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就是明镜啊,为什么要坐台……陈人大大(也不蕲仙不佞佛)作为当代游士词人,提到佛语也不强求有缘,反倒是推辞道明镜非台。作者菌作为旁观者,一时也不知道是空还是非空。呐,没什么太多的感触,只有在词中详细的探索一番了。
沁园春(同林义倩游惠觉寺,衲子差可与语,因作葛藤语示之)
万法皆空,空即是空,佛安在哉。有云名妙净,可遮热恼,海名圆觉,堪洗尘埃。翠竹真如,黄花般若,心上种来心上开。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
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算五陵豪客,百年荣贵,何如衲子,一钵生涯。俯仰溪山,婆娑松桧,两腋清风茶一杯。拿舟去,更扫尘东壁,聊记曾来。
同(与)林义倩(这样很难查啊)游惠觉寺(也就是浙江省湖州法华寺,于吴越(895-987年)改法华寺为“惠觉寺”,后以观音禅院并入惠觉寺。宋治平二年(1065年)赐惠觉寺额。),衲子(僧人)差可与语,因作葛藤(比喻事物纠缠不清或话语噜囌繁冗,嗯,高深莫测的话)语示之。大概就是这样了,来看词。
"万法皆空,空即是空,佛安在哉。"万法为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都是空(空空如也)。空就是空(嗯~),佛(左右念头)安在哉(很社会)。
"有云名妙净,可遮热恼,海名圆觉,堪洗尘埃。"有,云名妙净(洁白小沙僧),可遮(阻止)热恼(谓焦灼苦恼,是什么),海名(云海天涯两渺茫)圆觉(佛教语。指佛家修成圆满正果的灵觉之道),足够洗去尘埃的了。
"翠竹真如,黄花般若,心上种来心上开。"翠竹黄花心上种(培养植物人的既视感啊)……真如,佛教语。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译。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般若(唔),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波若蜜多蜜心经?自然是心上开了。
"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教(义)参熟(夹生),是(便)菩提(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无树,明镜非台。
中场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古今社会风俗不同,新旧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烈马一样,这就会产生不明智的祸害。现在,儒家和墨家都称颂先王,说他们博爱天下一切人,就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用什么证明先王如此呢?他们说:“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停止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的报告后,君主难过得流下眼泪。”这就是他们所赞美的先王。如果认为君臣关系能像父子关系一样,天下必能治理得好,由此推论开去,就不会存在父子之间发生纠纷的事了。从人类本性上说,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过父母疼爱子女的,然而大家都一样疼爱子女,家庭却未必就和睦。君主即使深爱臣民,何以见得天下就不会发生动乱呢?何况先王的爱民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女不一定不背弃父母,那么民众何以就能靠仁爱治理好呢?再说按照法令执行刑法,而君主为之流泪;这不过是用来表现仁爱罢了,却并非用来治理国家的。流泪而不想用刑,这是君主的仁爱;然而不得不用刑,这是国家的法令。先王首先要执行法令,并不会因为同情而废去刑法,那么不能用仁爱来治理国家的道理也就明白无疑了。
"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算五陵豪客,百年荣贵,何如衲子,一钵生涯。俯仰溪山,婆娑松桧,两腋清风茶一杯。拿舟去,更扫尘东壁,聊记曾来。"
偷闲(读书人做的事能叫偷吗)来此徘徊(等待着那个她)。把人生黄梁之梦都唤回来。算……是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豪客,百年的荣华富贵,怎么如僧人,一钵一生涯。
俯仰(之间)溪山(何客),婆娑(树影)松桧,两腋……豪状,清风茶一杯(满上)。
"拿舟去,更扫尘东壁,聊记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