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不曾说到……今来者胡幼黄,字成玉,江西永新县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甲戌科王龙泽榜进士第三人。
胡幼黄进士及第后,授节度推官。他是宋朝最后一个探花。本科殿试正逢度宗赵蘓驾崩,恭帝赵显即位,元大将伯颜挥师南下。当时有一个谚语:“龙在泽(状元王龙泽),飞不得;路万里(榜眼),行不得;幼而黄(指胡幼黄),医不得也。”胡幼黄受官未及赴任,宋朝已被元朝所灭。后来,他退隐山中,拒不仕元。余事不详。
来自网上(五木)的:一二七四年,恭帝谅阴(帝王居丧),元军南侵,宋廷照例大赦,开科取士。胡幼黄赴临安(今杭州)参加殿试,获甲戌科王龙泽榜进士第三人(即探花)。
本科殿试正逢宋度宗驾崩,恭帝即位,元大将伯颜挥师南下。面对内忧外患,国势日危的局面,恭帝君臣回天无术,计无所施。虽然通过科举考试网罗了大批英才俊杰,但在这种科举制度下,却鱼龙混杂,泥沙俱涌。其中不乏有庸才和无用之才。有歌谣运用形象的比喻,对科举腐败和社会现象加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譬如当时京城一首“三不得”民谣曰:“龙在泽,飞不得;路万里,行不得;幼而黄,医不得。”其中的“龙在泽”指状元王龙泽,“路万里”指榜眼路万里,“幼而黄”指探花胡幼黄。这首民谣,讽刺手法巧妙,通过对中榜者姓名的拆解,取其反义加以否定:飞不得、行不得、医不得,形象地说明大宋王朝已自顾不暇、无力回天。这是宋朝最后一次殿试,故而,王龙泽、路万里、胡幼黄分别成为宋朝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
遵照“失节事大”的古训,胡幼黄宁守清贫,而决不失节仕元。他只好在家乡创建读书楼,课教当地学子,日讽诵其中。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可惜流传于世的很少。
水调歌头(寿段知事。时方旱,祈雨大作)
有喜君初度,风雨作秋声。连旬烈日,稻畦麦垅欲扬尘。好是天瓢在手,笑把君龙呵叱,四野注如倾。勃勃生意满,翠浪涌纵横。
君知否,仁者寿,寿斯仁。自从三代而下,民命寄苍旻。满目桑麻谷粟,满目簿书期会,试说与仁人。小试作霖手,苏醒永新民。
这是作者在观看家乡久旱祈雨成功时,发出感叹的一首词。
词题中的寿段:人名。知事: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宋时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民间活动,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
它真真切切的想把“地上没有天上求”的思想变成一种理想现实。在我国南方,有的年份在夏秋冬三季间,几旬干旱无雨,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地方长官率领民众烧香祷告,或请和尚、道士设坛作法,祈求上天普降甘霖救民。
词的上阕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有喜君初度,风雨作秋声。点明祈雨成功得雨的时间:秋季,知事生日这一天。这里的有喜,指可喜的事情——祈雨成功果然下雨。君,指寿段知事。初度,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风雨作秋声,指秋风秋雨声,说明下雨的时间比较长。
第二层:连旬烈日,稻畦麦垅欲扬尘。指出这就是祈雨的原因。说明旱情相当严重,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耐心等待着知事祈雨,但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然没明说“赤日炎炎似火烧”、“农夫心内如汤煮”,但这样的旱情和民心已含蕴其中。在这里,相对于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言,这首词的语言较为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这里的连旬,指夏秋连续几十天。稻畦麦垅欲扬尘:指干旱的程度。
第三层:好似天瓢在手,笑把群龙呵叱,四野注如倾。描写祈雨的气势及祈雨成功而下雨的状况。天瓢,指汉族神话传说中天神行雨用的瓢。笑把群龙呵叱:笑着呼唤着群龙。呵叱,犹呼唤,呼风唤雨。出自《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二年》:“用之每对骈呵叱风雨,仰揖空际,云有神仙过云表。骈辄随而拜之。”四野注如倾:田野到处下着倾盆大雨。
第四层:勃勃生意满,翠浪涌纵横。抒发祈雨成功后的美好愿望:这是一场能缓解旱情的瓢泼大雨,雨后,出现四野勃勃生机,翠浪波涌的美景。
下阕借祈雨成功,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君知否,仁者寿,寿斯仁。阐明仁与寿的辩证关系。首先发问,君知否:你知道吗?然后回答:仁者寿,寿斯仁。仁者寿,即德者寿,养生术语。谓道德崇高者,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寿斯仁: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要成仁,就要积德。告诫统治者治国要施行仁政、德政。
第二层:自从三代而下,民命寄苍旻。阐明天命与民命的关系。就是说秋天的收成好坏,决定了人民生活的好坏,民众的希望和收获就寄托在秋天。这里的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的现象。自三代而下,指的是自封建社会建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民命: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寄,寄托;苍旻,苍天,这里特指秋天。
第三层:满目桑麻谷粟,满目簿书期会,试说与仁人。进一步阐明天命与民命关系的重要性,并把这一重要性告诉施行仁政的统治者。就是说,只有五谷丰登,农业丰收了,人民的生活才会过得好,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加,这才是真正的民富国强。
这里的满目,即充满视野,是到处的意思。桑麻谷粟:代指农作物。簿书: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期会:谓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多指有关朝廷或官府的财物出入。试说与仁人:我不妨告诉你们这些能实施仁政的人。这一句是倒装句。
最后一层:小试作霖手,苏醒永新民。作者从祈雨成功而降甘霖发出的如何治理国家的感慨。
其大意是:今天知事祈雨,只是初显一下身手,就降下甘霖了。这救旱之雨一下,万物死而复活,人民才会永久地过着新的生活。而治理国家的人若施以仁政,以德治国,就像人们久旱盼望下雨而真的下了雨一样,就会深得民心,所以,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民生问题。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应该关注的是农村,是农民的命运和五谷的收成。要让农民能像久旱逢甘霖一样,享受着统治者给予的“恩赐”,过着永远充满生机的美好生活。这里的小试:指稍微用一下,即初显身手的意思。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作霖:原谓充作救旱之雨,后以指降甘霖或下雨。手,指事业。这里指祈雨之身手。永,表示时间长。
在这首词中,“天瓢”是词眼。它较为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盼望下雨的力度,表达了人们期盼统治者给予老百姓“恩赐”的厚度。天瓢携带着一袭风雨,几场浪漫。这场霖雨洒向田野,滋润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人心。以天瓢倾雨带来又带走一个时代也好,用天瓢舀尽这土地上世代的恩怨情愁也罢,“天瓢”二字昭示着一个气势恢宏的意向,表达了胡幼黄的美好心愿。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