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山川都姓刘矣

作者:雪狐4651 更新时间:2019/9/23 16:01:17 字数:3090

这天下山川都姓刘是什么时期,当然是汉朝了(虽然有些地方考究不详,但也不影响),和项羽个人相比,刘邦是要啥没啥的小人,但比其它,项羽就算勇冠三军也还是一个人,一个不懂人心的江东西蜀霸王……听说有人要拿出来项羽的人生评价一番,作者菌就特意摆下鸿门宴。便是今日,得九死一生者为王,剩下的概率就不用作者菌说了,必死无疑的话还谈什么江山美人。

得介绍一下本卷的主角黎廷瑞大大了,从三围……咳咳,最近作者菌一直被误导,不敢说的太详细,这里提几个字,如有违规作者菌就删了,见字明意,不多就四字“宏观调控”。懂了就是词人的话也许是另一个展开呢,至少作者菌不用拿网上的套路搪塞。为什么这么说呢,至少黎廷瑞大大……还用作者菌明示吗?

哈,以上为个人杜撰,和任何个人群体国家无关,这样的说法太狡猾了。好了,正式介绍一下黎廷瑞大大,(一二五零~一三零八),字祥仲,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度宗成淳七年(一二七一)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二十二。授肇庆府司法参车,需次未上。宋亡,幽居山中十年,与吴存、徐瑞等遥。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摄本郡教事。凡五年。退后不出,更号俟庵。武宗至大元年卒。有《芳洲集》三卷,收入清史简编《鄱阳五家集》中,事见本集卷首小传。

不太好详谈,毕竟同一网站的可见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可能大多数人能见到的是少数人要其看到的,比例还是著名的二八。但作者菌认为十百才有意思,嗯,先讲黎廷瑞大大的词吧。

大江东去(题项羽庙)

鲍鱼腥断,楚将军、鞭虎驱龙而起。空费咸阳三月火,铸就金刀神器。垓下兵稀,阴陵道隘,月黑云如垒。楚歌哄发,山川都姓刘矣。

悲泣呼醒虞姬,和伊死别,雪刃飞花髓。霸业休休难不逝,英气乌江流水。古庙颓垣,斜阳老树,遗恨鸦声里。兴亡休问,高陵秋草空翠。

大江东去,这就是明摆着的了,开此先河的就是苏轼大大的大江东去了吧,不过故事有点老套了(三国演义取材),如今黎廷瑞大大题项羽庙填大江东去,明确了是浪花淘尽英雄的感慨,而稍加思索,写别人就是拟托自己,真有那么一瞬间,天人之别。

"鲍鱼腥断,楚将军、鞭虎驱龙而起。"零费打一德鲁伊,鲍鱼腥断(有诗为证:鲍鱼已死秦皇帝,符命犹陈莽大夫。明言秦亡)楚将军……怎么说也是军命如山,如山倒,很多风云人物站了出来。不过还是楚占尽天势,只是下棋人不懂规矩。纵有呼声:大楚兴,可惜兴的只是昙花一现。

"空费咸阳三月火,铸就金刀神器。"咸阳城烧了三个月的大火,阿房宫付之一炬,如此这般却未可兴楚反而铸就了金刀这柄神器。金刀为刘,“刘”字为卯、金、刀合成,故用以代指刘姓。 当然还有一层,咸阳可近。

"垓下兵稀,阴陵道隘,月黑云如垒。"垓下,敌人以倍数围之攻之,焉有不胜,项羽已然没有任何机会反抗(还有一丝,但项羽不会做,也做不到)。阴陵,项羽兵败后迷失道处,月黑风高,云如垒块,草木皆兵,纵项羽神勇,亦不可有回天之力。

"楚歌哄发,山川都姓刘矣。"楚歌上场,也就是项羽的绝命曲了,而且楚人都还……不过,亡秦必楚,亡秦必楚,但天道轮回,报应不爽,亡楚乃汉,江河山川都姓刘矣。

中场

《柘枝》旧曲的遍数极多,比如《羯鼓录》所说的《浑脱解》这类,今天的《柘枝》曲不再有这一类的遍数。寇准(封号莱国公)喜好《柘枝》舞,与客人集会时必定要舞《柘枝》,况每舞一次必定是一整天,当时的人称他为“柘枝颠”。今天在凤翔有一个老尼姑,是寇准当年的《柘枝》妓,她说:“当时的《柘枝》曲还有几十遍,今日所舞的《柘枝》,和当时的相比,遍数不到十分之二三。”

