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坦克其一

作者:该隐33 更新时间:2024/9/19 20:45:03 字数:9430

Panzerkampfwagen Tiger Ausf.B (Sd.Kfz.182) Tiger II

虎王二号坦克,通常被称为虎王或孟加拉虎 (Königstiger),是二战期间D国陆军部署的最大、最重的作战坦克。虎王二号坦克是作为虎王一号坦克的替代品而开发的,其作用是成为能够突破敌方防线并摧毁敌方防御和坦克的重型坦克。然而,事实上,这种坦克对不堪重负的D国军备生产系统和支持该系统所需的军事后勤来说是一个负担,被自己车组成员摧毁的虎王二号坦克比被盟军摧毁的还多。当虎王二号坦克被投入战斗时,它凭借出色的火炮和重型装甲,证明了自己在正面装甲对峙的强大之处。然而,这种情况却是很少见的,因为部队经常因缺乏各种备件或燃料而无法进入阵地,而且一旦受损,往往难以恢复。虎式坦克未能实现其作为突破性重型坦克的最初目的,也未能克服其技术缺陷,但它仍然能够吸引诸多爱好者的青睐。


这是虎式坦克的木质模型

实际上,Tiger I的项目工作完成的相当仓促,工程师将其他武器的零部件拼凑在一起,只为打造一款配备 8.8 厘米火炮 (L/56) 的实用重型坦克。因此,Tiger II成为了D国工业界开发出一款功能改进的重型坦克的权宜之计。这款新型重型坦克必须比Tiger I 的装甲更加强大,能够抵御S国在反坦克火力方面的进步,同时还要保持对现有和未来S国车辆的火力优势。因此,Tiger II 并不是像Tiger I 那样仓促完成的产物,而是经过共同努力设计一款更好的重型坦克,能够满足D国陆军在短期至中期内的军事需求。比Tiger I更厚的装甲与倾斜装甲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好的防护。改进的火力将以更长的 8.8 厘米火炮的形式出现,这种火炮能够达到更高的初速,从而更加容易的穿透苏联坦克的装甲。保时捷和亨舍尔两家公司承担了这项重要任务。

首次尝试将 8.8 厘米 Kw.K. L/71 火炮安装到坦克炮塔中,是由埃森的Fried. Krupp.AG 和保时捷公司于 1941 年 10 月联合开展的项目。保时捷将此称为“Panzerwagen-Project 'Tiger'”(后来称为 Typ 101、Typ 180 和 Typ 181)。1942 年 2 月下达生产订单时,Wa. Prüf. 6(Waffen Prüfungsamt – 武器测试办公室第 6 号,负责坦克设计)的官方名称是 VK45.02(P2)。由于生产问题,特别是保时捷设计的发动机和悬架问题,该项目于 1942 年 11 月被取消,没有进行生产。该计划是制造一种倾斜(55 度)装甲,正面装甲厚 80 毫米,侧面和后部装甲厚度相同。人们认为,这足以提供良好的防护,抵御敌方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攻击,再加上良好的机动性和 8.8 厘米火炮,D国军队可以说拥有一款新型重型坦克。


到 1942 年 11 月,第三家公司Henschel und Söhne公司也进入了新型重型坦克的生产领域。1942 年 4 月,该公司已经开始研发配备 8.8 厘米 Kw.K. L/56 和 75 厘米 Kw.K. L/70 火炮的 VK45.01(H),并利用这些知识设计了一种安装 8.8 厘米 Kw.K. L/71。

他们的初始设计被称为VK45.02(H),但很快又被改进的VK45.03(H)设计所取代,后者使用了许多VK45.01(H) 设计的部件。VK45.03(H) 的设计始于 1942 年 10 月,但到 1943 年 2 月,Henschel被指示重新设计 VK45.03(H),以尽可能多地采用 M.A.N 为 Panther II 设计的部件。

