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位:文及翁,贺新郎

作者:雪狐4651 更新时间:2023/11/26 20:00:01 字数:3018

西湖,一勺西湖水,与何人共饮可?今天来者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元兵将至,弃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传。《全宋词》据《钱塘遗事》卷一辑其词一首。

本心,知天命不可违乎?其实吧,早就知道了君命不可违啊。错的人,错的时代,错的无法挽回……

贺新郎(西湖)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艇,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翻溪未遇,传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据元李东有《古杭杂记》载:“蜀人文及翁登第后,期集游西湖,一同年戏之曰:‘西蜀有此景否?’及翁即席赋《贺新郎》。”不了解南宋末年的历史,也许难以理解文及翁的愤慨。文及翁是四川人,端平二年(一二三五)春,蒙古发动大军入侵四川,次年秋,再度进攻四川。

宋军无力抵抗,蒙军长驱入蜀,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蜀地繁荣被彻底破坏。“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痍满目。”(《历代名臣奏议》)身为蜀人的文及翁,如何能忘记这惨痛灾难,所以当其他人都沉浸在西湖美景,并逐渐淡忘蜀地惨景时,文及翁愤而有此篇。

出过题的说

一、现实中西湖的面积并不小,为何词人却说只是“一勺”呢?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的基本能力。“一勺”,故意将“大”夸张为“小”,旨在突出南宋统治者安于这种“小”并饮酒作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这样生活的批判之情,同时以“小”点出南宋迁都临安后国土面积,和北宋大好河山形成对比,点出南宋朝廷的岌岌可危。

二、请简要赏析下阕的表现手法。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词的下阕主要用的手法是用典(注解中已经有所提示),此类典故分为两类,一类是姜子牙、傅岩等有才能并能并明君赏识建功立业平天下的爱国志士,一类是林逋这样虽有才能却对国事不管不顾的人,两者之间本身存在着对比。

另,作者是下阕开篇就写了“余生自负澄清志”,说明词人本身也有像姜子牙一样的才华和爱国情志,无奈的是没有明君赏识,此处便存在了对比。

答案嘛,一为:西湖代指临安,隐寓东南半壁 ,作者用“一勺”突出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揭示南宋朝廷的岌岌可危的现状;建都临安的统治者们耽乐于狭小的临安,已经将恢复中原、统一大业遗忘殆尽,作者用“一勺”来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统治者。

二为:用典,词的下阕运用姜子牙、傅岩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姜子牙、傅岩的赞美之情,更突出自己虽有澄清志却无人赏识的遭际,希望能够出现像周文王、商武王一样发现、起用人才的贤明君主。对比,将自己不受重用和姜子牙、傅岩受到重用做对比,表达词人对之的赞美;将不问国事林逋和姜子牙等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林逋一样的人的不满之意。

赏析

该词上片劈头三句,即作当头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统治阶级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据《古杭杂记》载,文及翁是蜀人,及第后与同年在西湖游集,别人问他:“西蜀有此景否?”这就引起他无穷感触,赋此词作答。西湖面积并不小,作者为什么说只是“一勺”呢。或以为这是作者登高俯瞰时的一种视觉,其实不然。

西湖代指临安,临安又隐寓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耽乐于狭小的河山范围之内,全然将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大业置之度外,作者有愤于此,故云“一勺”,亦犹昔人讽刺蜗角触蛮,井底之蛙,眼界狭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难看出选择这两个字中所寓托的讥讽愤激之意,接以“渡江来”两句,作者的用心更觉显豁。

“回首”两句,由眼前所见遥想早已沦亡的中原故土。“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借以泛指中原.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间花石,在汴京造艮岳,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尽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烟,离离禾黍。

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惨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连在新亭哀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时之泪的人也找不到了。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过江诸人(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就是用的这个事典。

“更不复、新亭堕泪”,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侯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没有,他们只知一味“簇乐红妆摇画舫”,携带着艳妆的歌妓,荡漾着华丽的游船,纵情声色于水光山色之中,还有谁人能像晋代的祖逖一样,击楫中流,誓图恢复呢。

“千古恨,几时洗?”故意用诘问语气出之,其实则是断言当权者如此耽于佚乐,堪称千古恨事的靖康国耻便永无洗雪之日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几于目眦尽裂。

换头三句转写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既与上片歌舞酣醉,不管兴亡、毫无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鲜明的对比,又同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一句相呼应。“余生”句用《后汉书•范滂传》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这里自比范滂。

“更有谁”两句,用姜子牙、傅说两人的事典。相传姜子牙隐居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周文王发现他是人材,便用为辅佐之臣,后终于佐武王消灭了商朝。相传傅说在傅岩(今山西平陆)筑墙,殷高宗用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两人,在这里代表当代“未遇”、“未起”的人材。

三句意为当今人材多的是,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发现、没有起用而已。国势危殆,人材不用,统治阶层凭借什么来抵御强大的元蒙军队。“国事”两句,自问又复自答:只是倚仗“衣带一江”罢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凭借长江天险,甚至还可笑地说是“江神堪恃”。这里再一次对当权者进行了无情的冷嘲热讽。

朝廷重臣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又如何。“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他们救亡之事,他们却顾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经含苞待放了!”作者对这些人深表不满之意,与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对比。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对比,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极端悲愤之中,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使人发指。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逃避现实的士大夫。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一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一层递进一层、一环扣住一环地表现出来的。

明末张岱《西湖梦寻》康熙刻本王雨谦批语说:“宋室君臣不以精神注燕汴,而注之一湖。”南宋小朝廷的最终覆亡,其主要原因盖在于此。而词人处在宋亡之前,即已逆料到这一历史悲剧的不可避免,可见他在政治上还是很有预见的。

集评

清·王闿运:“文及翁《贺新郎》‘一勺西湖水’,须得此洗尽绮语柔情,复还清明世界。惜后半不清。”(《湘绮楼词选》)

清·谢章铤:“嗟乎,是真小雅诗人之义也。比之陈参政之《木兰花慢》、德祐太学生之《百字令》,更为沉痛。谁敢轻填词为小道哉! 其后宋亡,及翁累征不起。善矣。”(《赌棋山庄词话》卷一〇)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