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无?就算是没有,那还是取个意境。不然那么多诗人,词人戒不了酒,身体是自由且不舍得的。有些专家宣称,人可能真的会发疯,为的是在疯狂的幻境中,寻找冷酷的现实世界中所得不到的自我实现。在美国医院里,患精神病的人数要比患其他病的总和还多。
如果你年纪在十五岁以上,又住在纽约州这地方,你可能有二十分之一的机会在你的一生中要住七年以上的疯人病院。民风淳朴可不是白说的,微博这次玩的厉害,作者菌都没机会参与,不过,也不算是水逆,毕竟还有人会打着鼓……听着不变的歌曲。
词人是不易满足的,词中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词牌名就是套装了,很少词人不会用些古意描绘非意,听起来高不可及,实际上只是没站起来(当然,只有基数就算了)。世人不解其意(七字令),是因为心中没有那七意,当然了,作者菌常说:七七谁记得(当然不记得了)。其实吧,杏花深处,不闻酒香才可惜。
风入松(赋稼村)
老来学圃乐年华。茅屋短篱遮。儿孙戏逐田翁去,小桥横、路转三叉。细雨一犁春意,西风万宝生涯。
携筇犹记度晴沙。流水带寒鸦。门前少得宽闲地,绕平畴、尽是桑麻。却笑牧童遥指,杏花深处人家。
风入松,词牌名,曲牌名,古琴曲名,听起来确实不错了,张炎大大用作词牌可以说是欲以风势破调,松入意象。又名“风入松慢”“松风慢”“远山横”“销夏”。古琴曲有《风入松》,相传为晋代嵇康所作。唐僧皎然有《风人松歌》,调名本此。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琴曲歌辞”四录唐代诗僧皎然的《风入松歌》,并注云:“《琴集》日:‘《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皎然《风入松歌》为杂言乐府:“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飕。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意苦弦悲闻客堂。”故《白香词谱》谓:“是本调调名。由琴曲而入乐府,复由乐府而沿为词名,由来古矣。”纵观此调宜于感旧、悼亡、写景,要求词意婉约而意象优美。
"老来学圃乐年华。"老来且不用谈年高几许,光是村民就由来已久了,而学种蔬菜,弃文从农也不错,毕竟可享乐趣于此,不负年华。"茅屋短篱遮。"更有茅檐低小,短篱遮其内,更深深藏。
"儿孙戏逐田翁去,小桥横、路转三叉。"儿孙戏逐,玩乐与老农夫去(老夫撩发少年狂)。不可多得的娱乐活动在古代老年人才会,孔子没童年……小桥横路,三叉对应三径,路转痴迷。
"细雨一犁春意,西风万宝生涯。"细雨微湿,春意犁耕,西风吹饰,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中场
武则天中立一人为太子。狄仁杰(太原人,字怀英)知道武后的想法,对武后说:“姑侄与母子,哪两种关系较为亲密?陛下立自己儿子为太子,那么即使太后崩逝后,仍能拥有自己的宗庙,享受万代子孙太牢的供奉;若太后立武三思等人为太子,三思是太后侄儿,臣从未听说侄儿成为天子后,会在太庙中供奉姑妈的。”太后于是明白过来。
狄仁杰对武后所说的这番话,真是一针见血,说到武后心中痛处,武后想不理会都不行。武后后来立庐陵为太子,虽说和梦到鹦鹉折断翅膀以及玩双陆棋不胜的梦境有关,但从根本上却是被狄仁杰这番姑侄、母子的议论所打动。大凡生前贪恋荣乐的人,很少不在意死后的尊荣。
王方庆位居宰相时,武后曾询问他,何以会允许自己的儿子被派远赴眉州当司士参军。王方庆回答说:“庐陵是陛下疼爱的儿子,尚且远在他乡,臣的儿子怎敢留在身边?”这也可说是对武后的一次很好的讽谏。然而,有感性的君王,人臣进谏可以动之以情;有理性的君王,人臣进谏可以说之以理。所以狄仁杰虽曾以言辞侮辱张昌宗而不会因此激怒武后,举用张柬之而不会受到武后疑心不忠,就因为武后是个理性的人。
契丹趁着西夏人侵犯宋朝边境的时候,派遣使者前来要求归还关南的土地。这是五代时期石敬瑭为求契丹骑兵帮,割让给契丹的土地之一,后来由后周世宗夺回。富弼奉命出使契丹,见到契丹主说:“两国修好已经有40年了,为什么现在突然提出割地呢?”契丹主说:“宋朝违背了盟约,派兵防守雁门关,增辟水塘,整修城墙,征调民兵,这是要干什么呢?本王的臣子们都要求本王立即出兵南下,我的意思是先派使者要求割地,如果宋朝不答应,再出兵南下也不迟。”