从 1941 年 5 月 26 日起,希特勒要求 8.8 厘米火炮使用一种能够在 1,500 米距离上击穿 100 毫米装甲板的穿甲弹,设计工作便开始了。1941 年 6 月 21 日,即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前一天,Wa. Prüf. 6 要求保时捷研究将 8.8 厘米 Flak 41 火炮安装到为 VK45.01(P) 设计的炮塔中(其炮塔环直径为 1,900 毫米)。到 1941 年 9 月,保时捷报告说只有 8.8 厘米 Kw.K. L/56 可以安装。因此,必须设计一个新炮塔来容纳更长的 8.8 厘米火炮,该设计于 1942 年 1 月 20 日完成,基于对狭窄炮盾的需求,可缩小目标区域。这款炮塔由保时捷为 VK45.02(P2)(又名 Typ-180)设计,已通过 Wa. Prüf. 6 的批准,采用全新设计,与任何前代炮塔均不兼容。铸造炮盾后方 100 毫米前板的弯曲形状(上坡 45 度,下坡 30 度)旨在减少可能暴露给敌人的面积。炮塔侧面和后部装甲旨在与车体相匹配,装甲板厚度为 80 毫米,后板可拆卸,以便拆卸/更换火炮。值得注意的是,这款炮塔的弯曲装甲部分不是铸造的,而是平整制造,然后锻造成弯曲形状,然后焊接在一起以提供额外的强度。这个过程并非没有问题。复合 PP793 装甲板来自克虏伯,通过热锻成型,但在成型过程中,一半的炮塔在装甲板弯曲和拉伸最多的地方出现裂纹。尽管克虏伯要求修复这些裂缝,但他们只是被命令用焊料填补裂缝,重新加热炮塔,然后送去进行射击试验。

1942 年 2 月 4 日,Wa. Prüf. 6 与克虏伯位于埃森的工厂签订了 100 个 VK45.02(P2) 炮塔的生产合同,尽管仍有关于修改的讨论和计划。不过,炮塔的基本设计基本上已经确定,虎王 II 的第一批炮塔将紧密遵循 VK45.02(P2) 的原始设计。所有车辆的炮塔都是克虏伯作为唯一设计师的作品,包括 VK45.02(H)、VK45.02(P) 和 VK45.03(H)。值得注意的是,自 1942 年 3 月起,VK45.02(P2) 被简称为 VK45.02(P)(不带“2”)。VK45.02(P)(以前称为 VK45.02(P2))和 VK45.03(H) 炮塔之间唯一明显的区别是 (P) 设计使用电动炮塔转向,而 (H) 设计使用液压转向。液压转向取决于发动机的动力,根据发动机转速,炮塔可以在 36 秒(1,000 rpm)到 19 秒(2,000 rpm)之间转向 360 度。由于发动机转速限制在 2,500 rpm,炮塔实际上可能会转得更快一些,大约 14-16 秒即可完成 360 度旋转。在紧急情况下,炮塔旋转可以进一步增加。克虏伯最初为现已取消的 VK45.02(P2) 项目制造的第一批炮塔没有浪费,并用液压横转装置代替了电动横转装置。这些炮塔随后安装在亨舍尔的首批 50 辆 VK45.03 底盘上。这些炮塔经常被错误地称为“保时捷”炮塔。后续炮塔也通常被错误地称为“亨舍尔”炮塔,其正确名称是“Serien-turm”(系列生产炮塔),安装在所有后续(车辆编号 51 及以后)的 VK45.03(H) 车体上。然而,这两个炮塔都是由克虏伯设计和制造的,因此使用“亨舍尔”或“保时捷”来描述炮塔是不正确的。第一个炮塔是“克虏伯 VK45.02(P2) turm”,第二个是“克虏伯 VK45.03 Serien Turm”,尽管亨舍尔将后者的炮塔称为“Neue Turm- Ausführung Ab.48 Fahrzeug”(英文:New Turret for Model starting with the 48th Vehicle),这表明在使用的 50 个炮塔中有几个最初可能是用于其他目的,例如射击试验,但却被用于生产坦克。


