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故事的结局似乎不太打动人心,怎么说呢,刘辰翁大大的本首词给作者菌留了一个难题,对于词牌格律与实际内容和传承的完整度有了很难解决的现状。啊,直白一点就是知道的越多,后来要经历的绝望也多……嗯,作者菌现在有或多或少的危机感,以后虽然是以后,但明天就是明天啊,没有办法改变的是历史,改变之后的就是未来啊……很久没有形而上学的作者菌只好如此吐槽着。
琐窗寒(和巽吾闻莺)
嫩绿如新,娇莺似旧,今吾非故。空山过雨,睍睆留春春去。似尊前曲曲阳关,行人回首江南处。漫停云低黯,征衫憔悴,酒痕犹污。
欲语。浑未住。记匹马经行,风林烟树。家山何在,想见绿窗啼雾。又何堪满目凄凉,故园梦里能归否。但数声、惊觉行云,重蕧最是一人称好处。昨日小春留得住。梅花信信望东风,须待公归香满路。年时今已度。长是巴山深夜雨。宣又召,凯还簇簇,要见寿觞举。
扫尽窝蜂闲绣斧。叠鼓春声欢岁暮。燕台剑履趣锋车,银信低低传好语。紫貂裘脱与。肘印累累映三组。但重省,西来斗水,忘却爱卿取。
真的按通常的琐窗寒来说到“但数声、惊觉行云,”处就应该断片卡带停药了……不用考虑陷入麻烦的作者菌的感觉,但词中的"重蕧最是一人称好处。"跨度是真的大,这并不是作者菌所绝望的地方,绝望的是后面更接了一段……
当作正常的来看,其实也没什么,不就是由感而发多唱和了半段多嘛(希望如此),巽吾做到了,刘辰翁大大怎么会做不到呢……作者菌做不到。
"嫩绿如新,娇莺似旧,今吾非故。"仔细看树枝抽出来的新芽并不是真的健康,反而是一种亚色(舍),不过比起之前(秋黄)是新了不少,娇莺不老,但我不是以前了。
"空山过雨,睍睆留春春去。"空山新雨后,天气似欲留春,春却去矣,睍睆,形容鸟色美好或鸟声清和圆转貌的样子。
"似尊前曲曲阳关,行人回首江南处。"阳关一曲无旧人,似语尊前又似寄语行人,应回首江南处。
"漫停云低黯,征衫憔悴,酒痕犹污。"停云也就是行人,可从征衫处校正,酒污呢也就是很正常的行酒令……怎么不可能。
"欲语。浑未住。记匹马经行,风林烟树。"欲语……可以说了很多,浑未住,打不住的那种。匹马曾戍梁州什么的作者菌还是记得的。
"家山何在,想见绿窗啼雾。"家山何在,绿窗红楼有个梦中人。
"又何堪满目凄凉,故园梦里能归否。"其实情止于此也可以了,氛围也有,剩下的不就是一个人做点梦里故园情的事嘛。
"但数声、惊觉行云,"好的,莫语天高,数声犹惊行云觉。后面就不关作者菌什么事了……
中场
[正方:]《孔子家语》记载说: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抛弃古人的伦理道德,只凭我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去行动,可以吗?”孔子说:“不可以。从前东方没有教化的人仰慕华夏的礼仪制度,有的女子成了寡妇之后,为她暗中招个夫婿,但是终身不让改嫁。不改嫁是不改嫁了,可是这种做法并不符合贞节的真正含义。
仓吾这个地方有位叫娆的人娶了个妻子十分美丽,就把妻子让给了他哥哥。让是让了,可是这种做法并不是出于礼义的谦让。现在你想抛开古人的伦理规范,只按你自己的心愿做事,焉知你不是想把自己错误的当作正确的推行呢?”
古语说:“改变古人的礼义,搅乱代代相传的常规,不是死就是亡。” 《尚书》说:“行事不师法古人,而想使国家能世代相传,从来没有听说过。”
[反方:]赵武灵王想改穿胡人服饰,他叔父公子成对此很不高兴。赵王说:“衣服穿戴,是为了生活方便,有利于国家;礼仪法规,是为了办事方便。圣人入乡随俗,随遇而安,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礼仪法规,所以才会给人民带来利益,使国家富裕强大。剪发文身,衣襟向左开,这是越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上涂梁花纹,用河豚的皮粗劣地缝制帽子,这是吴国一带人民的风俗。
所以说礼仪服饰虽然不同,但为方便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地方不一样,使用的东西自然也两样,事情在变化,礼尚自然也要变化。因此圣人只追求能使国家便利的总体策略,而绝不会在贯彻使用时固定不变;只追求怎样使其礼仪法规执行起来更方便,绝不会食古不化。老师可以是同一个人,但学生可以来自生活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地方。
中原地区的国家尚且可以礼仪制度相同,而文化习俗不同,更何况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人民呢?所以舍弃还是保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强求;远近服饰的差异,圣贤也不能统一。穷乡僻壤的民情风俗大多千奇百怪,邪辟玄妙的学说大多不同凡响,雄辩谲异。现在叔父所谈的是一般的习俗,我所说的,是想造成一种新的习俗。叔父讨厌改变服装的样式,可是却忘了有利于办事效果这一事实。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赵武灵王的一席话说服了公了成,于是他也穿起了胡服。
"重蕧最是一人称好处。昨日小春留得住。梅花信信望东风,须待公归香满路。年时今已度。长是巴山深夜雨。宣又召,凯还簇簇,要见寿觞举。
扫尽窝蜂闲绣斧。叠鼓春声欢岁暮。燕台剑履趣锋车,银信低低传好语。紫貂裘脱与。肘印累累映三组。但重省,西来斗水,忘却爱卿取。"
嗯,重蕧就是重复,也就是后接最是一人称好处……作者菌就不多说什么了,提几个词就罢了。燕台,指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故也称贤士台、招贤台。
剑履,萧何……有词剑履上殿指经帝王特许,重臣上朝时可不解剑,不脱履,以示殊荣。锋车,即追锋车。常指朝廷用以徵召的疾驰之车。好了,没有了。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