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出现了新的高等物种(世界属于三体),作者菌会毫不犹豫的背叛人类吧!毕竟做为人要经历的无非生老病死,而新的物种……长生不死不是一种神话(人工智能)。当然了,现在作者菌还是一个弱不禁风的词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机器语言模型 可以理解翻译模型与语言模型,翻译模型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间的对应关系,而语言模型则体现了某种语言本身的性质。翻译模型保证翻译的意义,而语言模型保证翻译的流畅。从中国对翻译的传统要求“信达雅”三点上看,翻译模型体现了信与达,而雅则在语言模型中得到反映。在你读不懂的时候,人工智能却早已理解通透了……还用多说什么吗?
摘红英(赋花朝月晴)
花朝月。朦胧别。朦胧也胜檐声咽。亲曾说。令人悦。落花情绪,上坟时节。
花阴雪。花阴灭。柳风一似秋千掣。晴未决。晴远缺。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不过留给人类的时间还有许多,打个电话,问问未来的人吧……啊,摘红英,若是一个活动,作者菌也就不多说什么了,但想想刘辰翁大大的深藏不露,作者菌可以认为剧情还没开始呢。其实吧,摘红英是属于流行词牌名钗头凤的变体之一,也就是后面不加单字的。
本名《撷芳词》,北宋徽宗政和间宫中有撷芳园,故名,据宋人杨湜《古今词话》载:“政和间,京都妓之姥曾嫁伶官,常入内教舞,传禁中《撷芳词》以教其妓……人皆爱其声,又爱其词,类唐人所作也。张尚书帅成都,蜀中传此词竟唱之。”南宋陆游因此词中有“可怜孤似钗头凤”句改题《钗头凤》,其曾在沈园以此题作词。后人多以此调。凤钗为古代妇女首饰,钗头作凤形。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始皇又以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日凤钗。”
另外,钗头凤又名摘红英(《古今词话》载),按程垓词名《折红英》,曾觌词名《清商怨》,吕渭老词名《惜分钗》,《能改斋漫录》无名氏词名《玉珑璁》。此调声情凄紧。也就是说,刘辰翁大大要入悲景了。
"花朝月。朦胧别。"嗯,讲一讲词体吧,要不然翻译了也没意思。正体: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七句、六仄韵。以《古今词话》无名氏《撷芳词·风摇动》为代表。此词每段六仄韵,上三句一韵,下四句又换一韵,后段即同前段押法。但上三韵用上、去声,下三韵必用入声。如此词上三韵,前段用上声之一董、二肿,后段即用去声之一送、二宋,下三韵则用入声之十一陌、十三职。
合观程垓、陆游、曾觌、史达祖、无名氏诸词,莫不皆然。惟张翥词上用入声韵,下用上、去声韵,与此小异。其后段第三句“残香剩粉那禁得”,结二句“晚风又起,倚阑怎忍”,平仄亦与此词小异,谱内据之,馀参下所采仄韵词。
所以月和别,更多的是故意为之嘛。花朝,如果是花朝节,那就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好了,接着是"朦胧也胜檐声咽。"
朦胧也好,啼咽也罢,不太像是过花朝节时的氛围啊……这里且看不出来什么,但如果继续下去,可能就会更有意思了。
"亲曾说。令人悦。"曾说相识不相似,亲自令人愉悦什么的,这好像不是一般的展开,说罢了就是夜晚小故事,花朝月晴嘛。
"落花情绪,上坟时节。"时间被拉长了,说是落花(其实是亲自摘的)情绪很真实,赶上了上坟时节……是的,此节不利。
中场
文子对合乎中庸品德的人才提出过这样一个标准,他说:“总括人才的美德,应该具备‘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六个特征。”所谓“心小”,意思是说性格要谨慎周密,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考虑到预防的措施;灾祸刚刚显露出征兆的时候,就能提高警惕,有所戒备。
最根本的对策是不放纵内心的欲望;所谓“志大”,是说立志要宏大,以实现天下大同、全人类共同富裕为己任,在错综复杂的是非风云面前,坚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总则;所谓“智圆”,意思是说智慧要圆融无隙,象圆形球体一样,处处融合,找不到起点和终点,但是能够包容四方,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又象地底深处的泉水,永远不会枯竭;
所谓“行方”,意思是说行为要正直端方,不屈不挠,纯洁清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贫穷的煎熬下,决不改变情操,飞黄腾达了,又不被冲昏头脑;所谓“能多”,意思是说才能要达到文武兼备,不论是在有所作为还是静默孤独的时候,都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所谓“事少”,是说善于把握事物的要领和关键,做到举一发动全身,以一机治全局,以静制动,以静待躁。
"花阴雪。花阴灭。柳风一似秋千掣。晴未决。晴远缺。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花丛遮蔽而不见日光之处,夜更深了,摇柳之风似秋千(摇晃的……)
晴,是天晴,还是月明。
不过是"一番寒食,满村啼鴂。"人间失格,生活环境不好改变啊。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