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玩,六加一是七呗,甲加乙加丙等于三的解不止两个了,第三个解被算出来了,也许还有第四个解……那是下一个文明的事了。听说阿里数学预赛通过的人里排第二百三十三名的那位大学是家里蹲大学。
来段书上内容,来自郭德纲的郭论:《嫖院》《赠银》《酒楼》《归舟》《撇宝》《托赵》《建盼》和《活捉》,这些是评剧演员必须会演的戏。无论唱哪一派的评剧,都得会唱《杜十娘》,这是评剧演员看家吃饭的戏。杜十娘的故事出自《警世通言》,在《警世通言》和《今古奇观》里都有相关的记载。杜十娘的故事在《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二卷,在《今古奇观》里是第五卷,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评戏里管“百宝箱”叫“百(bò)宝箱”。“百”字在戏里为了上口,不念“bǎi”,而念“bò”,这是评剧班的大师成兆才先生所创,他也是评戏班的祖师爷。唱戏的人都供祖师爷,一般来说供的是唐明皇,因为唐明皇喜欢戏,喜欢梨园子弟。
唐宫旁边有一片梨树,唱戏的人都被安排在梨园,所以后世凡是唱戏的人,都称自己是“梨园子弟”。唐明皇爱看戏,自己也喜欢唱戏,更愿意上台,但是他一上台,底下看戏的文武群臣和娘娘们就得赶紧站起来,然后跪下看皇上唱戏。
唐明皇就说,你们不能这样,你们这样搅和了我唱戏的心情了。文武群臣说,您是皇上,您一上场我们谁敢坐着看戏?所以唐明皇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他的帽子前面吊一块四四方方的白玉,把脸挡上,然后说,你们看,我的脸已经被挡上了,这样我就不是皇上了,你们就踏踏实实看戏吧。
而且据说唐明皇在台上还挺活泛,幽默诙谐,有说有唱。所以后来唐明皇唱的这个角色,都在脸上用…画出一个白方块,也就是小花脸,又叫“丑角”,也是从这时候起,戏班子就把唐明皇当作祖师爷了。
今天的词先上着,作者王齐愈之后见论,也没作者菌的参与,且作个分享人了。
菩萨蛮(戏成六首·一)
玉肌香衬冰丝縠。系丝冰衬香肌玉。纤指拂眉尖。尖眉拂指纤。
巧裁罗袜小。小袜罗裁巧。移步看尘飞。飞尘看步移。
菩萨蛮(二)
吼雷催雨飞沙走。走沙飞雨催雷吼。波涨泻倾河。河倾泻涨波。
幌纱凉气爽。爽气凉纱幌。幽梦觉仙游。游仙觉梦幽。
菩萨蛮(三)
兽喷香缕飞长昼。昼长飞缕香喷兽。迎日喜葵倾。倾葵喜日迎。卷帘双舞燕。燕舞双帘卷。清簟枕钗横。横钗枕簟清。
菩萨蛮(四)
远香风递莲湖满。满湖莲递风香远。光鉴试新妆。妆新试鉴光。
棹穿花处好。好处花穿棹。明月咏歌清。清歌咏月明。
菩萨蛮(五)
酒中愁说人留久。久留人说愁中酒。归梦要迟迟。迟迟要梦归。
旧衣香染袖。袖染香衣旧。封短托飞鸿。鸿飞托短封。
菩萨蛮(六)
老人愁叹惊年早。早年惊叹愁人老。霜点鬓苍苍。苍苍鬓点霜。
酒杯停欲久。久欲停杯酒。杯酒唤眉开。开眉唤酒杯。
菩萨蛮(初夏)
暑烦人困妆时午。午时初困人烦暑。新诗得酒因。因酒得诗新。
缕金歌眉举。举眉歌金缕。人妒月圆频。频圆月妒人。
今天的主要内容来自王齐愈及其七首《菩萨蛮》回文考论,作者是曾维刚
关于王齐愈及其词,据《全宋词》小传及案语,有两个待解决的间题∶一是王齐愈的生平不详;二是《全宋词》所收王齐愈七首词作归属未定,只是姑编于其名下。本文首先对王齐愈的生平作了考证,认为王齐愈与苏轼同时,有一弟王齐万、字子辩,兄弟二人均寓居武昌之车湖。他与苏轼交往密切,在苏轼贬居黄州期间,二人多有往来,情趣甚为相投。
王齐愈为宋真宗皇后刘氏家族姻亲,富显蜀中,家道中落后迁居武昌,其身份为不曾入仕的地方处士。其次通过对王齐愈与苏轼交游唱和的考证及作品分析,认为《全宋词》姑编于王齐愈名下的七首《菩萨蛮》回文词确属王齐愈与苏轼交往唱和过程中的游戏之作。王齐愈和苏轼等人率先以回文入词,丰富和发展了词体及词作技巧,他们的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全宋词》王齐愈小传云∶"齐愈字文甫,嘉州犍为人,居武昌。"又案∶"《回文类聚》各词,原题王文甫作。宋另有王文甫,德安人,见石孝友《金谷遗音》。又《湖南通志 艺文二十五 金石十一》有绍兴十年宋王仁甫等岳麓寺碑阴题名,中有王文甫。各词未知究为何人作。今姑编王齐愈名下。"