第一辆克虏伯 VK45.02(P2) 炮塔 (Versuchsturm) 放在克虏伯工厂的轨道车上。炮塔正在准备进行试验。


克虏伯 VK45.02(P2) 炮塔(虎式 B 型的前 50 个炮塔)的装甲布局。

这些早期炮塔的炮塔装甲也不一致。最初的 VK45.02(P) 炮塔在炮塔上使用 3 块顶板:前部、中部和后部。中央部分(容纳炮塔指挥塔和舱口)厚 40 毫米,但前后面板仅厚 25 毫米。安装在 Versuchs-Serie 中的炮塔保留了这些 25 毫米厚的部分,但当其他炮塔投入使用时,这些 25 毫米厚的部分被换成 了40 毫米板。

后来的 Serien-Turm,于 1942 年 8 月 19 日在 Wa. Prüf. 6 和克虏伯代表讨论后开始投入使用。克虏伯的初始设计根据 Wa. Prüf. 6 的命令进行了修改,以减少加工时间,但保留了使用 80 毫米厚的互锁板的构造方法。1942 年 12 月 10 日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火炮的耳轴(Schildzapfen)被进一步向前移动,以减小机枪和光学器件前部的开口尺寸。其他变化包括在炮塔顶部后部增加一个 12 立方米/分钟的通风风扇,以防止烟雾积聚,以及一个新的火炮密封件,以确保当车辆在水下且火炮升高 14 度时可以防止水进入。直到 1944 年中期,人们发现标准的 16 吨工程舰桥可以承载虎式坦克,此时涉水深度仅需 1.8 米,因此潜水要求才得以放宽。随后进行了更多改进,炮塔发动机也进行了改进。现在,它能够以 8 转/秒和 12 转/秒的速度旋转炮塔,发动机转速分别为 1,750 和 3,000 转/分。后来又增加了发动机空转时以 6 转/秒的速度旋转的要求。到 1943 年 1 月 15 日,开始考虑将炮塔的装甲防护从弯曲的 100 毫米改为 20 度 100 毫米(这会干扰驾驶员和装填手的车体顶部舱口),或将炮塔正面的装甲改为 150 毫米,这会增加 300 公斤的重量,甚至改为 180 毫米厚,​​向后倾斜 50 度,这会增加 500 公斤的重量。这些复杂情况意味着建议保留炮塔正面的弯曲形状,尽管可以修改侧面。可以取消左侧车长指挥塔下方凸起的弯曲侧面。侧板可以是 21 度,而不是 80 毫米厚的 30 度倾斜板。取消凸起简化了制造,尽管重量会增加 400 公斤。钢板厚度也必须增加到 90 毫米才能保持相同的防护水平,尽管这将增加 500 公斤的重量。作为消除炮塔侧面凸起的一部分,指挥官的炮塔也向右移动了 50 毫米,朝向炮塔的中心线。作为参考,装备 8.8 厘米 L/56 的虎式坦克炮塔重量仅为 11,000 公斤,而截至 1943 年 12 月,装备 8.8 厘米 L/71 的 VK45.03(H) 炮塔重量高达 13,500 公斤。


亨舍尔工程师为 VK45.03(H) 的新炮塔绘制的克虏伯设计图,日期为 1943 年 6 月 3 日。

最终结果是平正面炮塔,面板向后倾斜 10 度,底部角被切掉,以免干扰车体顶部舱口。侧面向后倾斜 20 度,消除了炮塔左侧的凸起,尽管炮塔侧面仍保留 80 毫米厚。这种所谓的 Serien-Turm 也略有不对称,因为左侧比右侧向外弯曲 20 毫米,以考虑到炮塔的位置。


