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不可说,称某。今天来者万某,失名。宁宗庆元间知巴州(清道光《巴州志》卷五)。有段:九日修故事访南山,崖间有前太守所作水调歌头,率尔次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有人为了追寻历史故事来到了南山。在山崖之间,他发现了一首由前任太守创作的《水调歌头》词作。受到现场情境的触动,他随即按照原词的韵脚,即兴地写下了自己的和韵之作。
这里的“九日”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修故事”意味着探寻、研究过往的历史事迹。“访南山”描述了探访的地点,“崖间有前太守所作水调歌头”则是指在南山的崖壁上发现了前任地方官(太守)题写的诗词《水调歌头》。“率尔次韵”则表示看到这首诗后,作者没有过多思索就按照原诗的韵律,迅速地写下了一首和诗。
在宋代,留在南龛崖壁上的题刻以诗词为主。那些做官巴州的州官结伴而来,他们在南龛饮酒、赏景、赋诗,以寄托自己对南龛这片圣地的仰慕之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宋代一位巴州太守在秋高气爽之际,来南龛登高行乐,摆酒设宴、谈论古今。
他们“倚虚壁、临绝巘、上层楼”,到了黄昏仍不愿归去,临行前还要在洞内留下《水调歌头》让我们后人去回味他们那份“坐上尽佳客,一醉破千忧”的风流与洒脱、去揣测他们那份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愁思;南宋的巴州刺史杨概也选择了在南龛福地的山门石上雕刻观音造像。
并于父亲忌日在造像旁题赞:“谓此是观音,初因匠石镌。谓此非观音,形象已俨然。”以此赞美匠师精湛的雕塑艺术;又以“人谁无父母,是山孰比坚。稽首净圣王,与山千万年”展现他恪守孝道、感恩父母,希望父亲能够与观音菩萨一起像山一样在心中千万年永存。
就大家都如何如何了,你不做不合适吧,当然,不会去强迫。讲道理谁都会,讲个无人反驳的道理确是很难,毕竟大家都有意愿打破砂锅问到底。
水调歌头(九日修故事访南山,崖间有前太守所作水调歌头,率尔次韵)
卷尽风和雨,晴日照清秋。南山高处回首、潇洒一扁州。且向飞霞沦茗,还归云间书院,何幸有从游。随分了公事,同乐与同尤。
少年事,湖海气,百尺楼。萧萧华发、归兴只念故山幽。今日聊修故事,口岁大江东去,应念我穷愁。不但莼鲈口,杜若访芳洲。
这是一段充满哲理与情感交融的词句,展现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以及仕途的独特体悟。首先,“卷尽风和雨,晴日照清秋”,描绘出一幅历经风雨洗礼后,秋日阳光普照大地的清新景象。秋天的晴空万里象征着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宁静与淡泊,清秋的明丽阳光也寓示着词人心境的澄明与豁达。
“南山高处回首、潇洒一扁州”,“南山”在此可能既是实指某座名山,也可能借指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词人在高处回望,眼中映现的是那一片辽阔而自在的山水世界,借此表达他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潇洒一扁州”更显其胸襟开阔,犹如泛舟江湖,任意东西。
“且向飞霞沦茗,还归云间书院,何幸有从游”,这里词人表达了自己暂时抛开俗务,享受品茗赏霞的生活情趣,并愿意回归到那云端之上的学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讨学问,共享快乐,共同承担忧患。
“少年事,湖海气,百尺楼”三句,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感慨,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胸怀湖海的广阔抱负,仿佛都在那耸立的百尺高楼中凝聚。然而随着时光流转,如今已是“萧萧华发”,词人开始怀念故乡的静谧与幽深,流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与归隐之心。
“今日聊修故事,口岁大江东去,应念我穷愁”,词人于此时此刻追溯往事,感叹岁月如江水东逝,难以挽留。同时,他也希望他人能理解他的困境与哀愁,不仅是因对仕途坎坷的无奈,更是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不但莼鲈口,杜若访芳洲”,此处引用张翰因思念家乡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以及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香草杜若,表达自己不仅出于对家乡美食的眷恋,更有对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如同寻找那芬芳的芳洲,寻觅精神家园。
总的来说,这段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词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又有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既有对过去峥嵘岁月的回顾,又有对未来归隐生活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与智慧。
该词句通过生动的画面与内敛的情感抒发,勾勒出了一位经历过宦海沉浮的词人形象。在经历了生活与仕途的风风雨雨后,他欣然接受了秋日晴阳下的平静与清澈,展现出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旷达与洒脱。他寄情于南山之巅,渴望在自然之中找寻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同时也享受与同好们在云间书院的交流与研讨。
词人追忆起青年时代的壮志豪情与江湖气息,但面对岁月流逝与白发苍苍的现实,他更加怀念故土的恬静与深幽,萌生强烈的归隐之意。他意识到无论曾经如何努力修成功业,终究无法抵挡时间的大江东去,由此滋生出对自身困顿处境的深深同情与悲凉。
最后,词人巧妙地引用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境并不止于对家乡美味的眷恋,更是对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寄托的追求,就像追寻杜若盛开的芳洲一样,期望能在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全词既流淌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又饱含对个人命运及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