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化的词很讲究规则的,谈及西湖,曾有多少文士为之搔首诗词,陈允平大大不例外,为西湖十咏,多少还是不负年少。作者菌是大概没机会了,小亭风凉就是最好的地方了,不过于陈词中窥之一二还是不错的。嗯,当然,百闻不如一见(朝闻道夕可死矣),有机会作者菌一定要留下影迹(……)。
探春(西湖十咏·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心,纵早起、不嫌寒峭。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探春,很直接的词牌,说实话作者菌没准备,毕竟都到了陈允平大大的名作系列,总得有个赏析吧,不然作者菌怎么偷懒,例个词牌?
探春一般称为探春令,此调俱咏初春风景,或咏梅花,故名《探春》。《武林旧事》:“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争先出郊,谓之探春。”韩淲词有“景龙灯火升平世”句,名“景龙灯”。至于正体变体之说,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上苑琼丹……佳地自然引乌啼(明意),中洲可见岸边鹭起,稀疏的钟声才度,浮云窈窕。
"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盘香燃尽,香气不禁四溢,给作者菌的话是闻不出个所以然的,便是是灯幌,也尽随微尘,浮点残梦,犹可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搔首……词人嘛,总会那么一点的,但这里便是描画眼中西湖,卷帘可看,认得那六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烟柳。
"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船桨摇动,才使船靠岸过西泠,嗯,西林桥。在杭州孤山(寺北贾亭)西北尽头处,是由孤山入北山的必经之路。趁着此时度湖人少,一番新赏。
中场
夫凡国博君尊者,未尝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禄,则法必严以重之。夫国治则民安,事乱则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恶以御民力,事实不宜失矣,然而禁轻事失者,刑赏失也。其治民不秉法为善也,如是,则是无法也。
故治乱之理,宜务分刑赏为急。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治国者,其刑赏莫不有分:有持以异为分,不可谓分;至于察君之分,独分也。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愿毋抵罪而不敢胥赏。故曰:不待刑赏而民从事矣。
凡是国土广大、君主独尊的,自来都是因为法制严厉而可以在天下达到令行禁止的。因此作为君主在划分爵位、制定俸禄时。就必须严格执行重法原则。国家太平,民众就安定;政事混乱,国家就危险。法制严厉符合人之常情。法禁松弛不符合社会实际。况且拼命出力是民众固有的,他们的心理无非是想拼命出力去获得渴望的东西。而民众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是由君主一手控制着的。民众喜欢的是利禄,厌恶的是刑罚;君主掌握民众好此恶彼的心理来使用民力,政事的实际功效就不应该丧失了。既然如此,那么法禁松弛,政事有失,正是由于刑赏不当。君主治理民众不能掌握法度除恶务善。这样情形一旦出观。也就等于没有法制了。
所以根据国家治乱的原理,应把致力于区分刑赏作为当务之急。要治理一个国家。没有哪位君主不实行一定的法令。然而结果却是存亡各异;君国灭亡,在于法令之中刑赏不分。进一层说,要治理一个国家。没有哪位君主实行刑赏时是不加区分的。然而有的所谓“区分”,是拿了不同标准进行区分。实际上这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区分。至于明察的君主的刑赏区分,则是按统一标准进行的区分。因此明君统治下的民众都重视法制畏惧禁令,既希望不要犯罪,又不敢妄自取赏。所以说:不等到用刑用赏。民众就都服服贴贴地做事了。
"掠水风花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心,纵早起、不嫌寒峭。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掠水(可爱……)风花缭乱(绕指柔)。不禁暗自回忆少年时,酒旗歌舞(酣醉春游)。隐约可闻春天的声响。如春水流响、春芽坼裂和禽鸟鸣啭等,是乎用金宝嵌饰的车子为装饰华贵的马(宝马)所牵行,不时凤城迎春。
惟有踏青的心情(不误),纵早早起来也不嫌春还寒峭。
"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何必呢,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