克虏伯 Serien-Turm 上为 Tiger II 设计的装甲布局。

Serien-Turm 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细微改动,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指挥官的炮(Panzer-Führerkuppel)。 Serien-Turm 上的原始指挥塔是 Tiger I 上使用的指挥塔的改进版,但底座额外切出了 15 毫米,以便可以装入 40 毫米 Serien-Turm 车顶,然后焊接到位。1944 年 8 月,新式指挥塔被替换,该指挥塔通过螺栓固定在车顶上,维修和更换变得容易得多。


原本的 Serien-Turm 指挥官指挥塔(左)已焊接到位,(右)1944 年 8 月后采用简化设计的指挥塔已螺栓固定到位。

从 1944 年 7 月开始,备用履带链节钩被焊接到 Serien-Turm 的两侧,每侧足以承载 4 个链节。 1944 年 7 月,15 毫米厚的装填手舱口(oberer Turmlukendeckel)被替换为 40 毫米厚的新设计,以消除虎王 II 车顶的一个重大薄弱点。


1944 年 7 月,原有 15 毫米厚的装填手舱口(左)被替换为新的 40 毫米厚舱口(右)。

虎式 B 型坦克的 Panzerwanne(装甲车体)最初是 VK45.02(H) 设计的演变,本质上是前部和侧面倾斜的虎式 I。该设计没有车体安装的机枪球(Kugelblende),因为当时还没有设计,所以在车体前部使用与1943 年底在Panther Ausf.D 和 A 型坦克上使用的相同的“垂直信箱”机枪孔。MAN 对 Panther 的开发对虎式 B 型坦克的设计产生了最重大的影响。随着 Panther 设计的上线,人们希望 Panther 和这种新型重型坦克之间有大量的零件通用性。1942 年 8 月 19 日,他们建议在 VK45.02(H) 上安装 Panther 的发动机,这意味着要重新设计发动机舱。这意味着 VK45.02(H) 的车体和双倾斜前部的重新配置也被放弃,也意味着整个设计在 1942 年 10 月被废弃。亨舍尔的下一个设计是在 VK45.02(H) 基础上进行改进,但使用了 Panther 零件,这就是 VK45.03(H)。

在 1942 年 11 月 25 日的图纸上,VK45.03(H) 的首装甲只有 100 毫米厚,​​与克虏伯设计的炮塔正面相匹配,但车体设计远未完成。工作一直持续到 1943 年初,考虑了各种方案,包括在首装甲上加一个旋转直视筒(Fahrersehklappe - Walze),让驾驶员无需潜望镜即可看到前方。到 1943 年 1 月,100 毫米的正面装甲被认为不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增加到 150 毫米厚,​​但增加装甲意味着增加重量,特别是对于更大的坦克而言。从车体前部延伸出来、覆盖最终传动装置的装甲凸缘最初为 80 毫米厚,​​随着首装甲的加厚,这些凸缘也变得更厚,增加到 100 毫米。随着首装甲的改进,这一变化使坦克的重量又增加了 1,760 公斤。结果 VK45.03(H) 重达 68,000 公斤,比 54 吨重的虎式坦克重 14 吨左右。它也比虎式坦克长一米多,车体长约 7.38 米,包括火炮在内长近 2 米,这些因素使机动更加困难,特别是在建筑密集区或林地中。


计划但最终未选中的是旋转驾驶员视觉装置:Fahrersehklappe – Walze。


一辆隶属于 s.Pz.Abt. 503 或 509的虎式坦克,于 1945 年在匈牙利被摧毁。这张照片显示了将侧板连接到斜面的方法,内部爆炸破坏了焊缝,以及车体结构中使用的联锁方式。

1943 年 1 月设计的其他变化包括解决了驾驶员视野问题,并在首顶边缘提供了一个旋转潜望镜 (Winkelspiegel),并在首顶增加了新的机枪球形支架(由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制造)。然而,车体设计直到 1943 年 3 月才最终确定,当时车体后部的形状改为一体式设计,取消了多余的车体下板。这恰逢虎三正式更名为虎二。1944

