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中秋

作者:雪狐4651 更新时间:2021/9/22 7:00:50 字数:8386

没什么好表示的了,中秋节也搞不动活动了,时间都没掐好忘了,今天代昨天,十五不如十六圆。就一首词开头,不用管词体,只要有些意味在,也许还不错呢:

拂人意

叶逐秋空推云去,风起何管拂人意。环佩摇空,响叮咚不喜。疑笙歌,听鸶曲,未必。何苦并借香来,约略折花前后,始乱终弃。

佳节晚宴同岁下,燃烛弄影花前戏。楼高隔窗,映嫦娥无异。题长生,画泰斗,示弈。若有少年豪气,怎不乘槎访月,相醉如计。

大唐律师,从不带纸。好了,周老的千秋一寸心,以下。

唐诗宋词的鉴赏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讲座

我们今天是如此一个盛会,诸位来宾朋友,破费了假日宝贵的时间,坐在这里听我讲,我非常感谢。但是,我们今天定的这个题目,是“唐诗宋词的鉴赏”,这个题目不太好讲。如果让我讲红楼,我会心里有点儿谱。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不是客套,我能够讲到什么地步,能够使大家比较地满意,还不虚此行,我就太荣幸了。

我的本行,数十年来是弄诗词的,红学是我的业馀,带点玩儿票的性质,可是后来,涉足于红学后就不能够拔出脚来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喜欢唐诗宋词,但是唐诗宋词讲起来是很困难的,我们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一点。

这个困难存在几方面,比如说,你不但要有教材课本,甚至还要有一块黑板,你光听不行,遇见困难的、关键的地方,写一写,看一看,遇到是哪个字、什么词,就比较好办。现在完全凭我讲就受到限制。同时我是天津人,尽管我在北京住了几十年,我的天津口音还是很浓重的,诸位听起来可能也不大习惯。

再一个困难也不是题外话,我们讲鉴赏,什么叫鉴赏?因为现在这个词通用了。自从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始编著了《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各类鉴赏集子就多得不得了。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鉴赏?先说这个“鉴”字,什么叫“鉴”?

我们要鉴赏唐诗宋词,首先要学会咬文嚼字。书画、古玩、文物,是真是假,是好是坏,皆由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鉴定家来鉴定,他们有如此的权威性。而我们对古人的唐诗宋词能够这样吗?太狂妄了!我们能懂几分呀?所以这个“鉴”字用起来,我觉得需要慎重一点。

【讲一讲“鉴”】

诸位不要忙着听我找一篇名作讲给大家听,那是一个很有限的小的形式。我今天讲的不是那个重点,我希望能够提出几点鉴赏当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请大家彼此交流、体会,这是我的目标,这一点请大家先给予理解。所以我认为,讲一讲“鉴”,也不是题外。

“鉴”字的本身为“監”,它的篆字非常有趣,如果从我这里说,左边一个大眼睛,像个新月形,当中有一个大圆圈,眼珠子;右边一个弯着腰的小胳膊,就是一个人的侧影,两笔就是一个人的侧影。我们的象形不是真的像标本画一样连细节都画出来,象形是我们汉字的一个创造,先民的智慧。

底下一个盘子,盘子当中一个点,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对象:这个人弯着腰,瞪着一个大眼睛,看着盘子里他观察的这个对象,这就是鉴。这个字楷书化了以后,左边这个大眼睛,变成了君臣的臣,右边像个金字一撇一捺一个点,挪到上面来,底下是器皿的皿。今天通行的简体字,那个君臣的臣也不存在了,是两竖,您听听咱们这个汉字文化的这些变化。

我们今天讲的是唐诗宋词,一两千年的事情,你要我就那么顺口说白话,实实在在我觉得不行,得打住。当中这个字、这个词,怎么回事?当时时代的风尚、生活习惯,一切一切,今天的人都不懂,我怎么办?我得打住,我对这个得先说几句话。

这个“監”字,最原始的意思就是细细审视,是动词,监视、监察、监管;加了“金”字旁成为“鑑”,是名词。古汉字的那个镜子,叫鑑,铜镜、明化镜、把儿镜,也是由这个“鑑”字发生的。风月宝鑑(鉴)嘛!盯着看着,诸多方面的这个意义,都由这个字发生。

归到我们的主题,我们要对古人的诗词创作、好的名篇佳句,我们要鉴。我们读懂古人那个话了吗?古人那是说什么呀?一系列的问题。不是拿过一首诗,七言绝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入声字,不要念huó,念huó就不好听了。就这么念这二十八个字,就叫鉴赏?

