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却难寻,为伊踏莎行。本来挂的是刘南翁的如梦令,但就那小身板,容易产生以一抵一的奇特场景。一变成零,怎么看都会有些雨后小故事产生,这里如梦春晚,巧矣。
如梦令(春晚)
没计断春归路。借问春归何处。莺燕也含愁,总对落花无语。春去。春去。门掩一庭疏雨。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末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哀愁之情。全词情感婉转缠绵,意象凄美,下面我们来逐句赏析。
“没计断春归路。”开篇便点出主题,春天将尽,似乎有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让春天离去,词人用“没计”二字,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与无力挽回之感。这里的“断春归路”,比喻词人试图寻找或阻止春天离开的方法,却终究无法实现。
“借问春归何处。”紧接着,词人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春天归宿的好奇与追寻。这一问,不仅展现了词人的深情与不舍,也引出了下文对春天消逝情景的描绘,增强了词作的情感深度。
“莺燕也含愁,总对落花无语。”这两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莺燕和落花,进一步渲染了春末的哀愁氛围。莺燕作为春天的象征,本应欢快鸣叫,此刻却仿佛也感受到了春的离去,显得忧郁沉默。它们面对满地落花,无言以对,这种静默更加深了画面的凄凉感,体现了自然界中万物对春天消逝的共同悲哀。
“春去。春去。”重复的语句加强了语气,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春天离去的事实,以及词人内心的不舍与无奈。这种反复吟咏,使得情感的抒发更为深切。
“门掩一庭疏雨。”词的结尾以一幅静谧而又略带凄清的画面作结,门扉紧闭,庭院中细雨稀疏,这样的场景既是对春天离去后环境的描写,也隐喻着词人心境的孤寂与落寞。雨声淅沥,更添几分愁绪,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踏莎行(赠傀儡人刘师父)
不假牵丝,何劳刻木。天然容貌施妆束。把头全仗姓刘人,就中学写秦城筑。
伎俩优长,恢谐软熟。当场喝采醒群目。赠行无以表殷勤,特将谢意标芳轴。
《踏莎行·赠傀儡人刘师父》是一首赞美傀儡戏艺人精湛技艺的词作。在古代,傀儡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深受民众喜爱。这首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傀儡戏艺人刘师父的高超技艺及其背后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师父深深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首句“不假牵丝,何劳刻木”,以简练的语言直击傀儡戏的核心技艺——操纵与制作。这里,“不假牵丝”指的是表演者操纵傀儡时动作的自如与巧妙,无需外露明显的牵引线索,一切动作流畅自然,仿佛傀儡本身具有生命。“何劳刻木”则形容刘师父制作的傀儡形象栩栩如生,无需繁复的雕刻,就能展现出人物的天然神韵,这反映了其技艺的高超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天然容貌施妆束”,此句进一步描绘傀儡的形象,强调了它们虽由木石雕琢而成,但在刘师父的精心装扮下,每一个傀儡都具备了各自的特色与灵魂,仿佛被赋予了真实的血肉和情感,体现了刘师父在造型艺术上的造诣。
“把头全仗姓刘人,就中学写秦城筑”,此句中“把头”指操纵傀儡头部的动作,通过这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刘师父在表演中如何精确控制傀儡,使它们能演绎复杂的情节,如“秦城筑”这样的历史故事,不仅要求技术上的精准,还需对故事情节有深刻的理解和表现力。
“伎俩优长,恢谐软熟”,概括了刘师父表演的两大特点:“优长”即技艺高超,无论是动作的流畅还是情节的把握,都显示出他的专业与老练;“恢谐软熟”则体现了其表演风格的幽默风趣与自然顺畅,能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傀儡戏的魅力。
“当场喝采醒群目”,这一句生动描绘了演出的热烈场面。刘师父的精彩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片喝彩,唤醒了众人的眼睛,使他们沉浸在表演的精彩之中,充分展现了其艺术感染力。
“赠行无以表殷勤,特将谢意标芳轴”,词末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刘师父即将离别的不舍与感激之情。因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这份深厚的情谊,故选择以题词于画卷的方式,将这份感谢与敬仰之情永久留存,以此作为告别礼物,既体现了对刘师父艺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们之间友谊的珍视。
刘师父,一位在傀儡戏坛上享有盛名的大师,以其独到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成为了众多观众心中的偶像。每当夜幕降临,市井小巷间,一盏盏灯笼点亮,人们纷纷涌向临时搭建的傀儡戏台前,期待着刘师父带来的精彩表演。
不同于一般的傀儡师,刘师父的表演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与智慧的传递。他的傀儡们,无论是在轻盈跳跃间,还是在细腻表情的转换中,都透露出一种超越木偶本身的生动与灵性。这得益于他对手中每根线的精准掌握,以及对傀儡肢体语言的深入研究。他能够让一个简单的举手投足,化为舞台上最动人的诗篇,让观众仿佛能听见傀儡内心的声音。
在《秦城筑》这场戏中,刘师父巧妙运用光影与音乐的配合,将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傀儡士兵们在城楼下奋力筑城,每一铲土、每一块砖的堆砌,都仿佛承载着无数工匠的汗水与梦想。而主角的眼神,在刘师父的操纵下,时而坚毅,时而忧虑,观众们随着剧情的起伏,时而紧张屏息,时而泪光闪烁,完全沉浸在这个古老故事所营造的世界里。
刘师父的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的诙谐与幽默,总能在紧张的剧情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不失对历史的尊重与思考。孩子们围在台前,瞪大了眼睛,被傀儡们的奇妙动作深深吸引;老人则在旁观中回味,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些关于勇气、爱与牺牲的故事,跨越了年龄的界限,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
当最后一幕落下,观众的掌声如雷,经久不息。刘师父缓缓走到台前,向四周鞠躬致谢。人们知道,这样的表演,每一次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热情。而今,面对即将到来的别离,作者心中五味杂陈,决定以笔为媒,将对刘师父的感激与敬仰,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对这位傀儡戏大师艺术生涯的最高赞誉。
这幅芳轴,不仅是对刘师父个人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傀儡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颂扬。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提醒着后人,即使是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那些古老的艺术与匠人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珍惜与传承。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