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秦始皇想让秦朝千秋万代万世相传,结果二世而亡的笑话谁不知道?
柴荣这么说也有故意考教意味,要是你连这个入门级的问题都答不出来,想必那《平边策》是背后有人指使吧!
王朴抬起头望了柴荣,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丝毫紧张,语气镇定从容道:“陛下,恕臣直,这天下哪有什么可安万世之策。两周八百年已是华夏历朝国祚之极限,也只有秦代之前才有周燕宋齐楚等国有过七八百年的国祚。自秦以后国祚最长者不过是汉室四百余年历经二十六帝,最短者不过后汉三年矣经两帝。”
一段话说完,王朴见柴荣没有表态的意思,略有停顿,继续发挥:“一代人便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哪怕是上古圣人也不过只能管到两三代,若是想建立万事基业实是好大喜功,此乃隋杨帝也。臣以为陛下若想建立万世基业则国朝寿命短矣,陛下可把目光放长远些,但行动要放近一些。”
“陛下如果对内选贤用能、轻摇薄覆、开垦荒田、兴修水利、鼓励建设;对外先平中原与大理再伐燕云,北击契丹西讨吐蕃、回鹘;海上与胡商、高丽保持往来,至少可保百年之内大周不亡!”
此话一出,朝廷上下轰然震动。好家伙,说当今皇帝也只有管一代人的水平,现在只能保证大周百年不亡,这王朴真是什么都敢说呀!
愚蠢的官员这么想着,心里暗暗嘲讽。只要皇帝不高兴,他这段话完全可以曲解成:皇上,你瞎折腾干什么呀,咱大周长不了,也就那么几年,你也不是什么千古一帝就那个水平,好好的过日子不香吗?最后还不忘记加上点客套话。
真正有水平的官员已经开始重新估算朝廷的势力格局了,其中很多人都已经在考虑拉拢或者重新站队的问题。
王朴语毕,恭敬的向柴荣行了一礼,表示自己的话已经说完了。
柴荣嘴角挂出一点和蔼的笑容,玩味似的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继续追问:“以卿之见,大周要如何才能够兼并天下呀?”
“久乱思治,久分必合,如今,天下大乱已久,百姓无不思念前唐太平之时。若陛下昭告天下欲效仿唐太宗,使万民皆可以修身养息,必受天下拥戴。”
夏日的凉风呼的吹进来,让柴荣和王朴的头发轻轻飘起,让本就踌躇满志的王朴平添了几分信心,腰杆子也挺直了些。
“平外则先安内,陛下可知前唐因何而亡?”
柴荣笑了笑,道:“天下读书之人,谁不知前唐因僖宗立宪、藩镇割据而亡。”
“陛下果然聪慧,唐朝正是因此而亡。立宪乃后世君王之事,自不必管。如今天下各国国主,甚至是梁唐晋汉四朝皇帝皆为藩镇武将出身,因此,要想国运长久且放心的出兵四方,必先除藩镇之权!”
什…什么?!除藩镇之权?好大胆的一个比部郎中,前朝的那些个国主皇帝们哪个不是因为藩镇权力受到了威胁,纷纷造反,最终篡位成功。削弱一个大藩镇节度使的权力都会有亡国的危险,更何况是要削全国全天下的藩镇。
“然,消藩之策乃朝廷机要,不可当众论说,臣在此只点出要点:一则增强禁军巩固京师;二则对限制财政和官员任命之权;三则分化瓦解,稀释兵权。”
“然后陛下可图中原,其攻取之道,从易则始。先取淮南增强国力在南下灭伪唐和吴越,随后入蜀夺天府之土,最后彻底荡平江南余孽,再北上与辽国争夺燕云,由此陛下霸业可图!”
几番话说下来,王朴是振振有词,越说越激动,越说越自信!他的语气铿锵有力,甚至情不自禁的在朝堂上来回走了两步。
这些话也正巧说到了柴荣的心坎上,可谓是深得其心,只是他现在还不能把急切的消藩心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只是豪迈的大笑一阵,道:“郎中果然好才华,但藩镇乃国家之本,自先唐时就一直流传至今。朕远不如唐太宗,即唐太宗都未更改的制度又岂能随便更改,此事只应等天下太平之后再说。”
“不过郎中之才可堪大用,若不用之后人定笑话我用人不明。”
说着周世宗便令周围太监分别取来御用毛笔和纸帛,亲自写了一份任命诏书。
升原比部郎中王朴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其实柴荣本来想升更大的官,但考虑到一口气升太高,影响不好,便决定再观察两日。
……
当早朝最后结束时,柴荣单独将王朴留下,两人秘密交谈了一些削藩强国的计策。
“陛下,臣以为……”
……半个时辰后
柴荣最后询问说:“若朕使用卿的计策,今年秋收是否可见成效?”
王朴低着头,稍微沉思了一会,“陛下,此事乃长久之计,万万急不得。若陛下坚定推行臣的计策,翌年夏至可整顿兵甲,至七月发兵孟氏伪蜀(后蜀),收复晋汉时被蜀兵占据的秦、凤、成、阶四州。”(主要是先打个小国试试水)
柴荣听后手抑制不住的兴奋的有些发抖,随便随便甩了甩龙袍宽大的袖口,一个转身看向背后的天下郡县图,沉吟了良久,才开口说道:“若是如此,天下果真十年可定,甚至是能够完成朕的三个十年目标的话。届时爱卿便是重聚天下第一功臣,哪怕是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也丝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