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应龙,字云卿,号兰谷,兰州皋兰人,明朝官员。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嘉靖四十年,上疏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明朝,大概不是,那就下一位:
邹应龙,字景初,泰宁县(今属福建省)人,生年不详。宋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年)登迸士第一名。授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改知赣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迁江西路提点刑狱。
嘉定三年(一二一零年),邹应龙调任福建路泉州知州。当时泉州经前几任贤德知州,如蔡囊、王十朋、倪思等之后,经济繁荣,文教昌明。邹应龙到泉州,继承前哲优良作风,重视学校教育,加强城市建设。
乾德初,宋太祖诏命泉州拆除三减(罗城、子城、衙城),至宣和二年(一一二零年),知州陆藻才在原罗城基础上增筑外砖内石城墙。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年),知州连南夫重修;十八年知州叶,廷珪再修。淳熙、绍熙间、知州邓祚,张坚、颜思鲁相继修葺。但自拆城后,每一次修葺都没有从根本上加固,所以城墙仍然矮而卑簿。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年),邹应龙用“簿录之资”[注簿录之资:外商犯法,被查抄没收在簿册的财产。]作建城费用,向朝廷上疏,请准大规模修建泉州罗城,至此才比以前坚固。前任知州章良能增添官书三千五百本,但书库狭小。邹应龙在明伦堂和议道堂之间建六经阁,即泉州州学图书库。
同年拨州库钱四十万,委派安平镇(今晋江市安海镇)官游绛,在镇西选地建石井书院,命通判朱在(朱熹子)监督工程,于是建成大成殿、尊德堂及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在尊德堂绘朱松、朱熹父子像。时为当地最早的孔庙和书院。
随着泉州经济的繁荣,城南交通单靠船渡已很不适应。邹应龙又在晋江下游笋江段建造石桥。桥长一百五十文余(约四百六十一米),宽一点四文(折四点三米),桥墩三十二座,两旁扶栏并建石塔、石人、戟门。此桥在德济门外近顺济宫,因名顺济桥,又因建在石笋桥(通济桥)之后,又名新桥,成为泉州城区跨江通往南方各地的交通孔道。嘉定五年(一二一二年)邹应龙改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邹应龙出知泉州三年多时间,修建城池,创建书院,建造长桥,政绩显著。后来调回朝廷,连任权礼部侍郎兼侍讲,权工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兼侍读。嘉熙元年(一二三七年),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淳祐四年(一二四四年)邹应龙逝世,赠少保。
邹大人的词基本上是寿词,只是有一首任静江经略安抚,日元夕奉亲出郊(含蓄一些的嘛),讲的不似寻常三五时。寿者更是高龄九十,属实难得,至于其它什么类型的词,想见得改。
鹧鸪天
九十吾家两寿星。今夫人赛昔夫人。百年转眼新开帙,十月循环小有春。
生日到,转精神。目光如镜步如云。年年长侍华堂宴,子子孙孙孙又孙。
鹧鸪天
寿母开年九十三。佳辰就养大江南。缇屏晃耀新宁国,绣斧斓斑老朴庵。
倾玉斝,擘黄柑。两孙垂绶碧于蓝。便当刊颂崆峒顶,留与千年作美谈。
鹧鸪天(在朝日寿母昌国叶夫人)
帝里风光别是天。花如锦绣柳如烟。还逢令节春三二,又庆慈闱岁八千。
斟寿斝,列长筵。子孙何以咏高年。各裒千首西湖什,一度生朝献一篇。
鹧鸪天(任静江经略安抚日元夕奉亲出郊)
彩结轻车五马随。倾城争出看花枝。笙歌十里岩前去,灯火千门月下归。
莲炬引,老莱衣。蛾眉无数卷帘窥。谁知万里逢灯夕,却胜寻常三五时。
鹧鸪天,《乐章集》注“正平调”,《太和正音谱》注“大石调”,蒋氏《丸宫谱目》入仙吕引子。赵令畤词名“思越人”,李元膺词名“思佳客”。贺铸词有“剪刻朝霞钉露盘”句,名“剪朝霞”,又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名“半死桐”。韩淲词有“只唱鹂歌一叠休”句,名“骊歌一叠”。卢祖皋词有“人醉梅花卧未醒”句,名“醉梅花”。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此。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俗象其鸣声曰“行不得也哥哥”。此调为北宋初年新声,始词为夏竦所作。柳永词属正平调。此调仅此一体,无别体。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学些词句,祝寿时会用到的,其它时候就不用多说了,今天就到这里,匿了。
然自西北宿兵既多,餽饷不足,因募商人入中刍粟,度地里远近,增其虚估,给券,以茶偿之。后又益以东南缗钱、香药、象齿,谓之三说。而塞下急于兵食,欲广储偫,不受虚估,入中者,以虚钱得实利,人竞趋焉。
及南北和好罢兵,边储稍缓,物价差减,而交引虚钱未改,则其法既弊,虚估日益高,茶日益贱,入实钱金帛日益寡,而入中者非尽行商,多其土人,既不知茶利厚薄,且急于售钱,得券则转鬻于茶商或京师坐贾号交引铺者,获利无几。
茶商及交引铺,或以券取茶,或收畜贸易以射厚利,由是虚估之利皆入豪商巨贾,券之滞积,虽二三年茶不足以偿,而入中者以利薄不趋,边备日蹙,茶法大坏。景德中,丁谓为三司使,尝计其得失,以为边籴才及五十万,而东南三百六十馀万茶引尽归商贾,当时以为至论。厥后虽屡变以救之,然不能无弊。
丁亥,诏置计置司,以枢密副使张士逊、参知政事吕夷简、鲁宗道总之。
庚寅,计置司考茶法利害,奏言:“十三场茶,岁课缗钱五十万。天禧五年,才及缗钱二十三万。每券直钱十万,鬻之,售钱五万五千,总为缗钱实十三万,除九万馀缗为本钱,岁才得息钱三万馀缗,而官吏廪给不与焉。是则虚数虽多,实利殊寡。”因请罢三说,行贴射之法。
其法,以十三场茶买卖本息,并计其数,罢官给本钱,使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一切定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舒州罗源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二十有五,官不复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辇茶入官,随商人所指而与之,给券为验,以防私售,故有贴射之名。
若岁课贴射不尽,则官市之如旧。园户过期而输不足者,计所负数,如商人入息。旧输茶百斤,益以二十斤至三十五斤,谓之耗茶,亦皆罢之。其入钱以射六务茶者,如旧制。大率使茶与边籴各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为轻重,以绝虚估之弊,从之。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