富弼说:“北朝难道忘了真宗皇帝(章圣皇帝)的恩德吗?当年澶渊之役,如果当时真宗皇帝采纳了将军们的意见,北朝士兵有谁能够活着回去呢?再说北朝和中国修好,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而臣下没有丝毫的利益。一旦双方交战,如果胜利,功劳归大臣所有;如果失败,君王却要承担战争中所有的责任。因此臣子劝君王用兵,无非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中国疆域辽阔,精兵百万,北朝想要出兵,一定会取得胜利吗?就算侥幸获胜,阵亡的士兵,损失的战马,这责任是由群臣来承担,还是由君王您来承担呢?如果两国修好,每年君王都可以享受到赏赐的金银、丝绢,您的大臣能从中分到什么好处吗?”契丹主听后连连点头。富弼接着说:“防守雁门关是为了防备西夏元昊;辟建水塘是由何承矩开始兴建,这些事在两国订盟之前就已经有了;至于修墙是因为城墙过于老旧了,而征调民兵也是为了递补军中的遗缺,并没有违背任何盟约啊。”
契丹主说:“就算南朝没有违背盟约,但关南是我祖先的土地,也应当归还。”富弼说:“后晋以卢龙地贿赂契丹,周世宗又从契丹人手中夺取回来,这些都是前朝的事了,如果各自索要旧地,北朝能得到什么好处吗?”(边批:占了上风。)富弼告辞退下。刘六符对富弼说:“我王认为每年接受南朝的岁币是一种耻辱,如果我王坚持要求宋割地,你认为如何呢?”富弼说:“本朝皇帝曾经说:‘要为祖先固守国土,不敢随便割让土地。北朝希望得到的,无非是土地所产生的租税收,朕不忍心看到两国的无辜百姓因为战争而丧命,因此可以增加每年的岁币来代替割地。’(边批:占了上风。)如果北朝坚持要土地,那就是成心撕毁盟约,割地仅仅是个借口罢了。”
第二天契丹主邀请富弼一起打猎,其间将富弼叫到身边说:“如果契丹得到土地,那么两国的友谊还可以长久保持下去。”富弼说:“假如北朝会因得到土地而荣耀,那么南朝必会因失去土地而感到屈辱难过。宋、契丹是兄弟之邦,怎么能做令一个觉得光荣,一个觉得屈辱的事呢?”狩猎结束以后,刘六符对富弼说:“听完我王和先生所谈有关荣辱之事后,很有感悟,我想如今只有两国结为亲家才能巩固两国的友谊。”富弼说:“婚姻很容易会产生摩擦。再说本朝长公主出嫁的时候,陪嫁的嫁妆不过才十万元钱,哪里比得上每年获赠的岁银呢。”
富弼离开契丹后,便回国向仁宗报告了经过,仁宗答应增加岁银。契丹主说:“南朝既然答应每年再增加岁银,盟约上也就应该写成‘献’岁银了。”富弼说:“两国既然结盟为兄弟,南朝是兄长,哪有兄长给弟弟东西称之为‘献’的道理呢?”契丹主又说:“那称之为‘纳’如何?”富弼还是坚持不妥协。契丹主说:“宋既然答应每年给本王丰厚的岁银和丝绢,害怕本王会南侵,改一个字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率领军队南下,宋难道就不后悔吗?”
富弼说:“两国人民的生命宋都兼爱,(边批:占了上风。)因此希望两国能够和平,这哪里是害怕呢?如果真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非得两国交战不可,将会以理之曲直来决出胜负,那么结果就不是充当和平使者的我所能预料的了。”契丹主说:“你不要太固执了,其实改动一两个字,在历史上早就有过先例了。”富弼说:“历史上只有唐高祖曾经因向突厥人借兵,为了酬谢突厥人,或称之为‘献纳’。可是后来突厥可汗颉利被唐太宗擒获。现在怎么能让那样的情形再现呢?”契丹主知道没有办法说服富弼,就私下派遣使者到宋朝议和。结果仁宗采纳晏殊的意见,竟然采用了“纳”字。
"携筇犹记度晴沙。流水带寒鸦。门前少得宽闲地,绕平畴、尽是桑麻。却笑牧童遥指,杏花深处人家。"
携筇,脚手杖(藜扶我过桥东)犹记前度晴沙,更流水,寒鸦,自然少不了人家。以及,门前少,难得宽且闲之地,绕平畴(平坦的田野),尽是桑树和麻。
"却笑牧童遥指,杏花深处人家。"何处不是仙乡。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