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的一点感想

作者:布鲁君 更新时间:2024/9/1 16:31:15 字数:1459

提到鲁迅的《药》,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人血馒头”,想到老栓他们因为迷信,要花钱用馒头沾烈士鲜血给儿子小栓吃,以求治好儿子的病,然而在所有人的希望与祝福中,儿子还是死掉了,这么一个悲剧故事。这是《药》的前三部分。

我觉得《药》是鲁迅最好的几篇小说之一,其他几篇是《故乡》《祝福》《孤独者》《孔乙己》《在酒楼上》《阿Q正传》。有人要反对,《故事新编》居然没有一篇算最好的!我觉得《故事新编》确实不错,挺有意思,也有喜欢的几篇,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什么,也许是真正打动人心的部分。

其实比起上面说的,我最重视第四部分。华大妈给小栓上坟,恰好遇到了烈士夏瑜的妈妈也来上坟,两人交谈一番后,夏瑜妈妈看到了夏瑜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大为惊奇,以为是女儿显灵,向她表示自己蒙冤而死,于是哭了出来,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段: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那么乌鸦真的飞上坟顶了么?请读者注意这段场景或景物描写,《药》在第四部分的景物描写实在是一绝。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么评价道:

“老女人的哭泣,出于她对于天意不仁的绝望,也成了作者对于革命的意义和前途的一种象征式的疑虑。那笔直的乌鸦,谜样地静肃,对老女人的哭泣毫无反应:这一幕凄凉的景象,配以乌鸦的戏剧讽刺性,可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夏志清这段话乍看起来好像没有问题,但我觉得好像欠缺了文学感受力。我实在看不出老女人的哭泣有多少宏大意义。在我看来完全只是为了女儿的惨死而哭泣,只是母亲的泪。乌鸦又只能是乌鸦吗?它不能隐约象征着夏瑜的情感吗?它不能隐约表示夏瑜内心中的悲痛、绝望与决绝吗?

假如我们要给鲁迅划分一个文学派别或文学主张,一定会把他划为现实主义作家,可是鲁迅的文学观其实是不排斥神秘、象征与幻觉的,就像不少有名的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作家一样。

最好的证据就是文中明说华大妈与老女人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可是唯独能清楚望见夏瑜坟上那一圈红白的花,并且又不知那花的来处,鲁迅竟说是平空添上一个花环,也就是说并非哪个革命同志去挂上的,可见实在有神秘的意味。

鲁迅说自己是不恤用了曲笔,我却觉得这是鲁迅心里的希望,是神来之笔,是《药》的精髓所在。就像鲁迅后来说看了一部电影,全片压抑,令人难受,直到结尾发出的复仇的一枪,才觉得舒服一点,于是觉得那复仇的一枪,恐怕是必不可少的。

那一枪就好像这一笔,没有那一枪一笔,没有对现实的创造,没有那惨象下的一点浪漫与温情,就没有真正伟大的文学。

并且那浪漫与温情,方使悲剧真正有了感染力,就好像画一条龙,还须点出眼睛,才能使整条龙活灵活现。

就让我们以这个伟大悲剧的结局作为结尾吧: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