孟子说过一句极其精彩的话,在我们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必不可忘,他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那行吗?不行,怎么办?孟子又说:“是以论其世也。”所以,我们要论他那个世,他生活中的那个时代。这是我们先秦圣贤所说的话,对我们有启示。我们有一句成话,叫“知人论世”,就是把孟子这几句话浓缩简明而成的。这是我们汉字汉语最美的地方,大家要体会,我们那个汉字太可爱了,太宝贵了。

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人一篇作品,那须要我们很多先决条件,这是我今天首先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向来有诗国之称,就是从上到下,古古今今,人人几乎都喜欢诗,甚至于作诗。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的诗的普遍性、普及性有这么大,这是事实。

但是我们中华诗是怎么产生的?我粗粗想来有三大方面: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最高智慧创造了汉字语文,我们中华诗就是汉字文学,离开汉字,哪里还有中华诗词?汉字太美妙了,它是我们民族最高智慧的一个创造。一切鉴赏,各式各样的心得体会,正面的,反面的,都在汉字这个根源(大还不能连着)那里发生、产生。

第二,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别人不同。他看宇宙、天地、山川、万物、草木,一切一切,有自己的审美观,别人看不出这里边的美,他看出来了,或者说,别人以为那样子美,他说,我们的美在这里。由于诗人他审美的眼、审美的心,才发生诗的。

第三,中华民族诗人的表现方式手法,极为独特。你有好的汉字,你有好的审美独特的眼光,你不会表达表现,能有好诗吗?那你写出来的是诗吗?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吗?这样说起来,这第三点——表现才能,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极端重要。由这三大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了我们中华的高水平的极为美好的诗词。

由宏观来看,诗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有几千年了,一直到今天,你们还不惜于宝贵时间坐在这里听我一个人来讲诗词,这不是偶然的。如果大家对于诗词不是真正的爱好,肯来吗?这是咱们大家的一个民族的大事情,我是这么看的,这么感受的。

宏观的说完了,应该说一说具体的。某一个诗人,他是怎么样一个人?他作的诗是怎么一回事?什么叫诗人?诗人的定义是什么?会写诗,老式样的诗是五言七言,平平仄仄,新诗呢,是白话诗,自由体;我说的话都不连着,我把它一句一句排起来,我是诗人吗?诗人也太好当了!

北大的一位老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使我大为震动,他说他看完了《全唐诗》,里面只有一千多首是诗,其他那些不是诗。这话怎么讲?就是排列出来,句子整齐、压韵,这看起来像诗而不是诗,因为它里边没有那个质、那个素,而是采了诗这个形式来表达某些要说的话。这样看来,唐诗也不是每一首都好,确实是要鉴,那位老教授说的,就是从他鉴的、分析的看出来,有的根本不是诗。

唐诗我几乎没有很好地读过,但有两大盛名传遍世界的名家: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陆放翁陆游,惟独这两位大家的全集,我耐着性子读,读得我昏昏欲睡。真正好的、能打动我的,确实很少很少。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谈不到一个鉴字。这个鉴字是很实事求是、谨慎谦虚的鉴,而不是狂妄的,我们要培养自己一点真正辨别、审辨的能力。

南宋大家杨万里的作诗理论,诸位听起来可能惊讶,他说:诗是文的一种,去文,把文去了才有诗,所以诗讲立意新。去意,把意去了才有真诗,诸如此类。去文!去理!去意!这样的才叫诗!我们怎么领会这位大诗人的用意啊?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不要死在他的句子下,你要活,你要体会他要说的是什么,你别跟他在字面上打架。

他大概是说: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诗,既不是耍文字,也不是在那里跟你讲道理,也不是自己有那么一点意思,就把它用诗的形式写出来,统统不是,那都不是真诗。形式上写得像诗的,不一定是诗,会写这样的诗的人不一定就是真诗人。

【然后再谈“赏”】

什么是赏?——交流:古人的心和我的心碰在一起,有共同语言,有共同感情,还能够体贴,他是那么悲惨,我明白了,这才叫诗词的赏,赏心呀!你不要忘记我们汉语里的千百年来词句里的那个选词,那个含意,它不叫别的,叫赏心,是心的赏会,两者的交会、契合。

作为真正的诗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我还是先说老词,诸位听起旧的老词来可能不太喜欢,没关系,我们有一个四字的成语,叫“多愁善感”。什么叫“多愁”?什么叫“善感”?这个“愁”当然包括忧患,我把它换一个字就明白了,就是“多情”。

