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放在后面好,放在前面虽然有剧情感,但背道而驰的感觉才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啊。就是那种,剧情反转再反转,一百章以内就可以衍生出三百章的东西,举一反三什么的,未愧古仁人之教。其实刘辰翁大大的词先后且不论,光从用字和用韵上就可以看出心有所向,本意是写得,但实际上是在写失,失去了人在何处的消息,失去了中秋明月,失去了故国山河……嗯,还失去了许多留名之事。
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
明月如冰,乱云飞下斜河去。旋呼艇子载箫声,风景还如故。袅袅余怀何许。听尊前、呜呜似诉。近年潮信,万里阴晴,和天无据。
有客秋风,去时留下金盘露。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同是江南倦旅。对婵娟;君歌我舞。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烛影摇红,本词和上首是同韵脚的,风格也相近,得月不得,还得深入……
"明月如冰,乱云飞下斜河去。"小时不识呼作白玉,月盘月明如冰,冰雪也可融化,但此时,乱云飞下(像是摇摇欲坠)河里,也可能是远方……
"旋呼艇子载箫声,风景还如故。"风景还如故的话,更像是在梦中了,而在艇子船上,箫声更远地传向它本来去不到的地方。
"袅袅余怀何许。"袅袅余音,余怀怎么能够允许"听尊前、呜呜似诉。"听于尊(君)前,呜呜声似在诉说:
"近年潮信,万里阴晴,和天无据。"潮信啊,一般来说作者菌是不会被带偏的,但无据又怎么能证明作者菌想错了呢(直觉面壁)。
中场
礼仪规矩的建立,是为了让人们的言行恭敬严谨,但是懒惰和散漫也会同时产生,结果走向了“礼”的反面。[汉文帝的时候,有人建议制定礼仪法规,文帝说:“繁文缛节的礼仪,矫柔虚假的形象,对真正的文明礼貌没有好处,以身作则地去教育大家就行了。”于是下令不再谈这个问题。郭嘉曾经对曹操讲过:“袁绍繁琐的仪式和礼节太多,不象曹公你这样直截了当,本色自然,这就从道义上胜过了他啊!”这就说明,遵守繁琐的礼节到了让人叫苦不跌的地步,真正做到就很难了,于是人们只好逃避、偷懒。]
文学艺术,本来是陶治性情,柔和心灵的好东西,但是也会叫人淫佚放浪。[这就是乐的流弊。论述音乐的《乐记》指出:“郑国、卫国的音乐,是乱世的音乐,是男女偷情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所以严安说:“美人佳丽,珍奇怪诞,固然好听,好看,但淫佚放浪也就由此而生了。所以生活得太舒适了,就会滑向堕落;娱乐太过分了,就会出现荒淫;文明礼尚太过分了,只图形式华丽的东西就泛滥了;对教养学识要求过头了,假冒伪劣的货色就会多起来。‘伪、彩、淫、泰’这些反面的东西,是决不能拿来规范人的。”]
"有客秋风,去时留下金盘露。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同是江南倦旅。对婵娟;君歌我舞。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秋风不甚悲,何况中秋时,去时留下了金盘承露。少年(小小)终夜演奏胡笳(十八拍之类的),谁料到归无路(想与不想)。
同是江南倦旅之人。对婵娟(明月千里);君为我歌我为君舞(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南宋不复。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