年 4 月,新型虎二在车体环周围安装了直径 2,420 毫米的炮塔环保护器 (Veränderung für Turmfugenschutzring)。该保护器分为几部分,底部厚 100 毫米。它逐渐变细到顶部仅 54 毫米厚,​​高 100 毫米。

1944 年在库宾卡测试装甲时,S国人将虎王坦克与捕获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坦克进行了比较,结果并不满意。他们指出,装甲质量下降(与虎式和豹式相比,延展性较低),导致大量剥落和裂纹,接头焊缝脆弱。 “在 500 - 1,000 米的范围内,152、122 或 100 毫米火炮发射的 3-4 枚穿甲弹或高爆破片弹撞击坦克,导致坦克 100-190 毫米厚的正面装甲板出现裂纹、剥落和焊缝破坏。撞击扰乱了传动系统的运行,导致坦克无法继续使用。” 然而,尽管对质量有抱怨,但使用T-34-85 85 毫米火炮进行的测试 仍然值得注意,即S国还使用D国 8.8 厘米 Kw.K.43 从虎式坦克对另一辆虎式坦克进行了测试。在这里,他们发现D国火炮(发射穿甲弹的速度为 1,000 米/秒)的反装甲性能与他们安装在IS-2上的 122 毫米 D-25 火炮非常相似,额定其可在 1,000 米处以 30 度角穿透 165 毫米装甲。然而,D国 8.8 厘米火炮对于较小的炮弹来说,其高爆威力低于S国 122 毫米 HE 炮弹,这并不令人意外。


虎式坦克的悬挂系统是高度复杂的三重交错式(Schlachtung – “盒式”车轮)系统,带有多个重叠式车轮(Staffelung – “重叠式”车轮),使得车轮维修既耗时又繁重。1942 年 10 月,VK45.03(H) 简化了悬挂系统,每个车轴装有四个橡胶轮胎负重轮,在 760 毫米宽的轨道上运行,遵循与 VK45.01(H) 相同的车轮模式(尽管不是三重交错式)。1943 年 1 月,该系统进行了更改,改为使用直径为 800 毫米的钢轮胎(由D国铁厂制造),而不是橡胶轮胎,因为这既节省了橡胶,又增加了车轮的承载强度。为了与 Panther II 共享零件,该车辆将使用 Ritscher-Moorburg 公司为 Panther II 制造的 660 毫米宽的战斗履带作为运输履带(Verladekette),并使用 800 毫米 Gelendekette(越野履带)进行实际部署。履带的进一步工作一直持续到 1944 年 7 月,当时交付了一种由一体式铸件制成​​的新型一体式履带链节,其中包括连接链节。这种由 Braunschweig 的 Miag 制造的新履带提高了履带的弹性,特别是对坦克转弯时的侧向力。1945 年 3 月推出了最后一种单履带,即 Kgs 73/800/152。


虎式坦克悬架的 9 个履带臂,不带(左)和带(右)负重轮。

VK45.02(P2) 最初项目的全部目的是将强大且随时可用的 8.8cm Kw.K. L/71 炮安装在重装甲坦克上。1943 年 10 月 20 日,在希特勒的见证下,虎王坦克首次展示了这种新炮,并将这种新虎王坦克与虎王坦克进行了比较。


1943 年某个时候,全新的虎王坦克搭载着克虏伯 VK45.02(P2) Turm 试射了 8.8 cm Kw.K.43 L/71 炮。

克虏伯 VK45.02(P2) 炮塔安装了 8.8 cm Kw.K. 43 L/71 炮,并在主炮右侧炮塔前部安装了一挺 MG34。炮的仰角和俯角范围从 -8 度到 +15 度,并采用气动平衡。第二挺 MG 34 安装在车体右前方,第三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防空支架上,用于防空。VK45.02(P2) 炮塔的一个特点是,炮架实际上偏向右侧 30 毫米。主炮

的瞄准是通过 Turmzielfernrohr 9b/1 双目瞄准镜 (TZF9b/1) 进行的,放大倍率为 2.5 倍,视野宽 25 度(1,000 米处视野宽 444 米)。主炮的射程刻度允许射程远至 6,000 米。