古诗词里的这个愁,时常就是情的代词,他不多情,他会用诗人的眼去看天地万物?去写诗?为这个,动心摇魄,呕心沥血,写出千古不朽的诗来吗?什么推动着他?推动他的就是那个情,多愁者就是多情。善感,是说他那个接受能力、感受能力特别强,敏感、敏锐,别人根本无动于衷,他受不了了。善感、多情这样的词句,如果你不喜欢,可以换成感情丰富。

我们不要死于文字之下,要深入体会他那是说什么,有了培养自己的这个功夫,读古人的诗词,日益得到好的境界、好的体会、审美享受,否则的话,总是隔靴搔痒。什么叫多情?诗人在欧美有外号,叫疯子。说这个诗人的特性,跟那个疯狂已经接近了。我想也有道理。

总之,他跟平常人不一样,性情乖僻,落落寡合,不合时宜,说的话、看的事,都跟世俗的意见不一样。但是不要歪曲,不要极端化,他也是一个人,他有人心、人的感情,不过特别强烈。说圣人贤人,不是诗人,他也多情善感吗?太多情、太善感了,如果不多情善感,他也做不了圣贤。

我们可以举例子:孔子,有这么两句最简单的话,人人都知道:“子在川上……”他在河上,川就是水,上,不是真正那个水之上,不是洋文的over,是江上、湖上、海上,大多是说这个边。他看这个水,叹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一直在流,白天它也不住,夜里它也在那里流。

我们所有的一切流去的、逝去的,不就是这样吗?“逝者如斯夫”,不是个感叹词,他看见流水,说这样的话,是哲理的话?不,这是感情,他首先是感情,他动心了。说到水和时光的关系,宋人有一句名言,可能是晏殊吧?他有两句说:“可奈年光似水声,迢迢去不停。”

他用可奈,无可奈何啊!迢迢是无穷无尽,这年光、这时间,像水一样,去不停,这还不就是孔子那句话“不舍昼夜”?我们一般人感觉到时间的消失,那得有声音吧?古人没有这个,他感觉时间的流失,就像江河一样,是水声,迢迢去不停。你看这有多可怕。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词人的感觉,对一个无形无止的、摸不着的时间,他是这么敏感。他拿水来比时间并不新鲜,而是他把声音挂上了。如果你的感觉能力、接受能力好,你就觉得词人告诉你:你听听,那个水在流呀,哗哗。这才叫诗,这才叫词。它不是说理,警告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教导、教训,这不是诗。这个分辨不是很清楚了吗?

孔子是个大艺术家、大音乐家。据说他的出身是个吹鼓手,大概距离事实不远。北大一个教授考证儒家,儒字本意是什么呢?是古代的艺术表演家。孔子的出身,是这么一个人,我想是有道理,这不是侮辱圣人,也不是贬低圣人,是追寻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原始出身,也就是培养他成为一个圣人的那些历史、社会条件。我认为这都是应该做的学问,它给我们启发。

《论语》里记录了孔子闻《韶》,在孔子时代大概会演奏的都不多了,有一次,他忽然听到《韶》演奏,听完了以后,回了家,三月不知肉味。这个韶乐,其美好是我们今天没法想象的。孔子都难得听一次。通过这个例子,你对孔子的认识是否加深了?圣人不多情吗?

再看唐代的大诗人,中国的诗圣,最伟大的杜子美杜少陵,人称杜甫,古人指称人的姓名是最狂妄、最无礼的,对某人稍微存在一点敬重之意,都要称他的字、表字,称他的号,称他的别的便称。

你读读古代人的诗文、诗话、注解,永远是杜子美、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杜老、老杜……今天则不然,看一部文学史,还有某些期刊,假如有一百篇文章研究杜甫,里边称呼杜甫的得有一千遍。一句话一个杜甫,杜甫在地下,肉身不安。因为古代这种称名是上边长辈用的。这都是中华文化的内容,要知道一点,不要那么轻薄。

今天讲解杜甫的,就说伟大诗人反映了那个时代。我今天不来说这个,我接续我的主题,就是你认为杜甫是否也多愁善感呢?完全是。如果杜甫不多愁善感的话,他写不出那么好的诗来。你会问我:你举个例子,哪一个最多愁善感?

