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未说,如今不是,何以成……
当年未说有情,如今不是相逢,何以成众人矣。这段话看起来像是出自某个文学作品或者诗歌,描述了一种情感上的转变与反思。从上下文来看,它讲述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消逝的过程,最终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普遍和平淡,不再是当初那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而是变成了普通人群中的两个个体。
只因岁月流转,人事已非。曾经的悸动与期盼,在时间的磨砺下渐渐淡化。那些未曾言明的情愫,如烟云般散去,不再有当初的炽热。如今相遇,虽心存敬意,却再难找回往昔那份特别。我们成了人群中的一分子,各自有着不同的方向与归宿。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让曾经的亲密无间化为一种遥远的记忆,在心底留下淡淡的痕迹。
谁又不是正在学习之中呢。
这句话“当年未说有情,如今不是相逢,何以成众人矣。”通常用于描述一段情感经历从最初的朦胧到后来的平淡,甚至是疏远的过程。这种情境往往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中:
老友重逢: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再次相遇,彼此间虽然仍有情感基础,但因为长时间的分离和各自生活的变化,当初的那种亲密感已经不复存在,只能以一种更加普通的方式相处。
错过的情感:两个人曾经有过情感的火花,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都发生了变化,即使再次相遇也很难回到过去那种亲密的状态。
情感变化:指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从浓厚到淡漠的过程,最终成为普通的朋友或者熟人。
这句话传达出一种对过往情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改变一切的感慨。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或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想要表达这种情感变化时,可能会引用或提及这句话。例如,在小说中描述人物关系的转变,或者在电影中通过角色的对话来表现这种情感的演变。
满庭芳
汉上繁华,江南上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这首词描绘了南宋末年临安(今杭州)的繁华景象及其在蒙古大军入侵后的衰败过程,以及词人个人命运的转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
一、开篇描绘
“汉上繁华,江南上物,尚遗宣政风流。” 这里首先提到的是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特别是临安作为南宋的都城,继承了北宋时期的文化和繁华。汉上,指的是汉水,这里代指长江流域,尤其是临安所在的江南地区。江南上物,是指江南地区的精美物品。宣政风流,是指北宋时期的文化风尚,这里用来形容南宋仍然保留着北宋时期的繁荣和文化传统。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描述了临安城内的建筑之美,绿窗朱户,指的是色彩鲜艳的窗户和门扉,烂银钩则是形容屋檐下的装饰华丽。这几句展现了临安城内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二、战乱的到来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这里的“貔貅”原指传说中的神兽,这里借指蒙古军队。这一句描述了蒙古军队大举入侵的场景,旌旗招展,大军压境,临安面临巨大的威胁。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蒙古军队长驱直入,攻占了临安,曾经的歌舞升平之地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风卷落花的景象象征着昔日繁华的消逝,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内心的哀愁。
南宋的临安城,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这里不仅汇聚了江南的精华,还继承了北宋的文化底蕴。春天,柳絮飘飞,桃花盛开;夏天,荷叶满池,莲花竞艳;秋天,丹桂飘香,菊花争艳;冬天,雪景如画,寒梅傲立。临安城内,绿窗朱户,金碧辉煌,宫殿楼阁错落有致,市井小巷热闹非凡。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城市犹如镶嵌在夜色中的明珠,璀璨夺目。人们在街市上熙来攘往,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歌台舞榭之中,丝竹之声悠扬,舞者翩翩起舞,展现着南宋文化的魅力。
然而,好景不长,蒙古铁骑的阴影笼罩了这片土地。一时间,临安城内外烽火连天,战鼓雷鸣。蒙古大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歌台舞榭被烈焰吞噬,曾经的繁华景象瞬间灰飞烟灭。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无数生灵涂炭。风卷落花的景象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迁,更是象征着南宋王朝的衰败,以及人民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在这场浩劫中,词人虽然幸运地逃过了北迁的命运,但仍不得不离开故土,漂泊异乡。他在南州(可能指南方某个地方)暂避锋芒,但心中却始终牵挂着故乡。他不禁想起那位曾经与他共度美好时光的徐郎,如今却不知身在何处,相见无由。这份深深的思念和遗憾,让他夜不能寐,只能将所有的哀愁寄托在梦境之中,每晚在梦里重返那座曾经繁华的临安城,徘徊在岳阳楼上,眺望着远方,希望有一天能够重回故土,重拾往日的美好时光。
南宋的繁华与蒙古的铁蹄,交织成了一段悲壮的历史。临安城的兴衰不仅是国家命运的缩影,也是个人命运的见证。词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故国山河的深情厚谊,以及对那段动荡岁月中失去的一切的深深怀念。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