虎式 B 型坦克的炮塔内还装有近防武器(Nahverteidigungswaffe),可以发射爆炸弹、烟雾弹或照明弹。烟雾弹有两种类型:Schnellnebelkerzen 39(速发烟蜡烛)或 Rauchsichtzeichen orange 160(橙色烟雾弹),用于隐蔽和信号。同样,照明弹(Leuchtgeschossen R)可用于引起注意或提供帮助。Sprenggranatpatrone 326 Lp 高爆弹旨在保护车辆免受近距离敌方步兵的攻击。它的射程可达 10 米,延迟 1 秒。手榴弹在距离地面 0.5 至 2 米的区域爆炸,碎片半径可达 100 米,对附近的部队致命。总共可携带 12 发 Schnellnebelkerzen 39、10 发 Rauchsichtzeichen orange 160 和 20 发 Sprenggranatpatrone 326 Lp 炮弹。所有这些炮弹都从以 50 度倾斜角固定安装的 360 度旋转发射器发射。


Nahverteidungswaffe(近距离防御武器)安装在炮塔右侧装填手舱口后面。

主炮的 16 发炮弹,分成两部分,每部分 8 发,分别存放在炮塔后部。弹药舱周围固定有金属板防护罩,以防止炮弹被击中时从装甲内部剥落。装上克虏伯 VK45.02(P2) 炮塔后,共可携带 78 发 8.8 厘米弹药,外加 32 袋机枪弹药。每袋弹药带 150 发(共计 4800 发)。配备 Serien-Turm 后,虎王共可携带 84 发炮弹,比 VK45.02(P2) 炮塔多 6 发。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车组选择或被命令不携带弹药在炮塔中,因为在 1944 年 8 月,虎式坦克侧面被击中后,炮塔内弹药着火,导致弹药损失,这凸显了在炮塔中携带弹药的危险性。实际结果是,车辆在炮塔被击中后更不容易起火,弹药装载量减少到 68 发,车辆重量也略有减轻。

主炮使用 Turmzielfernrohr 9b/1 2.5 倍放大双目瞄准镜 (TZF9b/1),但还包括其他光学设备,包括用于车体机枪的 Kugelzielfernrohr(瞄准望远镜)。驾驶员配备了一个旋转潜望镜,可以转动潜望镜并朝任何方向观察。“静止”位置是向右 16.5 度,而不是正前方,并受到装甲整流罩的保护,免受损坏。对于车组成员来说观察是非常重要,即使是车体机枪手/无线电操作员也受益于对细节的关注,1944 年 4 月以后制造的车辆将前保险杠的突出边缘切掉,以改善他的视野。

