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菌昨天玩脱了,大概也没有人发现……大都有恩例嘛,亚瑟王不懂人心,亚瑟王不懂自己,那么亚瑟王还是人吗?所以啊,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作者菌觉得……没什么问题,穿山甲什么都没说。举个例子的话得往前翻,不久前刘辰翁大大就举了六个,举二反三三的例子,忘了吗?忘了多少?全忘了吗?那你就学会了更好的借口。诗词在二次元中很久了,虽然不太引人注意,但让人耳目一新的是:
念奴娇
枯寒生晚,复何似、张绪少年时意。薄命不逢何至此,满眼啼妆龋齿。城是城非,年来年去,万八千能几。半痴半了,更痴儿计孙计。
回首仕已半生,仕何如已,已矣羞拈起。幸有橘丸丸日大,且复从公围戏。若论弹文,更书谤箧,吾历无余纸。多年致仕,大都有甚恩例。
嗯,接受了念奴娇的设定之后感觉什么都可以爱了,单身久了看着面条都眉清目秀的,更不用提什么女神的脸庞,魔鬼的背影,作者菌来生想当一面会说话的镜子啊,然后和美女吟诗作对,谈笑风声,为悦己者容(牛头人永不辞职)。
"枯寒生晚,复何似、张绪少年时意。"根据作者菌今天复读了屈原大大的离骚后感觉,张绪少年时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可以成为以后的聊资……让更多的人拿到属于自己的情报(王婆卖瓜)。
"薄命不逢何至此,满眼啼妆龋齿。"薄命同时,不逢何至于此,(悲哀)满眼啼妆(东汉时,妇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龋齿笑……指女子故意做作的状若齿痛的笑容(画眉卢女娇无奈,龋齿孙孃笑不成。)。
"城是城非,年来年去,万八千能几。"城中是非,年里来去,不就是几八千万嘛……语序没什么问题的话,直接往下:
"半痴半了,更痴儿计孙计。"难得糊涂,更痴于儿孙计,所以一点也不聪明啊。
中场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读书人都是盗墓贼,只不过他们偷的不是财物,而是文化罢了。有一回一个大知识分子带小知识分子去盗墓,大的问小的:‘天快亮了,你挖的怎么样,有些什么东西?’小的说:‘死人已经挖到了,还没有脱下他的衣服。他口中有一颗宝珠。’大知识分子一听说死人口中有宝珠,就说:“一定要把这宝珠挖出来。
《诗经》上说:绿油油的麦子,生长在山坡上,熟了以后给人吃。坟墓里的这家伙生前吝啬的很,一肚子学问不告诉人,死了还含在嘴里不说。快把它拿出来!不过,小子,你可得小心,你先把他的头发抓住,再按住他下巴上的胡须,用椎子敲他的两颊,慢慢撬开他的牙关,千万别损坏了宝珠!’”从这个故事的寓意不难看出,文化知识实是招引盗贼的财富。] 至于国家建筑林园,那是为了使祖宗的灵位有个存放的地方以便祭祠。
平时则可以搞军事训练,以防意外变故。到了国力鼎盛的时候,林园便丧失了原来的意义,变成了驰骋犬军来打猎的场所,结果劳民伤财,贻误农时。[建筑林园便成了违背本意的事情。孟子讲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齐宣王见周文王的御花园很大,而老百姓以为很小,就问盂子这是怎么回事。孟子说:
“周文王的花园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能进去,山鸡野兔也可以进去,与民同乐,与民同用,老百姓自然不嫌其大,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听说你的城郊也建了座花园,方圆四十里,老百姓如果进去打猎杀了一只小鹿,你也要抓起来以杀人罪论处,所以老百姓议论你修这么大的花园太奢侈了,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楚灵王修了章华台,伍子胥的祖父伍举提出反对意见说:“我们祖先搞大型建筑,修亭台楼阁,是为了训练三军,观察气象。
国家搞这样的建筑,要遵循四个原则,一不侵占老百姓的耕地;二不影响国家的财政;三不因用工而影响公家和私人的正常业务;四不在农忙时期动工。所以国家的大型建筑,是让国家和人民得到好处,这样的建筑,就不会使国家出现财政匮乏的问题。”]
我,盗墓,读书人……
"回首仕已半生,仕何如已,已矣羞拈起。幸有橘丸丸日大,且复从公围戏。若论弹文,更书谤箧,吾历无余纸。多年致仕,大都有甚恩例。"
回首……往事如尘,仕已半生,过去的都过去了,羞于重拈起。幸好有橘丸(药丸)丸日渐变大,且复于从公围戏与。
若是论弹文(文体名。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更书写谤箧(存放谤书的箱箧),我啊没什么多余的纸。
"多年致仕,大都有甚恩例。"致仕还乡,有甚恩例(指帝王为宣示恩德而颁布的条例、规定)。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