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俩首,沁园春,壶中天。朱元夫……还真有些话题的。礼学家朱元夫,朱元夫,号好山,杉桥人,朱元昇宗侄,善诗词。其对《三礼》深有研究,盖竹林千之曾从其求学。
关于朱元夫的史料,原先只见宋末林千之《〈三易备遗〉序》载有“夫千之少以三礼从公之族子元夫先生游”,其他一无所知。《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其关于这方面的著述已失传。笔者(陈正印)因编选《水头历代诗文选》的缘故,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有幸从宋末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中找出朱元夫诗八首,词两阕,文一篇,稍补缺憾。
南宋平阳县宰清乡四十四都杉桥里,有望族朱氏,科甲联翩,人才辈出,蔚为大观。杉桥地名以现存史料看来,最早见于北宋末周行己《朱君夫人陈氏墓志铭》,谓“杉桥朱氏者,有厚德,能仁其邑里。其祖有名‘钱’者,里人为讳之,不曰‘钱’而曰‘金帛’,至今不改”,其宗德门风可窥一斑。
此后,南宋陈傅良《朱公向圹志》也有“朱氏世家平阳杉桥里”之说。但明朝隆庆《平阳县志》则载其里名为“三桥”,或因音近而成民间俗名。其地现仍有三桥村,属平阳县水头镇街道社区。
沁园春(从臾还亲)
心上浮香,轩前度影,约久传梅。奈月意风情,枝南枝北,云婚雨嫁,年去年来。几望溪桥,屡肥芳信,历尽冰霜春自回。朝来报,报梢头儿女,并蒂花开。
佩环飞下妆台。喜今度佳期不用催。羡行李三千,金屏翠幄,仙姿第一,玉骨琼腮。雌蝶纷纷,雄蜂逐逐,争道工为使与媒。翁知么,有西楼过雁,暗为徘徊。
壶中天(寿贺晓山五下九岁,四月十二日生,先年有横讼)
人生有酒,得闲处、便合开怀随意。况对寿、龟仙鹤舞,犹直壶天一醉。蚕麦江村,梅霖院落,立夏明朝是。樽前回首,去年四月十二。
依旧洛里吟窝,华台书隐,心事无怀氏。偃鼠醯鸡空扰扰,海月天风谁寄。珠璧祯祥,斗牛光景,预可占斯世。先生出否,明年方六十岁。
直接引用了
宋末平阳学者朱元夫
陈正印
《全宋词》收录了朱元夫的两首词,一为《沁园春》,一为《壶中天》。《沁园春·从臾还亲》词上片借梅写意,实谓年复一年,未得还乡,但心里还是充满希望。“传梅”用典,因南北朝时期北魏陆凯《赠范晔》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下片因“佳期”来临,喜不自禁,乃有“行李”之豪奢,“仙姿”之美妙,“雌蝶”“雄蜂”之纷扰,极尽铺写之能事。最后还顺手招来“过雁”,谓其无比艳羡,进行侧面烘托。
全词用语清丽鲜活,手法巧妙高超,艺术感染力强,称得上绝妙好词。惟独让人疑惑的是题目中“从臾”殊不可解。于是按照线索顺藤摸瓜,查到该词的出处为元朝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乙集·卷九》。经仔细辨认,发现题目实为《沁园春·从叟还亲》,“叟”和结拍的“翁”还是两相对应的,便豁然开朗了。
填词如此当行本色,作者朱元夫何许人也?《全宋词》谓其“生卒事迹均不详”。查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收有朱元夫的诗《庆李圣陶(二首)》《麟凤歌贺李元遂生子》《挽刘忠弼》《李山民哀辞(三首)》《呈刘郎中》,词《沁园春·从叟还亲》《壶中天·寿贺晓山五十九岁,四月十二日生,先年有横讼》,文《聘刘春甫就馆书》。互参题后注明的名号,可知朱元夫号好山,其他方面则不得而知了。
其实,朱元夫应该是温州平阳人。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有诗《寄林编修》(见《霁山集》卷一),据章祖程注,林编修“名千之,字能一,平阳人”。诗中有句“大雅凋零尚此翁”,可见林景熙对林千之推崇备至。
林千之有文《序》(见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一),是为平阳朱元昇(字日华)《三易备遗》作的序,文中有“夫千之少以《三礼》从公之族子元夫先生游”,可知林千之有教他《三礼》的老师叫朱元夫,是朱元昇的同宗子侄辈(按:元昇是名,元夫是字,与两人辈份并无矛盾)。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周喟《南雁荡山志》卷十一《人物》有章节专述“杉桥朱氏”,谓“元昇族子元夫,为三礼学,盖竹林千之尝从之游”。即可以更明确地说,朱元夫是平阳宰清乡杉桥(今属平阳县水头镇)人。然而,不管是温州地区的《东瓯诗存》《东瓯词征》,还是历代各版的《温州府志》《平阳县志》,均无收朱元夫及其诗文作品。
那么,如何能确定此朱元夫便是彼朱元夫呢?首先,按时代论,都是宋末元初时期。林千之《序》文末有“癸巳腊月朔,林千之能一序”,表明作序时间是元世祖至元三十年(一二九三),可大致推算出其乃至其师朱元夫生活的年代。
而综合分析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所收诗文作者情况,该朱元夫也很可能正是宋末元初人。更有力的证据则来自该朱元夫的另一首词,便是《壶中天·寿贺晓山五十九岁,四月十二日生,先年有横讼》。
这是一首贺寿词,写得洒脱自然,毫不拘谨。除了贺寿,分明还有劝慰的意思。受贺者晓山是谁呢?应该是林景熙的长兄林景怡,字德和,号晓山。林千之有诗《送马静山寄林晓山兄弟》,他和林景怡、景熙兄弟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同乡诗友。
其师朱元夫有写给林景怡的贺寿词,自也在情理之中。再看林景熙《哭德和伯氏六首》,有句“五十三年老弟兄”,可见林景怡是在林景熙五十三岁时(一二九四)去世的,他究竟长林景熙多少岁并不明确。该词谓“贺晓山五十九岁”,应该也是相符的。此外,笔者有文《林景熙和宋末诗坛的那些“山”》,专述宋末文人喜以“山”为号的现象,朱元夫号好山倒也是与之相应。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