自 1942 年 8 月起,该坦克与 Panther II 之间的兼容性成为首要任务,这导致车辆进行了一些重大的重新设计,特别是发动机舱。这项标准化工作意味着 Tiger Ausf.B 将使用迈巴赫 HL 230 TRM P30。迈巴赫的 Hochleistungsmotor (HL) 系列发动机是专为坦克(P - 'Panzermotor')设计的高性能发动机,采用干式油底壳润滑剂和脉冲磁电机(Trockensumpfschmierung mit Schnappermagne - TRM)。HL 230 TRM P30 是一款 12 缸、23 升汽油发动机,以 2,600 rpm 的转速输出 600 hp,尽管转速被限制在 2,500 rpm。从 251 号车开始,该发动机被迈巴赫 12 缸 (V-12) HL 230 P45 23.88 升汽油发动机取代,可在 3,000 rpm 的转速下输出高达 700 hp 的功率。1942年 12 月 8 日,Zweiradienlenkgetriebe L801 双半径转向装置被设计添加到车辆上,使最小转弯半径仅为 2.08 m,这一建议之后又提出了一系列不同变速器的建议。其中包括 8 速迈巴赫 OG 40 16 36 变速器(1942 年 10 月 24 日)、10 速电磁变速器(1942 年 10 月 28 日)和 7 速 Zahnradfabrik AK 7-200 变速器(1942 年 11 月 26 日)。1943 年 2 月,虎式坦克(当时仍称为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二号统一后,决定为虎式坦克配备相同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冷却系统,即迈巴赫制造的 HL-230 P30 发动机、AK 7-200 变速箱和 OG 40 12 16B 变速箱。因此,虎式坦克三号和豹式坦克二号在驱动系统上的唯一实质性区别是豹式坦克每侧有七个负重轮,而虎式坦克三号有九个。这意味着,尽管名称表明这款新型虎式坦克是从虎式坦克一号衍生而来的,但实际上它更像是新型豹式坦克的重型版本,几乎没有与虎式坦克一号通用的零件。传动系统确实是虎式坦克的致命弱点。虎式坦克的终传动系统存在问题,豹式坦克也是如此,这些问题通过一种不易变形的新传动箱得到了部分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与传动系统的设计和生产有关的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无法承受突然或高速运行或过载带来的巨大压力。虎式坦克的这种故障的一个例子出现在 s.Pz.Pbt. 506 的战后报告中,该报告于 1944 年 9 月在阿纳姆战斗后报告称,在行驶了 50 到 100 公里后,其坦克(一个营的 45 辆虎式坦克)的终传动箱就出现了 12 次故障。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有 6 个传动装置出现故障,一个传动轴扭曲严重,不得不切断。性能有限,这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这是一辆 68 吨重、配备 600 马力发动机的车辆。虎式 B 型坦克的最高时速在良好路面上被限制在 8 档 34.6 公里/小时。手册中列出的最高速度 41.5 公里/小时是非常乐观的,苏联在 1944 年对捕获的虎式 II 坦克进行的测试表明,在公路上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仅为 30 公里/小时,在土路上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仅为 15 公里/小时。在软地面上,测试表明最高速度只有可怜的 7 公里/小时。


迈巴赫 OG 40 12 16B 变速箱(左)和 L801 转向器(右)。

当无线电操作员站被分配到连队总部和排长车辆时,该站配备两台无线电设备。因此,它配备了 Funkgerät (FuG) 5(10 瓦收发器),范围为 4 至 6 公里,以及一台 FuG 2 协调装置,而连队中其余 9 辆坦克(每连 14 辆)只配备了 FuG 5。所有车辆都配备了 Bordsprechanlage(对讲系统),尽管装填手没有配备耳机。

Panzerbefehlswagen Tiger Ausf.B

除了连队指挥和排长版的虎式坦克外,还有指挥版。这种指挥版坦克的改装范围比简单地增加 FuG 2 无线电装置要大一些,因为它需要增加线路、天线和 GG4400 辅助发电机,所有这些都占用了额外的空间。为了满足这种额外的内部空间要求,虎式坦克 B 型坦克拆除了 17 发 8.8 厘米弹药和 10 袋机枪弹药。虎式坦克 B 型坦克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 Sd.Kfz.267,用于与营指挥部进行远程通信,另一个是 Sd.Kfz.268,用于地面/空中协调。


从正面看,虎式坦克 B 型坦克 (1944 年 8 月 13 日拍摄) 巨大而雄伟的外形几乎与标准虎式 II 坦克没有区别。只有后面的天线暴露了它。

虎式坦克 B 型坦克 Sd.Kfz.267配备了与其他虎式坦克 B 型坦克相同的 FuG 5,还配备了 FuG 8 (30 瓦) 收发器,通过 9 米高的星形天线 D (星形天线 D) 可将语音传输范围扩大到 25 公里,星形天线 D 安装在车体后部的受保护天线基座上。这根天线将虎式坦克 B 型坦克与其他虎式坦克 B 型坦克区分开来,因为它们只有一个 2 米高的天线,用于 FuG 5,安装在装填手舱口后面炮塔顶部的右后侧。

