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位:陈康伯(萧然伴我寒衾)

作者:雪狐4651 更新时间:2021/1/8 20:02:03 字数:2296

嗯,我萧某人没做什么大事,但一定做了不少坏事。嗯,争似萧然无虑,任运随绿去。还是有些经典桥段的,就是那种思想上的争辩(与天地生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与此前的所有王朝不同,隋文帝建立了“科举”制度,给封建官僚用上了紧箍咒。隋朝以降,以科举为基础的文官制度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为生的根基,直到清末袁世凯仿效西欧推行“新官制”才被打破。

只是从近代“戊戌变法”开始,废科举的呼声才不绝于耳,似乎就是这个制度牢笼了中国人才。在痛骂科举之前我们还是应该想想,如果科举制真的一无是处,怎么可能流传千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科举”。简单点说,科举就是“高考(秀才)加考研(举人)加考博(进士)加公务员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加领导职位公开竞聘(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只有一路过关斩将的人才能进入帝国中枢。

从隋朝开始,历朝历代科举舞弊都是一个难度和风险极高的活儿,偶有作弊者并不影响制度本身的公平性。这是最接近现代国家“考试权”的一种制度,把选官机制建立在社会阶层流动之上,因此一定会得到全社会支持。既得利益者无法对抗整个社会,何况,科举制从关陇士族自身开始。

今天的来者大大,资料详细就直接来人:陈康伯(一零九七年至一一六五年四月十日),字长卿,一字安侯。信州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人。南宋名臣、诗人。宋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年),陈康伯登进士第,授长洲主簿。宋高宗即位后,历任敕令所删定官、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军器监及知泉、汉二州。

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年),升任参知政事。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年),再升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金帝完颜亮南侵时,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累官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鲁国公。

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年),陈康伯病逝,年六十九。追赠太师,谥号“文恭”。宋宁宗时,配享孝宗庙庭,改谥“文正”。宝庆二年(一二二六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陈文正公文集》三十卷。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台上凭阑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寒间。特地遮拦。与天一样自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幽芳独秀在山林。不怕晓寒侵。应笑钱塘苏小,语娇终带吴音。

乘槎归去,云涛万顷,谁是知心。写向生绡屏上,萧然伴我寒衾。

嗯,这里就涉及到一些错误,首先,浪淘沙没这样长的,说是两首才对。其次,这云藏鹅湖山,在网上大多归于章谦亨大大(前两阙为一首),而幽芳独秀在山林是曾惇大大的朝中措。最后,曾惇大大明天就出场……这可以说《全宋词》的迷惑操作,至于怎么更正那得更多的人知道了。

因为章谦亨大大的云藏鹅湖山有赏析,就直接来宣传一波了,之后会再遇到的。

译文

我站在观景台倚着栏杆观赏鹅湖山,春天的寒意还让人心生怯意。放眼望去,啊!是谁把最高的山峰偷走了?难道是神仙将它移到了天上么?

原来是云彩闲来无事,故意将它给遮住了啊!让它就像天空一样白茫茫一片。还好东风吹来,将山原样的追回来了。

赏析

这阕词,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是它的构思。“云藏鹅湖山”本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出现在作者笔下,劈头就是“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山被偷,已是相当新奇,何况又具体怀疑到六丁(道教神名,火神)身上,这就更加生动。一个极普通的题材,经这么一构思,便立觉妙趣横生。

上半阕说山已不在人间,这当然是故作的幻想,新巧一些也许并不足怪。可是下半阕说破山被云遮的真象以后,仍然具有无穷的趣味,这是因为作者同样采取了“直意曲一层说”的手法。

本来是云遮山,词中却说“晓云闲”,“特地遮拦”;本来是风吹云散,山岳重现,词中却说“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这里,晓云和东风同六丁神一样具有生命,而且如若不去“追还”,山还会再次被偷去。

艺术之不同于说教,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具有趣味性的精神产品;人们之所以能从艺术品那里得到娱乐和享受,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它有趣味。本篇的作者章谦亨“尝为浙东宪,风采为一时所称,然蕴藉滑稽,不同流俗”(《绝妙好词笺续钞》)。这种独特的个性,帮助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题材中发现情趣,并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因而使词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风趣不是艺术的根本目的。艺术美应当是对生活美质的表现。拿这首词来说,它的魅力的根本所在,乃是对“云藏鹅湖山”这一美景的描绘。只是作者的手法过于巧妙,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首先,作者在“犹怯春寒”的时节,冒着清晨的凉气去“台上凭栏干”,自然是由于此时的鹅湖山最美。这里作者没有直说山美,但他的情趣与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暗示,引导着读者对鹅湖山产生无限的向往。

其次,六丁、晓云、东风都是优美的,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再说,人冒着春寒去看山,不料山却被六丁“偷取”,最后才有东风追还——人、神、云、风形成你争我夺的热闹场面,当然也是因为鹅湖山太美的缘故。

最后,字面的表现虽然着墨较淡,但也不是一点没有。比如“与天一样白漫漫”描写无边的云海,就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再如“春”日的时令,“晓”间的风光,也都使“云藏鹅湖山”显得更美。

辛弃疾闲居期思村时作有《玉楼春》词戏赋云山云:“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章谦亨在铅山曾访问过稼轩期思故居。这首词在构思上当受稼轩影响,当然也有他自己新的东西,对照读之,当各知其妙。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