最好举的例子是他说了这么两句又简单又明了的话:“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是说这个春天万花齐放,是最好的时候,忽然有一个花片让风一吹飘落下来,这对诗人来说,不得了了,这一片一片的飘落,使得这个大诗人感情上都要震动,由这一片一片的飘落,开始了整个春天的从此一步一步消失,这样的感情,还不多情吗?一片飘落,他心里都动,现在这个“风飘万点正愁人”,他受不了了。

多么深的感情!他不敏感,能够从一片一片落花开始落笔吗?这个开了后人很多继承、发展的门、窗、道路,它给人无限的营养。这后面的例子太多了,连林黛玉的《葬花吟》也是由这而来:“花落花飞花满天”,有的版本作“花落花飞飞满天”,那个“飞”,是从杜甫那儿来的。

还有一个秦少游写的一句词,说“飞红万点愁如海”。“飞红”、“万点”,四个字整个儿是老杜的,“愁”,也是老杜的。“如海”是说我看见这万点飞红,我这个愁有多大呀!这又是词人的一个感受:愁如海。秦少游作词作得最美,我喜欢他的词。

有一次我在北大讲《红楼梦》,有同学提问,说林黛玉的父亲叫林如海,这个“如海”怎么讲?是不是从秦少游“飞红万点愁如海”而来?你不要轻估今天的青年学生,第一,他读过秦观的词,第二,他能够联系。红学家还没有能够解释林如海的,好像旧式的评点里说过,如海是说他的学问博大,像海一样。不对了,这没有北大的同学高明。

这个,说起来好像是说闲谈,有点趣味而已,不然!我希望诸位想一想,我们的诗歌里的薪火相传,前人给后人的影响,后人怎么运用变化,又造出这么多美好的句子,一直到曹雪芹那些句子里边,有很多都是从《西厢》那儿来的。

【还有一个字就是“悟”】

今天我们没有时间讲这些,我们鉴赏唐诗宋词,也应该包括这一方面。我们鉴赏古人诗词的时候,应该像一个电插销,左右逢源,一个感,感是受,光受不行,还有一个字就是“悟”,明白了他那是怎么回事。这样你鉴也好,赏也好,学也好,作也好,你对唐诗宋词的感情,认识理解,我想会一天比一天加深,而不是浮光掠影。

以下,也不妨举成篇的例子。刚才说,真正的诗人,看天地万物,他有独特的感受,不是指这个月亮在寒空当中高悬,特别明亮,那个境界,使人一看,想起很多事情来。古今咏月的诗,多得很了,只拿这个来证明我们中华民族看见月亮有他自己的审美感和艺术的联想,人人皆知的,大家管它叫神话了:说月中有广寒宫殿,有嫦娥,有桂树,有玉兔,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一幅很美丽的图画。

传说中古代的那个后羿,他的妻子偷吃了长生不死之药,一直奔到月亮里去,变成了嫦娥。由此引出这么一篇文章来,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民族是诗人的气质。为什么别的民族看见月亮引不出同样的美丽的神话,这原因何在?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若干年以前,在报上看见一段消息,说苏联的科学家正在考虑把月亮炸掉,因为地球自转的轴心斜着,是月亮吸引力造成的,四季太麻烦,把月亮炸掉,地球没有了斜度,就没有了四季,四季如春了。然后如果需要夜间照明,另造一个人造的月亮。

并且这个消息还说,现在人类科技的能力完全可以把月亮炸掉。我看见这篇文章以后,就写了一篇小文发表我的感想,我说我完全相信有能力炸掉月亮,但过了若干世纪以后,大家看到咏月亮的这些好诗、好文、好境界,就想了:哎呀,真月亮多好呀!这个假月亮永远也发生不了那个境界的,你也不会想起广寒宫殿和美丽的嫦娥了。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

所以唐诗宋词,不是个别的几个诗人的事情,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也就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事情。这是我今天要强调的又一点。昨天听一个朋友讲了这么一件事,说他认识了一个到中国来求学的韩国朋友,特别喜欢中华文化,就问他特别喜欢中国文化的什么。韩国人回答说诗词,并说在他看来诗词就是中华文化。

听了这个话让我想了好久,为什么诗词就可以代表中华文化?恐怕有道理。就是说,语文审美里面包含着哲理思想,这个大结晶都融化在我们的诗词里,而这个诗词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你看李义山李商隐,他看见月亮,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他说这个嫦娥大概现在后悔偷了不死之药,跑到月亮里面去,多寂寞呀!碧海无边无沿,青天无边无沿,上下一个颜色,他是夜夜心,永恒的千千万万年的心的境界,是我们中华民族看见月亮那个心,月亮一个境界、他心里一个境界,产生这样一个美好的句子。

【一定要知人论世】

我刚才举孟子时说,你要诵其诗,读其书,一定要知人论世。西方有一种论调,说文学作品是私生子,没有父母。我体会,这个主张者,他的用意是很好的,很博大的,他是说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学创作,它只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所以你不必问张三是作者呀,李四是作者,那不就小了吗?那不就个人了吗?

