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嗯,虽然不是那个发音,但也挺带感的。昨天作者菌是真的忘记了要更新……是一不小心看到牟巘 大大……怎么说呢,突然想起来要开新卷,翻到了没有更新,很尴尬。说说本卷吧,因作者菌不知 代表什么,就只好加上一位词人,也就是何梦桂大大了,交替进行……今天就是牟巘大大专场,牟巘(一二二七~一三一一),字献甫,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井研(今属四川)人,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
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
牟巘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木兰花慢(饯公孙倅)
山城如斗大,君肯为、两年留。问读易堂前,翛然松竹,留得君不。天边乍传消息,趁春风、归侍翠云裘。留取去思无限,江蓠香满汀洲。
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怪底事朝来,骊歌催唱,唤起离愁。羡君戏衫脱却,一身轻、无事也无忧。昨夜梦随杖履,道林岳麓同游。
木兰花慢,不用多说,饯公孙倅……作者菌查了公孙倅,不尽人意,是何人也不晓得,不过应该在宋史上有吧,毕竟贾似道都出现了。
"山城如斗大,君肯为、两年留。"看词还得看文笔,一般的开头就知道许多了,有名宋朝诗人叫牟巘五……生卒年不详,词风和诗风如果类似的话,肯为君留两年啊。
"问读易堂前,翛然松竹,留得君不。"当然不可以这么简单的留住了,松竹不在话下,翛(xiāo)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无韵,堂前问读。
"天边乍传消息,趁春风、归侍翠云裘。"所以,天边有了传息,归侍,有以翠羽制作、上有云彩纹饰之裘。
如同仙女般,只"留取去思无限,江蓠香满汀洲。"湘夫人,小汀……
中场
议曰:元帝之为太子,尝谏宣帝,以为持法太严。帝作色曰:“我汉家以霸王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化,用害政乎?”虽以此言之,知其度量不远,然宽猛之制有自来矣。昔高祖入秦,约法三章,秦人大悦。此言缓刑之美也。郭嘉说曹公云:“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言严刑之当也。故《传》曰:“政宽则人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人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书》曰:“刑罚世轻世重。”《周礼》曰:“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
由此观之,但问时代何如耳!严刑恶足小哉!
或曰:“汉元帝才艺温雅,其守文之良主乎?”
元帝在做太子时,曾向宣帝提意见,认为他执法太严。宣帝变了脸说:
“我汉家向来交错使用霸道、王道,怎么能只用仁德感化来危害政权呢!”
虽然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宣帝的谋略不够远大,但是他采用或宽容或强硬的法制还是有原因的。从前汉高祖进入秦国,曾约法三章,秦人非常满意。这是从和缓刑法的好处方面讲。曹操的军师郭嘉劝曹操说:“汉末的政治失败在太宽松,袁绍却以宽松去救偏,所以不得要领。你用强硬的法规来纠正,上下就会知道制度在哪里了。”这是说法制运用得当。《左传》说:“政策宽松,国民就会散漫,这时就应当用猛烈的法令来纠正;太猛烈了,民众又会变得残忍,这时就应当再实施宽松的政策。用宽松来调济猛烈,用猛烈来调济宽松,政治才能平衡。”(尚书》说:“刑罚的使用,要时轻时重,审时度势。”《周礼》说:“治理新建的国家要用轻典,治理动乱的国家要用重典,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中典。”
由此看来,法治的使用,要看在什么时候。时机适宜,怎么可以轻视严刑峻法的作用呢!
有人问:“汉元帝多才多艺,温文尔雅,是保持文治的好皇帝吗?”
"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怪底事朝来,骊歌催唱,唤起离愁。羡君戏衫脱却,一身轻、无事也无忧。昨夜梦随杖履,道林岳麓同游。"
无蟹那就真的没趣味了,但有监州,也就是公孙倅监州,臭味相投……不用解释吧。事别人心易乱,骊(离)歌催唱,唤起无限离愁。
羡慕君戏衫脱却(呆底),一身轻松,无事也无忧。
"昨夜梦随杖履,道林岳麓同游。"梦中归于白鸥盟。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