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者菌还想着先来些软文的,不过有被神秘的东西吓到,就直接请上今天的来者了。向滈,名其人,字丰之,号乐斋,开封(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曾任萍乡县令。自小便会作诗,才气高而生活穷困,他妻子的父亲曾因为他贫穷将他的妻子嫁于别人,他的妻子却毅然回来,同向滈白头偕老。代表作有《如梦令》、《卜算子》、《西江月》等,收录于《乐斋词》。
嗯,就硬代表,先一首如梦令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有现成的赏析,而且带人物分析,就先以其开始了。
《全宋词》收录了向滈作品四十三首。这些词除个别篇章之外,全都是叙写别情和孤独处境的。由此可见作者长期为离愁所缠绕的生活与心理,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这首《如梦令》中的情绪绝非无病呻吟或故作多情者可以比拟的。
羁旅当然是愁苦、寂寥的。不过向滈的孤独似乎在离家别亲之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向滈出生时正当南宋初期,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候。小朝廷采承妥协退让的国策,广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因受到创伤而更加强烈。因而,要求驱逐金、收复失地的呼声高涨。
为了给投降路线扫平障碍,统治阶级于是大规模地镇压抗战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那时的有识之士一方面眼看国力日衰,痛感空有报国之志而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为个人渺茫的前途所烦愁,因此多半处在矛盾与伤感之中。
向滈在一首《临江仙》中说:“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栖迟”,透露的正是爱国被冷落后的凄凉。心情据此,我们认为这阕《如梦令》抒写的恓惶情绪中也包含有对时代苦闷的色彩。
李白对比
李白《月下独酌》中有一首也写作者的孤独,全诗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如何,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作者、影子、月亮在一起,又歌、又舞、又饮,颇有一点热闹气氛。向滈此词写灯、影、人相伴,大半是受了李诗的影响。
但两者的情调却是不一样的,李白遇上的是唐帝国最强烈的时,他的个性既旷达不羁又积极向上。因而他的诗总是进取的,活泼的。向滈则不然,生活在那个令人空闷的时代里,加上自己又长年同亲人隔绝,所以他不可能象李白那样即使在孤独之中也充满着希望与活力。
比如在这首词中就只有“灯、”我“和”影儿“,无月,无酒,自然也无歌,无舞。同样是写孤独,但向滈笔下却处处是绝望的影子。
艺术特点
这首词构思新颖,作者把“影儿”写入作品,用以反衬自己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这既避免了纯说愁苦的单调,又使词篇更具形象性,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词篇用“谁伴”二字开头,一上来就突出了作者在窗前灯下为孤独而久久苦恼的情态,由“谁”字发问,便把读者引向对形象搜索与寻求。
果然在问了千万声“谁伴”之后,作者终芋发现了只有“影儿”相伴。虽有“影儿”相伴。可是,就是这无言的、难以发现的影儿,况且也并不能“伴”得持久:“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找到影儿作伴,为的是给自己寻求安慰,谁料灯灭后连“影儿”不复存在了,加倍衬出了自己的孤单。
于是便喊出:“无那,无那,好个栖惶的我”(无那,即无奈的意思)。影儿的恰妙运用,使抽象的愁思更为具体,行文也更生动。与晏几道《阮郎归》词中“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之句,可以先后媲美。
自然,这阕词的新颖构思,还可以从结构的安排上看出来。词作从独坐开始,用唯影相伴表现作者的孤单,这可以算是诗文中的佳境。接着说“影儿把人抛躲”,则将旧境翻新,感情也被深化到了顶点。
评价
向滈词以通俗、自然取胜。这首《如梦令》语言平易,即使是今天的读者读他的诗,也很少有难解的词句。从构思方面讲,它虽然有新颖的一面。但同时又不存在着做作的痕迹,自各儿静静地坐在窗下,相伴的当然只有影儿了。
到了“灯烬欲眠时”。当然影儿也就不见了,到了结尾的地方,实际上是照直说出了问题的原委。新颖与自然本是两种难以调和的风格,向滈却能把它们统一在一首小词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再来一首,今天寄了。
念奴娇(木樨)
霜威凄紧,政悲风摇落,千山群木。十里清香方盛赏,岩桂娇黄姹绿。九畹衰业,东篱落蕊,到此成粗俗。孤标高远,淡然还媚幽独。
憔悴诗老多情,问佳人底事,幽居空谷。日暮天寒垂翠袖,愁倚萧萧脩竹。林下神情,月边风露,不向雕栏曲。殷勤惟有,篆烟留得馀馥。
上片开头三句,点明时令。政,正也。这是秋天,霜扑大地,西风摇落千山树木,一片凄凉。但恰恰在这时,山岩上木樨花却仍然开着娇艳的黄花,枝叶繁茂。木樨即桂花,又名丹桂、菌桂、岩桂、九里香,秋季开花,花香浓郁。所以说“十里清香方盛赏”。
“九畹衰丛”,指兰花,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兰花此时已衰歇;“东篱落蕊”指菊,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此时也亦零落;因此词人说:“到此成粗俗”。
与清香浓烈、可为盛赏的桂花比起来,在这秋天万物飘零衰败的季节里,衰兰残菊都一样地成为粗俗之物了。而唯有不惧霜威悲风的桂花,才让人更为看重。所以词人称赞道:“孤标高格,淡然还媚幽独”,只有桂花,幽独地放出浓香,不与众物同沦,也正因此,见出高格。词人的赞叹是真诚的,在对比之中突出了桂花的清标高格,让人更觉它的可贵。
词的下片,更进一步具体写桂花的“高格”。但写法上却有很大变化。他自花而入人,由人而写花,借写“佳人”的风神,来突出桂花的品格,同时也暗寓自己的情愫。纷总离合,亦人亦花,颇有意味。
下片开头,“问佳人底事,幽居空谷”,既承上而来,显然“佳人”与桂花为一,问佳人亦即问桂花,为写花之品格作一自然过渡,亦为由写花转而写佳人,由写佳人而寓意写花这一转折作了交待。
下面两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意,写出了“佳人”幽独清高的风情神姿,而这其实就是写桂花不与衰兰残菊同伦而独标高格的写照,突出了桂花那种孤高、幽独的神情。“林下神情”三句乃是承上而来,是对“佳人”情神状态、亦即桂花的独标高格的具体化。
“佳人”宁仕林下,受月边风露,亦决不向往雕栏玉砌,楼阁亭台。“雕栏”,雕花的栏杆,富贵人家常有,此处指世俗风尘。“佳人”宁幽居空谷,不向俗世,亦即写出桂花宁在山间独放幽香而不愿被移入人家的亭园中去。
最后两句,又由写人而转到写花,写桂花的环境,只有淡淡的烟雾殷勤相恤,留下缕缕香气。篆烟,形容烟象篆文一样,缕缕交错盘结。这是扣紧幽独两字,为全篇作结。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在下片里借人写花,亦人亦花,还有个人的情感在。
“憔悴诗老多情”一句,点明词人对桂花独在空谷颇有感触,因此他的一问,就有自己对人生和生活的体会在内。他写花的品格而借佳人,写佳人又流露了深深的赞赏情调,隐约但有意地表达了他自己对不与世俗同流,保持孤标高格的人生态度的赞赏,这证明作者在个人品格修养上对世俗那一套是颇有看法,他自己就追求出世的标格。因此,他对桂花的咏叹,并借佳人称颂那种幽独情怀,就不是偶然的了。
任何诗人词人,他们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写物,触物而起情,咏物之中必有感受在,只不过有隐有显而已。本词融情於物,借物言情,情物为一,在艺术上颇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