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来人,不管是约定好了没有来,还是没有约定无约而不至,月亮没有什么期望,人自然也不去多想,月下何以如我者,无一人。甚至,乔乔,俺不做人了。俺寻思,这天也不是一个人的天,那么多人同在一片天下,是否存在什么约定呢?高高地飞起来啊,嘛,俺也不相信童话的。
在思考了,也就说明还是太闲了,有功夫去想,不如有功夫去做一些伟大的事,比如当好一枚拧在某某地方的螺丝钉,松一下不要紧,可是大家(螺丝钉大家族)都见你放松了,有了蚁群效应,想着什么:我是不是可以做什么什么。那结果可能很多年以后的我们可以见到,现在做自己想做的就好。
只要某某地方不会因为自己身体突然多了一些状况而发狂,变成什么赛博精神病之类的就好,反正人类的进化,不一定要靠基因,靠一下蓬勃发展的科技也可以提前进入我们所幻想的世界(反正都是穷,不如进入下一个时代)。
有的人认为,每天醒来之后都有事情去做就是活着;有的人认为,从身体到精神都能真切体会到生活就是活着;还有的人认为,确立一个目标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就是活着。在我看来,表达的反面就是活着,按照托斯卡纳的大师们所说的,活着就是花费三倍的精力在静默之中证明静止与火焰。
就像是《耶稣受笞图》里,受难的基督与凶残的刽子手都有着同样放松的姿态一样,这幅画给人们带来的教训也无法跳出这幅画的画框,这其中的痛苦是没有结果的。我们可以相信加缪找到了答案,但不可否认原本没有答案。
喜迁莺(端午泛湖)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这首词啊,也不一定是黄大人的,但大概率是。某度有些资料:《喜迁莺·端午泛湖》是北宋词人黄裳(一作吴礼之,一作王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先写节序风物,然后叙述人们欢度节日的盛况,末尾落到湖上景物;下片着重刻画赛龙舟、夺锦标的热烈场面,最后写日暮驾船载月夜归。全词通过一幅幅生动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端午节的民情风俗。
译文
持久的梅雨刚刚停下来,恰是红色的石榴花争相开放的时节。三角状的粽子外表呈黄色,似镶裹一层薄金一般;肉内为蒲根切段,洁白如玉,到处罗列着豪华的宴席。玩斗百草全然输在年少上,把彩丝连结在雪白的手腕上。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来观看一对对的龙舟在水中央一起出发。
景象非常奇妙。其中难以描画的地方是激起的浪花飞溅得如湖间的雪花。彩色鼓的喧响声如雷,红色的旗子前进的速度快如闪电,直到锦制的标旗被夺完才结束。观望中,水天交接处到了日暮时分,还能看到有红色的帘子被高高掀起。划船回来时天色已晚,船上载着一路的荷香和天上那一轮如钩明月。
赏析
此词上片叙写端午节的风物民情和人们欢度节日的景况。开篇三句,写梅雨初歇、榴花争开、绛蕊似火等节候景物,突出节令特点,应端午景。
“角黍包金”以下五句,叙写人们欢度节日的盛况:人们包粽子,酿制菖蒲酒,玳筵罗列,欢聚畅饮,以酬佳节;年轻人斗巧争胜,姑娘们“玉腕彩丝双结”,到处充满节日的气氛。
“舣彩舫”三句,写作者将船停靠岸边,看龙舟竞发的情景。“齐发”二字,过渡下文。下片承上片而来,着重描写赛龙舟、夺锦标的热烈场面。换头的“奇绝”二字概写龙舟竞渡的神奇,撮起下文。
接着具体描写群舟竞渡的实况:龙舟两两齐发,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向前射去,激起的浪花,“飞作湖间雪”;湖面上锣鼓声如同春雷轰鸣,响彻云天;红旗飞扬,龙舟闪电般冲向终点,直至夺摆锦标,竞赛才告结束。
将龙舟竞渡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写了出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地再现了群舟竞渡的紧张、热烈、激动的场面和参加竞渡者誓夺锦标,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情形。
“望中”两句,写参观龙舟竞渡的人们,直到太阳下山,尚兴犹未尽,“朱帘高揭”,迟迟不愿离去,流连忘返的情景。煞拍三句,写作者日暮驾船载月夜归。“荷花十里”呼应篇首“绛蕊海榴”,应时令景物。“一钩新月”暗点归来时间,绾合全篇。
着末以景结束,境幽景美历历如画,别开一境,余味不尽。全词铺叙展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文笔疏隽,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明·潘游龙:此词只“激起浪花,翻作湖间雪”九字差强人意。嗯,其它也就没什么了,作者菌匿了。具体本词是谁所做,没时间找关键证据,以后再说了。
初,令图与父怀浦首谋北伐,一岁中父子皆败,当时以为口实,然自后边将莫敢有议取幽燕者矣。廷让诣阙请罪,帝知为继隆所误,不责。追继隆,令中书问状,寻亦释之。
东头供奉官马知节监博州军,闻刘廷让败,恐辽人乘胜复南侵,因缮完城垒,治器械,料丁壮,集刍粮,十有五日而具。始兴役,吏民皆以为生事;既而敌果至,见有备,乃引去,众始叹伏。
壬子,建房州为保康军,以右卫上将军刘继元为节度使。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