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清谈领袖……王衍,也就是王夷甫,有这么个说法:王衍和谢安都酷爱清谈,为何一人灭亡西晋,而另一人却保全东晋。先提一下清谈,是指在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释义为清雅的谈论。嘛,玄学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了,研究出来的东西玄之又玄,一般人还真不好理解,就像什么看花入目,吸纳天地万物的精华。
这里得提个人,最近出场很频繁的吕岩,也就是纯阳子吕洞宾。就不用作者菌介绍人物生平了吧,有那么多的故事,作者菌也讲不完啊。作者菌要说的是《太乙金华宗旨》,且不说太乙指的是谁,但凡涉及宗旨二字,分门别派,谁都说自己是亲传门派。这本宗旨里有大道,修道的人都要过一遍,悟了就是赚到,悟不了也会感叹一下此乃玄学……
而艾特了玄学清谈领袖王夷甫的黎廷瑞大大,这也是其本卷最后一首词了,毕竟作者菌的假期也结束了……没什么好送的,天是真的凉,一首水龙吟好了。
水龙吟(九日登城)
荒城落日西风,满街芳草无行路。楼台羽化,萤飞故苑,蛩吟残础。不减承平,半湖秋月,隔溪烟树。慨江南风景,一朝如许,教人恨、王夷甫。
对酒强推愁去。酒醒来、愁远如故。青萍三尺,阴符一卷,土花尘蠹。试问黄花,花知余否,沈吟无语。拍阑干,空羡平沙落雁,沧波归鹭。
水龙吟啊,至少旦听水声渐渐,便知木兰远行,而那境界的远方,是荣耀与死亡的交界线,前进不得,后退不得。说的玄乎,但事实上更玄,最起码总是要有一个以天下为局的人和……之后再说,便是九日登城,楼高不见章台路啊(唯一一个看不透的人是你啊,毛利)。
"荒城落日西风,满街芳草无行路。"也许呢,是的,也许荒城落日并不稀有,只是西风吹老登城人和眼中景物,有满街芳草,却无行人,因之无路(另设蹊跷)。
"楼台羽化,萤飞故苑,蛩吟残础。"羽化成仙,如果要有楼台的话,先近月,恍为故苑飞萤火,交织如梦境般(作者菌是没怎么见过萤火虫),蛩吟于残础,柱下石礅中。仔细想想,蟋蟀有点凶。
"不减承平,半湖秋月,隔溪烟树。"嘛,还是稳稳的幸福,不减太平,盈此半湖(一半一半吧)秋月,隔溪仍见烟树(池中央柳)。
"慨江南风景,一朝如许,教人恨、王夷甫。"概……一概江南如此风景,一朝都如许,偏教人恨,王夷甫。东海王司马越去世,王衍奉其灵柩返回东海,途中为石勒所俘获。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并劝其称帝,石勒大怒,将其与西晋旧臣一同活埋,年五十六。
中场
皇祐二年,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饿死的人枕藉道路。是时范文正以前执政为杭州知州,发放官府存粮及募灾民服役以救灾,采取的措施甚为周备。吴人喜竞赛划船,又好做佛事。希文于是放开禁忌让民众举行划船比赛,地方官员每天都到湖上宴集,自春至夏,居民也都空巷出游。又召集各佛寺的住持劝导说:“灾荒之年,工役的价钱最低,可以趁此大兴土木。”
于是各寺院土木工程大兴。他又重新翻盖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监司奏劾杭州不救济灾荒,嬉戏游乐无节制,及公私大兴土木、伤害消耗民力等事。文正因此自上条奏,陈述所以要宴会游乐及兴造工程等,都是为了征集社会上的余财以赈济贫民。从事货物贸易、饮食服务、手工技艺及其他靠出卖劳力为生的人,仰食于公家及富贵人家的,每天不下数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
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定,民众没有逃荒外流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灾荒之年,发放国家粮仓的粮食,招募灾民兴修公益工程,近年已著录于令典成为制度。既能救济饥荒,又因此而成就利民事业,这也是先王泽及后世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庆历年间,黄河在北京大名府的商胡决口,久未能堵住,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前往督察治理。凡是堵塞黄河决口,将近合上中间的一埽叫做“合龙门”,治决口的事功全在此举,而此时屡塞而不能合。此时合龙门的埽长六十步(三丈六尺),有水工高超提出建议,以为埽身太长,用人力不能把埽压下去,沉不到水底,所以河水不能断流,而缆绳多被冲断。
当下应该把六十步的埽分成三截,每截埽长二十步,中间用绳索连接起来。施工时先下第一层,等埽沉到水底,再压第二层、第三层。旧水工和他争辩,以为这样做不行,说二十步的埽不能截断水流使它不漏,白白用三层,花费将增加一倍,而决口还是堵不住。高超对他们说:“第一层埽压下去,水流诚然未断,然而水势必然会减半;压第二层埽,只需用一半的力气,压好后水流纵然没全断,也不过是小漏了;等到压第三层,就是平地施工,足以尽人力了。
在第三层处置完毕后,下面的两层即已自为水中的泥沙所淤,更不烦再用人力费功。”郭申锡支持旧水工的方案,不采取高超的建议。这时贾魏公为河北帅,驻大名府北门,独以高超的建议为对,于是他暗地里派出数千人,准备在下流截捞合龙失败后被冲走的埽。申锡按旧水工的方案实施既毕,合龙的埽果然被冲走,而黄河的决口更加严重,申锡也因此过失而被谪官。最后还是用高超的计策,商胡的决口才被堵住了。
宋代云梯食盐的种类极多,以往史书所记载的,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已自有十多种,中原地区所出产的也不下几十种。现在官私通行的有四种:一种是“末盐”,就是海盐,供河北路、京东路、淮南路、两浙路、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福建路、广南东西路共十一路的人食用;
其次是“颗盐”,为解州盐泽及晋州、绛州、潞州、泽州所出产,供京幾路、南京路、京西路、陕西路、河东路及褒州、剑州等地的人食用;再次是“井盐”,是靠凿井获取原料制造的,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的人食用这种盐;又次是“崖盐”,出产于土崖之间,阶州、成州、凤州等州的人食用这种盐。
各地食盐的生产,只有陕西路的颗盐有定额的税收,每年盐税钱为二百三十万缗;其余的税收额度多少不定,总计大约每年收入二千多万缗。这些缗钱,只有东南沿海的末盐每年单独发行盐钞三百万,其收入用于河北边防官兵的食盐供应;其他地方的盐税都不过用作本地官府的经费而已。沿边籴买食盐的费用依靠三司度支部所掌管的中央财政的,河北则用海、末盐的税收,河东、陕西则以使用颗盐及蜀茶的税收为多。食盐的运费,规定凡行一百里,陆运每斤收四钱,船运每斤收一钱,以此为准。
"对酒强推愁去。酒醒来、愁远如故。青萍三尺,阴符一卷,土花尘蠹。试问黄花,花知余否,沈吟无语。拍阑干,空羡平沙落雁,沧波归鹭。"
对酒,强推愁去(大概积郁)。酒醒来时,愁绪依然如故(不舍远近)。青萍三尺(如果说是宝剑,少了一份勤勉),工格所致,权以为剑,阴符一卷(嗯,太公战法,用兵之道),土花作金属器皿表面长期受泥土剥蚀而留下的痕迹,尘蠹(被尘土污染,蠹虫蛀坏)更之。
试问黄花知不知,知道什么呢?花知余否,大概只沈吟久,亦无语。
"拍阑干,空羡平沙落雁,沧波归鹭。"谢天教我老来闲,一日无权,怎知世坚……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