虎式坦克 B 型坦克 Sd.Kfz.268同样配备了标准的 FuG 5,但它没有配备 FuG 8(Sd.Kfz.267),而是配备了 FuG 7(20 瓦)收发器,通过 1.4 米高的杆状天线,语音传输范围可达 60 公里。虽然每 10 辆虎式坦克 B 型坦克都打算配备 Panzerbefehlswagen,但亨舍尔的生产记录显示,实际上每 20 辆坦克中就有一辆配备 Panzerbefehlswagen。

(小故事)

在战争的某个寒冷冬夜,虎式二号“极地幽灵”在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战场上悄然行进。它的指挥官,亚历山大·施特劳斯,一个以冷静与果敢闻名的战术天才,正带领他的乘员们执行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穿越敌军的重重防线,摧毁一处深藏在冰雪之下的敌军指挥中心。

夜色如墨,月光被厚重的云层遮挡,只有虎式二号那沉稳的脚步声在寂静的雪原上回荡。突然,一阵尖锐的警报声划破了夜空。敌军的雷达发现了“极地幽灵”的行踪,一时间,探照灯如森林般亮起,照亮了整个战场。

施特劳斯迅速作出反应,指挥虎式二号利用周围地形,巧妙地躲避敌人的视线。然而,敌人并非易于对付,一队追击的敌军坦克迅速逼近,将“极地幽灵”围困在一个狭小的山谷中。形势千钧一发,虎式二号的乘员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山谷的狭小空间中,虎式二号的优势无法完全发挥,每一次炮击都需要精准计算。施特劳斯展现出了超凡的战术才能,他指挥虎式二号以惊人的速度和灵活性在山谷中穿梭,每一次炮击都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将敌军坦克一一击溃。

正当“极地幽灵”与敌人激战正酣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为战场带来了变数。巨大的雪块从天而降,将敌人的追击队伍彻底隔断。施特劳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指挥虎式二号利用雪崩的掩护,以雷霆之势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穿越了雪崩的尘埃与敌人的炮火,“极地幽灵”终于抵达了敌军指挥中心的所在地。在一片混乱中,虎式二号发起了致命一击。伴随着一声巨响,敌军指挥中心化为废墟,任务宣告成功。

在那场雪崩之后的几周,虎式二号“极地幽灵”及其乘员们成为了战场上传说中的英雄。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亚历山大·施特劳斯和他的团队,在完成那次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后,被委以新的重任——在敌后区域执行一系列的突袭任务,以削弱敌军的后勤补给线。

在接下来的数次行动中,“极地幽灵”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术灵活性和勇气。在一次针对敌军油库的突袭中,施特劳斯利用夜色和地形,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侦查,将虎式二号悄然驶入敌军后方。在一片寂静中,“极地幽灵”如同幽灵般现身,几发精准的炮弹击中了油库,瞬间,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夜空,敌军的补给线遭受重创。

然而,真正的危险在他们撤退时降临。在返回的路上,虎式二号遭遇了敌军的伏击,一队敌军坦克突然从两侧的雪地里冲出,对“极地幽灵”形成了合围之势。施特劳斯和他的乘员们面临着生命中最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周旋。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虎式二号的乘员们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勇气。施特劳斯指挥虎式二号利用地形,以巧妙的迂回战术,逐一击溃敌军。每一次炮击都如同手术刀般精准,每一次转向都险中求胜。在一场持续了数小时的激战后,虎式二号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包围,但乘员们也都身负重伤。

在返回基地的路上,虎式二号的乘员们相互扶持,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极地幽灵”安全带回了基地。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虎式二号“极地幽灵”和它的乘员们,成为了战争中不朽的传奇。

然而,战争终有落幕之时。随着和平的曙光逐渐降临,虎式二号“极地幽灵”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静静地停放在军事博物馆的一角,向后人诉说着那段充满勇气与牺牲的历史。而施特劳斯和他的乘员们,虽然岁月已在他们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份在战场上铸就的荣耀,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