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完以上那些,曾面自知该自觉的退下了,把剩下的时间留给皇上与重臣们去商议国家大事。
没了多余的那个他,剩下的人气氛便不再那么严肃。
赵匡胤道:“如此官家大可放心伐蜀,今禁军整编已经完成,臣下一步便是整顿关陇诸军。”
柴荣沉吟片刻,看样子是对军改进度还算满意,他举头又问众人:“争夺陕西四州用谁为主帅比较好?”
礼部尚书王溥马立应答,“臣以为向拱、王景当为主副将特别合适,川陇地势险恶非军中威猛速将不可当之。”
陈州刺史向拱和中书令王景,前者早早追随太祖敦威却直到高平之战时才崭露头角,而后者在晋汉时代便名声大噪虽与太祖交好但却非他下属。
两者相互之间既能互补又能牵制,的确是不错的领军人选。
这王溥是个不错的纯良之臣,日后可与王朴同担宰执。
“文伯,朝廷出兵陇西,徐台符他们那些文士强烈主张文治,唯有你带着少数几人支持朕,让人欣慰呀!”
王文伯就是五代第一文臣王朴,自从写了《平边策》后深受柴荣赏识,地位越来越高,迅速挤进了后周二代目的核心圈层。
他就是柴荣的张良、萧何,柴荣登基后征战四方大多都是以王朴为思想指导,而王朴也称得上是尽职尽责的柴荣奶妈。
“天下动荡已久人心思静,官家应知徐侍郎所言并非荒谬言论,只是四海不平则一切和平皆为虚妄,若无统一何来安宁?”
王朴没有接受皇帝的赞赏,而是顺势说教了一番,他这番态度反而令柴荣更加欣赏。
“不知官家打算何时出兵?好叫臣心中有数,算着日子调教陇西诸军。”
柴荣对何时出兵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却故意不说,示意臣下们自己说说。
“五月如何?春耕结束炎暑未至时。”
“文伯所言正合我心意,赵卿觉得如何?”
现在可以先不慌不忙的准备过冬过年,入春后开始春耕的同时秘密调拨物资,五月春耕结束部队集结过来正好可以直接使用。
赵匡胤想来也觉得不错,六七个月的时间够他好好调教当地驻军了。
如果说高平之战对于柴荣的后周而言是立国之战,那攻陇西就是立威之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抗日与抗美援朝的区别。
两场战争都是必须打赢的战争,不赢则国家无法屹立于国际舞台之上。
兵者,国之大事,死身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很多时候战争在爆发之前其胜负就已成定局,历史上柴荣左冲右突几乎无敌是因为后周军队很厉害吗?有一定原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关建在于他对每一场战争都极为重视,每逢大战都会经过反复运筹确定无疑后毫不吝啬的把最厉害的将领投入前线,把每一次战斗都当做决定成败的决战来看待。
在双方经济、制度、装备上都没有明显代差的情况下对战争的重视度决定了谁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
当后周的朝堂为了攻陇西紧锣密鼓的秘密准备时,后蜀国主孟昶却沉浸在天府之国复述的骄奢淫逸中。
孟昶治蜀早年也小有成绩,他诛杀其父骄横旧臣、设匦函许臣民进言时也颇有雄主之风,可惜奢侈**的本性难改。
时间久了,整个国家也连带着在天险隔绝的富饶土地中堕落了。
战争尚未爆发,胜负之势已然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