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明初,怎明明德……当然是醍醐灌顶的那种,不一夜之间得奇遇,怎明日之后成霸业。劝学里都是骗天下儒生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可以创业了,而儒生还得考取功名……遇上政治不明的时代,考不上也很正常。就拿作者菌来说,考个吟诗作对什么的,糊弄几句即可,要是考明经科什么的,作者菌连一都不会写。嗯,现在是没多大问题的,八股取士,嗯……作者菌可以写个没有头尾的序文。
六么令
授衣时节,犹未定寒燠。长空雨收云霁,湛碧秋容沐。还是鲈肥蟹美,橡栗村村熟。不堪追逐。龙山梦远,惆怅田园自黄菊。
醉中还念倦旅,触景伤心目。羞破帽、把茱萸,更忆尊前玉。愁立梧桐影下,月转回廓曲。归期将卜,西风吹雁,懒寄斜封但相嘱。
六么令,又名“宛溪柳”“乐世”“绿腰”“录要”。此词调以柳永《六幺令·澹烟残照》为正体,双调九十四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
六幺令,唐时琵琶曲名,后用为词调。王灼《碧鸡漫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或云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么》。元微之《琵琶歌》云:‘《绿腰》散序多拢捻,’又云:‘逡巡弹得《六幺》彻。’段安节《琵琶录》云:‘《绿腰》,本《录要》也,乐工进曲,上令录其要者。’至乐天又独谓之《乐世》,他书不见也。”
"授衣时节,犹未定寒燠。"授衣,也就是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还有未定下来的寒暑(函数),寒燠(yù),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为寒暑。
"长空雨收云霁,湛碧秋容沐。"云收雨霁,彩彻区明。真的是千古名句啊,好多词人都喜欢用啊。碧水蓝天容易沐啊。
"还是鲈肥蟹美,橡栗村村熟。"依旧还是莼鲈肥美,蟹黄爽口,栎树的果实(含淀粉,可食,味苦。也叫橡实、橡子、橡果)熟于村村。
"不堪追逐。"追不到"龙山梦远,惆怅田园自黄菊。"龙山确实远,惆怅近在眼前田园,黄菊,以昨日黄花为准。
中场
(尉缭子曰:“令,所以一众心也。不审所出,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也。出令之法:虽有小过,无更,则众不二听,即令行矣。”
《尹文子》曰:“文之于武也,令有必行,有不必行者。‘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汝无敢恨,汝无敢思。’此令不行者也。故为人上者,必慎所出令焉。”
文子曰:“治国有常,而利人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也。”)
使士于不诤之官,使人各为其所长也。
(孙卿曰:“相高下,序五谷,君子不如农人;通财货,辨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言必当理,事必当务,然后君子之所长。”
文子曰:“力胜其任,即举之不重也;能务其事,则为之不难也。”)
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
曾与商鞅一同参与秦国变法的尉缭子说:“颁布法令是为使万众一心。
假如在其出台时不反复审度,出台后又多次更改,那么法令即使颁布了,群众也不相信。所以凡是颁布的法令,即便有所不足,也不要随便更改。这样,人民群众就不会无所适从,三心二意,法令就会得以贯彻执行。”
战国时的尹文在其所著的《尹文子》一书中说:“父亲给儿子下的命令,有的会照办,有的却不会。比方说命令他:‘赶走尊贵的妻子,卖掉喜爱的小妾。’儿子肯定会照办,因为他想再娶新欢;如果说:‘你不许有怨恨。
你不许有思想。’这肯定不听。因为这无法做到。由此可知,作为最高决策者,对待法令的颁布一定要慎之又慎。”
文子说:“治理国家有其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出发点。
政治与教化有其最基本的规律,那就以令行禁止为最高原则。”]
使用官吏,必须选择那些不争权夺利的人,同时要使人民大众各自做他们所擅长的事。
[荀子说:“察看地势高低,安排播种五谷,读书人不如农民;流通货源,掌握行情,读书人不如商人;搞技术设计,准备器材,读书人不如工匠。至于评价一个人的品行以便恰当地任用他们,量能而安排官职,说话合情合理,做事能抓位要害,这却是读书人的特长。”
文子说:“对其所承担的职责能胜任的就推荐他,因为这对他来说不会成为负担;能专心致志去做的事就让他去做,因为这对他来说不会成为困难。”]
明确告诉人民群众死路是什么,这是为了树立国家法律之威严。
"醉中还念倦旅,触景伤心目。羞破帽、把茱萸,更忆尊前玉。愁立梧桐影下,月转回廓曲。归期将卜,西风吹雁,懒寄斜封但相嘱。"
醉中还念倦旅,可见人生恨只似相逢,扫却花红又飞尘。触景睹物之后,伤心伤情,不堪……入目。茱蓃,额茱萸欲插却羞于帽子破,更忆起尊前玉(集)。
愁立梧桐影下(坐看玉轮面上),月转回廓曲,似乎同车之见。
"归期将卜,西风吹雁,懒寄斜封但相嘱。"君问归期未有期,便相嘱:归心。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