汉 刘崇)是我朝死敌,不可以恩信招诱,必须以大军攻击他。但是自高平之战以后,北汉已经被我们打的心惊胆寒,气力衰竭,不足为患,可将此事暂时搁起,以后再慢慢收拾他们。

现在我朝兵精粮足,军械完备,群臣守法,诸将效忠,一年之后,便可平边。臣王朴一介书生,不足以论朝廷大事,若有不通大体,不合朝廷方略的地方,还望陛下包容)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