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闻人曲,后有误世歌。来者杨元亨,也仅仅是位来者了。无为最具特色的年俗——无为鱼灯(灯舞),于二零一一年五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为鱼灯历史悠久,又称“吉祥灯”“太平灯”,传说北宋仁宗时,包公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当时无为军敬献八条“鱼灯”,得到朝廷赞扬,无为民间舞蹈“鱼灯”从此传承至今。
最早记录无为鱼灯的,是在宋人杨元亨《沁园春·无为灯夕上陆史君》的词里。关于无为鱼灯的形象,杨元亨这样描写:元宵时“人迎笑,似玉京春浅,长是灯时。”又说:“万斛金莲,满城开遍,朵朵留迎学士归。”清《无为州志》记载:“十三日至十五上元,为元霄节,用黏米作牢丸相馈遗,张灯为鱼龙及百故事式,酺聚为乐,箫鼓烛爆达旦,凡四日,不禁夜”。这是权威史料对于鱼灯的准确记载。
旧时,无为人每年春节都玩鱼灯。玩鱼灯的第一天叫“起灯”,玩鱼灯最后一天叫“送神”。从“起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民俗里,无为人把鱼灯作为神灵来供奉,如村里遇有传染病灾、农作物虫害或者其他不吉祥的事,一律按“许愿还愿”的形式来玩鱼灯。民间俚语有言,“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
新时代,无为鱼灯一般每三至五年举办一次,俗称“三年玩两头,两年三不玩”,主要包括灯彩艺术、舞蹈阵法、鼓乐艺术以及鱼灯表演仪式等,最为突出的是舞蹈阵法,它是模拟鱼的生活习性加人类想象创作出来的,舞蹈动作灵活多变,能够排出“天下太平”“人口太平”“六畜太平”等造型。舞蹈时,伴有击打类乐器和唢呐,配以鞭炮的炸响,营造出喜庆的氛围。(童有兵)
沁园春(无为灯夕上陆史君)
一棹横江,问讯盟鸥,太守谓谁。道皇华使者,光风洒落。元宵三五,乐与民俱。宝榼金鞯,玉梅钗燕,斗鸭阑干花影嬉。人迎笑,似玉京春浅,长是灯时。
风流不减人知。算岳牧词人谁似之。把南楼风月,渚宫丘壑,竹西歌舞,行乐濡须。万斛金莲,满城开遍,朵朵留迎学士归。明年宴,看柑传天上,月在云西。
沁园春,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今世乐府,传《沁园春》词。案《后汉书》:‘窦宪女弟立为皇后,宪恃宫掖声势,遂以县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然则沁水园者,公主之园也。故唐人类用之。
崔涅《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诗云:‘沁园东郭外,襄驾一游盘。’李适《长宁公主东庄侍宴》诗云:‘歌舞平阳地,园亭沁水林。’李义府《长宁公主东庄》诗云:‘平阳馆外有仙家,沁水园中好物华。’”汉代沁水园早已无存,但北宋真宗时驸马都尉李遵勖于大中祥符间尚万寿长公主。
据宋人文莹《湘山野录》卷下,记李遵勖府第“沁园东北滨于池”,则此北宋初年之沁园。《宋史》卷四**,记李氏“所居地园池冠京城。嗜奇石,募人载送,有自千里至者。构堂引水,环以佳木,延一时名士大夫与宴乐”。张辑词结句有“号我东仙”句,名“东仙”。李刘词名“寿星明”。秦观减字词,名“洞庭春色”。
一叶扁舟横越江面,舟上之人悠然自得,手握船桨,心随波荡。他目光所及之处,群鸥翩翩起舞,似乎在向他致意问候。此时,他心中不禁泛起疑问:“此地太守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使得这江水、鸥鸟与人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一幅如此宁静美好的画卷?”而答案仿佛早已被江风轻轻吹送至耳边:“那位太守便是那位皇华使者,他以光风霁月般的胸怀,洒脱磊落的气度,治理着这一方水土。”
恰逢元宵佳节,月圆人团圆之际,太守更是将欢乐播撒至每一位百姓心中。街头巷尾,灯火辉煌,人们身着华服,手持宝榼金鞯,头戴玉梅钗燕,欢声笑语弥漫在空气中。那雕栏画栋的亭台之上,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地斗鸭玩耍,花影在阑干间嬉戏跳跃,与人们的喜悦相映成趣。当太守微笑着缓步走来,人群纷纷侧目,那笑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亲切,仿佛是天宫春色初展,此处总能早早迎来灯火阑珊的节日氛围。
这位太守不仅政绩斐然,风流才情亦为人称道。试问天下文人墨客、封疆大吏中,有谁能与之比肩?他深谙诗书,胸藏丘壑,无论是南楼的风月夜景,还是渚宫的山水风光,皆能信手拈来,化为笔下流淌的诗篇。他曾于竹西之地,引吭高歌,曼舞轻扬,那歌舞升平的景象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即便是在濡须这样偏远之地,他也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将行乐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刻,正值金莲花盛开之时,万斛金莲犹如繁星点点,满城盛放,朵朵莲花仿佛知晓太守即将归来,特意绽放出最美的姿态,以迎接他的凯旋。人们期待着明年的元宵盛宴,那时,或许太守的功绩将传至九天之上,如同柑橘之香飘散于云霄,而月亮也会在云层西边露出皎洁的面容,为这场盛会增添无尽诗意。
综观全文,词句以“一棹横江”起笔,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江上图景,引出对太守身份的探询,进而展现出太守在元宵佳节与民同乐的场景,以及其风流才情和治世功绩。词中巧妙融入了诸多典故与意象,如“盟鸥”、“宝榼金鞯”、“玉梅钗燕”、“斗鸭阑干”、“南楼风月”、“渚宫丘壑”、“竹西歌舞”等,既丰富了词境,又生动展现了太守的人物形象。
最后以对明年元宵盛宴的美好展望收束全篇,寄寓了人们对太守功成名就、共享盛世的美好愿景。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明,情感饱满,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对太守的崇敬之情。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