但是,我们的古人不这么想,跟他正针锋相对,知其人,要论其世,论世是指他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和这诗词。我们看文学史,首先要看他的时代背景,这个在我们看来不成问题。我们讲辛稼轩辛弃疾,你不了解他,读他的词,很难得味。

举一个最好讲的小令:“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下半说:“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说”不能念“说”,应念“烁”,是个入声字,你用仄声来念,音律美才能透出来。这里头包含着辛稼轩一生的巨大的感慨。

辛稼轩少年的时候“壮岁旌旗拥万夫”,他带领着一大队人马,从北方金国硬是闯过江,回归到宋朝祖国。他抗了一辈子金,他的雄心壮志不下于岳爷爷岳飞,可是这个辛稼轩一生没能施展他的恢复山河的壮志。

后来他被弄到了隆兴府,就是今天的南昌那里去做知府,一个小地方官。他表现出的一肚子感慨,不是个人的仇恨,你看看他的小令说的是什么呀?古人一登楼就引起愁怀愁绪,这是一个普遍极了的主题。刚才说的李商隐李义山是最好的晚唐诗人,写了那么多美的诗。

他有一首绝句,四七二十八个字:“花明柳暗绕天愁”,柳暗花明,陆游陆放翁不是也引用了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个“柳暗花明”就是他学李义山的。“花明柳暗绕天愁”,这个巨大的愁,“上尽层楼更上楼”,这一层眼界已经放宽了,看见这个柳暗花明,他还嫌不满足,还要吸取更大的愁,更上一层楼。仰天一看,见一只孤雁,“欲问孤鸿向何处”,为什么古人要把这个写入诗词?

是有道理的:大雁是和书信、信息密切关联的,古人寄书信是拴在大雁的腿上,这就是信息,别离、怀念都在这只大雁上。李义山刚问完了孤鸿,然后他马上想:“不知身世自悠悠”,我和它是一样的。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很不好,他是一人作嫁,给人家做幕客,满腹才华,无所事事,没有知音。孤鸿不知向何处归宿,而我,身世悠悠,跟它一模一样。这是真懂。

我仅仅举这么一个例子。为什么古人一登了楼,就发生这么巨大的感慨?我们讲诗词就是左右逢源,钩钩联联,这样可以启发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初唐诗风巨变时,有一个陈子昂,他登幽州古台,写下这么几行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高一望,仰视天,下视地,我们古代的六合,就是东西南北上下,六合同春,就是宇宙、时空,都包括在内。

当时陈子昂是怎么一回事?他是一种什么感情?他觉得他小小的个人、自我,处于这个广大无边无际的一个时空当中,他万感齐生,独怆然而涕下。这大概就是人类有了心灵,看了这个大宇宙以后,这个小我,跟这个大,怎么去契合?我在哪里?人往哪归?我们中国的诗词,最高的境界就是这个。

【诗人多愁善感,其实就是体贴】

说诗人要多情,就是感情丰富。丰富的反面是什么?有一个成语叫“麻木不仁”。“麻木不仁”那个“仁”怎么写呢?那谁都知道:左边一个立人,右边两横,仁义道德的“仁”。你想过没有,怎么麻木跟这个仁义联系一起?你想想这是什么道理、什么关系?仁就是孔子说的那个“仁”,儒学真正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这个“仁”字。

他用八个字解释这个“仁”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欢的东西、事物,不要加予别人。这两句话八个字其实就是一个“仁”字。己,八个字的开头;人,八个字的结尾。一个己,一个人,中国古来的圣贤主要考虑的就是这个。其实诗人考虑的也是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个名词,我可以用两个字——体贴来表现。

设身处地,我如果是他,我又该怎么样?做人、人事、人缘、人事关系、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家庭成员,无往而不发生这个问题,这是中华民族文化最伟大的精气神,灵魂之灵魂。诗人多愁善感,其实就是体贴。

我今天讲了这么多,到这里画龙点睛,两个字——体贴。《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大的特点是体贴,替别人想。所以,警幻仙姑她说:你是在天分之中有一股真情来体贴别人……那不就是仁吗?汉字这个“仁”为什么两个人呢?这是人和人的关系:你、我、他,也包括物。

你说诗人、词人,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多情,善感,真正的中心,他是一个仁人,是一个擅体贴之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是舞文弄墨,凑几个美丽的词句。

好了,中秋快乐,共赏此月。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