老尼姑还能歌当时的曲子,有闲情逸致的人往往传唱她的曲子。古时善于歌唱的人有种说法,就是歌唱应当做到“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是曲调,只不过是清浊高下不同的一种曲折连贯的发声,有如缠绕的一缕丝线;而歌词的字,则有喉音、唇音、齿音、舌音等发音部位的不同。歌唱时,应当使字字都发自本部位而能轻松圆润,完全融入曲调的发声中,令声音转换处没有郁结障碍,这叫作“声中无字”,古人称这种唱法如同贯串圆珠,现在说的善于过渡也是指这一技巧。

如宫声的字而曲调应该用商声,那就要能转换宫音而用商声把它唱出来,而这也就是“字中有声”,善于歌唱的人称这样的发声是一种“内里声”(歌声出自胸中)。不善于歌唱的人,声音没有适当的高低抑扬,那就叫“念曲”;声音过于浅直而缺乏应有的内涵,那就成了“叫曲”。

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咏的,然后依照吟咏时抑扬顿挫的韵律来谱成曲子,就叫做“协律”。当诗歌表达安逸平和的感情时,就用安逸平和的音调来吟咏;当诗歌表达哀怨幽愤的感情时,就用哀怨幽愤的音调来吟咏。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逸而欢乐,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没有不安逸而欢乐的;动乱时代的音乐哀怨而幽愤,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没有不哀怨幽愤的了。

这就是通过仔细考察音乐就可以知道政治情况的道理所在。诗之外又有所谓的和声,就叫做“曲”。古代的乐府诗都既有和声又有词句,连起来写在一块儿。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都是和声。如今演奏乐曲时的过门“缠声”,也就是和声遗留下来的手法。唐代人把词句填入乐曲中,于是不再使用和声了。这种方法虽说是从王涯开始的,不过在贞元、元和年间,用这种方法的人已经很多了,还有一些甚至是在王涯之前使用的。

此外,小曲中有“咸阳沽酒宝钗空”的句子,相传是李白所作,但是在李白的诗集中只有《清平乐》词四首,唯独没有这首诗;而在《花间集》中虽记载有“咸阳沽酒宝钗空”的句子,却传是张泌所作。这两种说法,也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是对的。现今时代曲调和词意能够密切配合的,只有民间歌谣和《阳关三叠》《捣练子》一类的曲子,还比较接近于过去传统的格式。

但是唐代人填曲时,大多是按照曲调名称的含义来填词的,所以所表达的悲哀、欢乐的情感与曲调还是配合得当的。现在的人却不再懂得曲调原本是有悲哀、欢乐之别的,所以往往用悲哀的曲调去吟唱欢乐的歌词,或者用欢乐的曲调去吟唱悲哀的歌词。即使歌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非常深切,也不能打动人,原因就在于曲调与歌词意义搭配得不够妥当。

唐代的《独异志》一书中说:“唐朝是在动乱的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悬挂编磬的架子散失了,(所剩的)编磬里唯独少了一个徵音。李嗣真很神秘地找到了它。(据说)他听到了军营造弩作坊里的捶衣石发出的声音,便找来一只丧车上的大铃铛,跑到弩营东南角上去摇,铃声果然引起了(地下的)回声。(于是)挖掘那地方,找到了一块石头,把它切割成四块,(做成磬)用来补齐了编磬架上缺失的徵音。”这是很荒谬的。

磬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它的长短厚薄,所以《考工记》里讲:“做磬的人在制磬的时候,如果磬的音偏高了,就磨它的两边;如果磬的音偏低了,就磨它的两头。”(只要)磨去一点点,磬的音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哪有把一块捣衣石切割打磨成四块以后,它依然还能保持原有声音的呢?再说在古代音乐中,宫和商音是没有固定音高的,是随着乐律的变化而定的,可以交替作为宫音、徵音。(由此看来)李嗣真肯定曾经做过新的磬,有些喜欢多事的人便牵强附会、添油加醋地编造出了上面的故事。既然说把石砧分成了四块,就不会只用来补徵音了。

"悲泣呼醒虞姬,和伊死别,雪刃飞花髓。霸业休休难不逝,英气乌江流水。古庙颓垣,斜阳老树,遗恨鸦声里。兴亡休问,高陵秋草空翠。"

悲中泣极呼虞姬,虞姬虞姬,该怎样安排你啊……和伊生离死别,雪刃(疾风之刃)飞花髓,痛当以死相随。霸业已休,霸业已休,难不辞,与之逝。英雄气概,可惜乌江流水与之相去矣。

古庙早已颓垣破败,斜阳犹照老树,遗恨鸦声里。也道尽了枯藤老树昏鸦,自是值得与不值得间的取舍,留下不尽的诗歌。

"兴亡休问,高陵秋草空翠。"谈何兴亡,已然古丘。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