据王齐愈小传及案语,关于王齐愈及其词,有两个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王齐愈的生平,只知其籍贯及居地,而其它情况未得其详∶二是《全宋词》所收王齐愈名下的七首词作归属未定,只是姑编于字文甫之王齐愈名下,因宋另有石孝友《金谷遗音》中载德安之王文甫,而《湖南通志》中所记之王文甫,又未知所指为谁,鉴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首先对王齐愈的生平情况进行考证,然后以此入手,对姑编于其名下的七首《菩萨蛮》回文词的归属及其创作予以考论。
苏轼《闻捷》诗引云:
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谒王文甫齐愈于江南,坐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四日种谔领兵深入,破杀西夏六万馀人,获马五千匹,众喜抃,各饮一巨觥。
苏轼诗引提到""王文甫齐愈",即字文甫之王齐愈。元丰三年(一零八零),苏轼年四十五,因乌台诗案责贬黄州,直到元丰七年改贬汝州,前后一共四年。
元丰四年十月,苏轼在黄州。按《全宋词》词人小传,王齐愈居武昌,苏轼所说的江南正是黄州对岸的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黄州"东南百二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武昌在宋时属鄂州。王象之《舆地纪胜》;"自元和置武昌节度以后,凡曰武昌者,属鄂州。"还有些论证可以找原文看下,接下来是后面部分:
回文之体,首见于诗,起于魏曹植《镜铭》,现存以晋苏伯玉妻《盘中诗》为最古。又《晋书》载窦滔为秦州刺史时,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自魏晋开此一途,其后诗家"咏歌渐盛、工巧日增"。
宋著名诗人王安石亦曾为此体,有《回文四首》。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云∶"词有櫽括体,有回文体。回文之就句回者,自东坡、晦庵始也。其通体回者,自义仍始也。……文人慧笔,曲生狡狯,此中故有三味,匪徒乞灵窦家馀巧也"。
所谓回文体词,指词中字句回环反复,倒顺读之皆文义可通者。《全宋词》中,王齐愈名下收《菩萨蛮》回文词七首,前引唐圭璋先生案云;"未知究为何人作。今姑编王齐愈名下。"我们认为,这七首《菩萨蛮》回文词当即为字文甫之王齐愈所作。
以王齐愈与苏轼的回文词相比较;首先是体式、题材的相似。苏轼四首四时回文闺怨词以春、夏、秋、冬为序,明显是组词。 王齐愈回文词中有六首序谓"戏成六首",亦为组词。 苏轼组词以女子四时闺怨为题。王齐愈组词亦以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为主。
其次,就词情意蕴而言,二人的回文词,均是描写女子相思念远、闲情幽梦与孤独寂寞,字里行间又似寄寓着身世之感与年华之叹,并非仅为索然无味的文字游戏,正如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所言,回文体中自有三昧,非徒为文人余巧。元丰三年,苏轼刚刚经历了一场人生剧变,几遭杀身之祸,因此贬居黄州期间并非能真正做到超脱自适。他的四时闺怨词,刻画了一个寂寞孤独的闺中女子形象,寄托着一种孤独的情怀和寂寞之愁。
中国传统诗词以香草美人、女子怨妇寓己身之遭际、君臣之遇合,自《诗经》、《梦辞》已肇其端。陶文鹏先生即指出∶"在东坡词的许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中,经常活跃着词人的自我形象和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苏轼同为元丰三年作于黄州定惠院的《卜算子》,即以""孤鸿"自寓,暗喻贬后之寂宽和情怀之孤高,与《菩萨蛮》回文词当可以相互为证。
相比之下,王齐愈词与苏轼词的意境情蕴似同出一辙,勾勒的是一副惨淡、黯然的闺中女子生活图景,寄寓着归梦无托、情怀难伸的苦闷。王齐愈本为蜀人,后来家道中落,迁居武昌,与贬居黄州的苏轼常相往来于山水之间,当深受一代文豪苏轼的熏染。
然而,其诗文虽为苏轼所赏,其才却终不举于世,与同乡友人苏轼均历尽世事变迁,联系苏轼的人生遭际及自己身寓异乡、布衣江湖的境调,抑郁的情怀系之而入词,效法苏轼回文之体戏而为之,于情于理皆甚相合。
最近感觉不太妙了,嗯,还得继续呢,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