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午后,茶香袅袅。齐晓的"清茗轩"开在镇上一条小巷里,是间不大的院子。一入茶坊,尘嚣渐远,几案错落间自有闲情。一侧的煮茶处,三口铜壶在炭火上温水,架上整齐摆放着茶具。墙上挂着几幅本地文人的字画,虽非名家之作,却也雅致。后院一株老桃树,春日里开得正盛。
五年光阴,齐晓将这处旧油坊一砖一瓦重新布置。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来生火煮水,院子里只有晨风掠过,偶尔惊动几片桃花轻轻落下。
齐晓正在煮一壶明前龙井,这是他特意为卢燕准备的。这壶龙井是去年请镇上最大的茶商张掌柜帮忙带回来的。茶是用来品的,不是用来藏的,但每次泡这壶龙井,他总会格外认真。水温八分,刚好漫过茶叶。他握着那把用了多年的紫砂壶,手法熟练,目光却不时地瞥向后山。这把紫砂壶也颇有来历,是他祖父当年从一位云游和尚手中换来的,用了几十年依然完好如初。卢燕一早就去采药了,说是山上的黄精到了采摘的时节。
窗外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像一场无声的细雨。这株桃树是五年前他和卢燕一起从老家移来的。那天他们请了几个壮劳力帮忙,两人在一旁紧张地看着,生怕伤到根系。这些年来,桃树越发茁壮,每年开花都格外灿烂。齐晓记得,小时候卢燕最爱在这个季节来茶坊,总是坐在窗边,望着飘落的桃花出神。有时,她会轻声哼着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小调,歌声与茶香交织在一起,成了齐晓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
茶坊里坐着几桌客人。靠窗的座位上,孙先生正与几位茶友一边品着茶,一边谈论着近来的或大或小的事。孙先生是镇上的老秀才,虽然年近六旬都没考中举人,却也读了一肚子的书,是茶坊的常客。他总说齐晓这里的茶虽比不上城里的名店,但胜在清净自在,适合品茶论道。今天他们谈论的话题颇为新鲜,说的是三个月内,镇上已经有三户人家的女儿被选中入道。
"这些年仙门收徒越发频繁了。"孙先生放下茶盏,他的茶盏是自己带来的汝窑品,据说是祖传的,釉色青翠,确实不俗。"听说是因为前些年那场大战,死了太多真传弟子。各派都在补充血脉,寻找可造之材。从前那些仙门只在世家大族中选徒,如今却处处寻访。倒是给了我们这些小地方的人机会。"
"听说城里张家的公子也去拜山了,带了重礼,结果还是被拒了。"旁边的李掌柜压低声音道。他是镇上布庄的老板,平日里跟城里的富户也有些来往。"反倒是咱们镇上的普普通通的姑娘,倒是被选中了。这可真是命运弄人啊。"
"赵家丫头就是被玄青宗看中的。听说她心脉异于常人,难得的修道之姿。"王老六附和着。他是赵家的邻居,对这事知道得最清楚。"不过听说这修仙之路艰难,万人入道能有一人筑基就算不错。赵夫人哭得那样伤心,怕也是知道再难相见......"
齐晓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认真地煮着茶。他对这些修仙的事情其实并不太懂,只是觉得那些故事离自己很远。可不知为什么,今天听着这些话,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他看着窗外纷飞的桃花,突然想起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过,说桃花盛开的时节,最容易遇到仙缘。当时他和卢燕都当做神话故事听着,没想到现在这些传说似乎真的在身边发生。
院子里的麻雀正在桃树下蹦蹦跳跳,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春日的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洒在地上,在青石板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茶坊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混合着桃花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阿晓,发什么呆呢?"清脆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春风拂面,打破寒冰。卢燕提着竹篮站在门口,阳光透过她身后的木格窗,在她身上镀上一层淡金色的光晕。她今天穿着一身素色的布裙,发间别着一支木簪,简单却恰到好处。这支木簪是去年集市上买的,据说是用百年桃木雕刻而成,能辟邪保平安。
齐晓暗暗松了口气,笑着将茶盏递给她:"给你泡的新茶,趁热喝。"他注意到卢燕的裙角沾着些许泥土,想必是在山上采药时不小心蹭上的。卢燕从小就跟着她奶奶学习采药,对山里的草药都很熟悉。她总说,这些看似普通的草药,有时候比那些名贵的药材更管用。
卢燕放下竹篮,神色有些凝重:"阿晓,我今天在后山...总觉得怪怪的。"她压低声音,目光不安地扫向四周,好像生怕被人听见似的。"好像有人在盯着我。我采了半天的药,总觉得后背发冷。下午连一只鸟都没看见,平常在山里跑来跑去的野兔也不见了。"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这在平日开朗的她身上很少见。
话音未落,茶坊的门帘突然无风自动。一股刺骨的寒意席卷全场,就连炉子上温着的水都开始结冰。一位身着蓝色道袍的女修踏空而入,她的衣袂无风自动,道袍上绣着的云纹仿佛在流动。她面容清冷,眉心一点青色符印若隐若现,在阳光下泛着莹莹的光。最惊人的是她的眼睛——那双眼睛漆黑如墨,深不见底,仿佛能把人的魂魄都吸进去。
她径直走向正座,周身泛着淡淡的青光。所过之处,茶水结冰,花瓣凋零,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食客们不自觉地低下头,大气都不敢出。就连院子里叽叽喳喳的麻雀也噤若寒蝉,躲进了桃树的枝丫中。
女修只是抬了抬手,青光闪过,又取出一枚翠绿色的玉简,轻轻一晃。一股奇异的香气弥漫开来,齐晓只觉得眼前发黑,意识开始模糊。他拼命想保持清醒,却看见卢燕仍然站得笔直,眼神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