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音信……讲真的银杏还是个充满变化的词,至少表面上很少人知道,这里银信青语意不明,很有可能是用的乱了,写的串了……但没有关系,词随时随变,一陈不变的是词人,也不能这么说,应该是词人不变的是吟思之情,对世界(众所周知)世事(错综复杂)世人(人类的本质……)的感情融于词,行于……笔间。仔细想想古人要用毛笔写字,还有入木三分什么的,作者菌这种连墨水都没有喝过几瓶的人,说一些专业术语似乎没有力道,嗯,银信青,作者菌是不相信的。
满江红(寿某翁)
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
东西塾,听书声。长短卷,和诗成。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满上江河红浮迹,其实从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怅怅词”。可以看出来一些故事,咏水草什么的,后来多数可能是为了配上曲乐更悲壮用典多些,其它就不用多说了。
"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根据寿某翁便知十岁儿童是借指的量词了(功量是一个单位?)看骑竹,是用典,《后汉书‧郭伋传》:“伋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后因以“骑竹”为称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新第桐乡……有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 ‘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后因以为官吏在任行惠政、有遗爱之典。
"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所以说一枕南柯从结果来说只是想多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想到……嗯,举头(望明月)……还有什么,自爱橘中名(橘千头)。
"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哄抬米价在古代很常见,公助平那就有一定实力了。嗯,三国时期的张鲁……就不细说了。
中场
从前曹参在齐国当丞相的时候,他就是运用黄老清静无为的治国之术,使齐国安定繁荣。等到代替萧何当汉相,要离开齐国时,嘱咐接任他的齐国宰相说:“我要把齐国的司法大权托附给你,希望你谨慎从事,不要过于频繁地去骚扰犯人。”那位接任的齐相说:“治理国家的事难道没有比这些再大的了吗?”
曹参说:“不能这么讲。刑律、监狱这类法治工作,几乎包括其它方面的所有事情。如果过分频繁地骚扰犯人,叫那些作奸犯科的人何处容身呢?假如他们真的走投元路,社会的问题只会更多,更糟糕。所以我把法治一向放在第一位。”
由此看来,秦国的法律过于严酷,才导致了全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汉武帝刑法森严,因此制造了许多冤案。这就是法治的蔽端。《道德经》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教育;我宁静,人民就自觉自愿的走正道。”曹参想用黄老之道作为他治国的根本,而不动用其它举措来干扰根本大法。
太史公说,“曹参作为汉朝的宰相,清静寡欲,为政合乎黄老之道。当老百姓终于摆脱离了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修养生息的机会。做到了无为而,所以人民大众才都称赞他的美德。”黄老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五帝的治国之道。
孔子闲居,对曾参说:“从前,英明的帝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做到了,就可以使内政得以巩固,有备无患;三至做到了,才可对外征伐。
明主的防守,对千里之外的敌军都有冲击力量;一旦率军出击,必将心定理得地凯旋而归。”
曾子问:“先生,什么是‘七教’啊?”
孔子说:“‘七教’是指执政的人要做好以下七点:一是尊敬老人,臣民才会对老人更加孝顺;二是尊重年长的人,臣民才会对年长的人更加敬爱;三是乐善好施,臣民才会光明磊落;四是亲近贤人,全国人民才会选择有道德的人接交;五是好德,臣民就没有隐瞒;六是厌恶贪婪,民众才会耻于争名夺利;七是提倡谦让,臣民才会有节操。”[七教是执政的根本原则。教育路线明确,根本路线才能走上正道。执政者是人民的表率,表率正还有什么事不能纠正呢?]
"东西塾,听书声。长短卷,和诗成。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东西两私塾有没有区别呢,但可听书声是一定的。长短卷……可直接认为是词,长短句和诗,浑然天成。总是(似)神仙清福,前辈家庭。
试问凌烟阁少的了图我相国,何如洛寺(河洛)写耆英(位列……)。
"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国富民强,怎么能甘愿只做个侯王呢……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