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等不来一定,要求末必承诺,千金买骨,万两难从,世道如此不可问,信则有无有则信。史深不可知,玉漏迟,近时不及矣。
“漏”即漏壶,亦称漏刻,为古代的计时器具,玉漏,便是玉饰的官漏。玉漏迟,意谓夜深。唐白居易《小曲新词》其二:“好向昭阳宿,天凉玉漏迟。”《玉漏迟》原是古琴曲,元陶宗仪《说郛》卷一百载僧居月《琴曲谱录》,将《玉漏迟》列入古琴弄名。
世上的人说人死后能变成鬼,有知觉,能害人。试用人以外的物类来验证一下,人死后不能变成鬼,没有知觉,不能害人。用什么来验征这一点呢?用万物来验证它。人是物,人以外的万物也是物。
物死后不变成鬼,人死后为什么偏偏能够变成鬼呢?世人即使能够辨别物死后不能变成鬼,那么对于人死后能否变成鬼也还不一定能够辨明;如果连物死后变不变鬼尚不能辨明,那么也就更无法知道人死后能变成鬼了。
人之所以出生,是因为承受了精气,人死了精气就不存在了。能够成为精气的是血脉。人死了血脉就枯竭,血脉枯竭而精气就不存在,精气不存在而形体就腐朽,形体腐朽而化成灰土,靠什么变成鬼呢?人没有耳目就不会知道什么,所以聋人盲人,如同草木一样,精气离开人体,哪里只是和人没有耳目一样呢?
腐朽了就会消亡,成了恍恍惚惚看不见形体的东西,所以把它叫“鬼神”。人们所见到的有形体的鬼神,本来就不是死人的精神变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鬼神是“荒忽不见”这类东西的名称。人死后精气回到自然之中,尸骨归葬土中,所以称它叫“鬼神”。鬼,是归的意思;神,是荒忽无形的意思。
玉漏迟
绿树深庭院。侵帘暝草,沿砌幽藓。问讯余芳,糁迳碎红千点。暗有芹香堕几,认杏栋、营巢新燕。晴思软。春光几放,费人裁翦。
梅阴地湿无尘,但密袖薰虬,静看诗卷。半掬羁心,似翠蕉难展。花事因循过了,渐愁人、薰风团扇。屏画掩。屏上数峰青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的庭院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物心境巧妙融合,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迁的敏感以及对过往时光的留恋。
“绿树深庭院。”开篇即以“绿树”为引子,勾勒出一个宁静而深邃的庭院空间。这里的“绿树”不仅代表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也是作者心中那份宁静祥和的象征。想象一下,夏日午后,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
“侵帘暝草,沿砌幽藓。”接下来,作者的目光转向了地面,那些在暮色中悄悄生长的青草和沿着石阶蔓延的苔藓,它们虽然不起眼,却给这寂静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里,“暝草”和“幽藓”不仅描绘了植物的生命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即使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生命也在不断延续。
“问讯余芳,糁迳碎红千点。”这一句中,作者开始关注起庭院中的花卉。“余芳”指的是那些已经凋谢但仍散落在小径上的花瓣,它们如同星星点点的红色点缀,虽已不再鲜艳,却依然美丽动人。这里的“问讯”一词,透露出作者对这些花朵的怜惜之情,仿佛是在询问它们为何如此匆匆离去,又似乎是对逝去美好时光的一种追忆。
“暗有芹香堕几,认杏栋、营巢新燕。”随着视线的转移,作者注意到了庭院中的其他细节。那淡淡的芹菜香气不经意间飘入鼻尖,而屋檐下的杏木梁上,新来的燕子正在忙碌地筑巢。这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生动描写,更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循环不息的感慨——即使春天已经过去,生命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晴思软。春光几放,费人裁翦。”此句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在这样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思绪变得柔软而悠长,回想起春日里那些美好的时光,就像是精心裁剪过的画面,让人难以忘怀。这里的“晴思软”不仅仅是指天气的晴好,更多的是指心情的舒畅与宁静。
“梅阴地湿无尘,但密袖薰虬,静看诗卷。”转而描述了雨后梅树下的情景,地面湿润而不沾尘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此时此刻,作者静静地坐在树下,手中捧着诗卷,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安宁。这种场景,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寻。
“半掬羁心,似翠蕉难展。”这里,作者的情感变得更加复杂。尽管身处于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内心的羁绊却如同未完全展开的翠蕉叶,无法完全释怀。这或许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是对过去的不舍,亦或是对当下的某种困惑,使得作者的心情难以完全放松。
“花事因循过了,渐愁人、薰风团扇。”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的花期逐渐结束,夏天的脚步悄然而至。面对即将到来的炎热,人们开始使用团扇驱热,而这一切变化都让作者感到一丝惆怅。这里,“渐愁人”三字道出了作者对季节变换的微妙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惋惜,也有对未来未知的淡淡忧虑。
“屏画掩。屏上数峰青远。”最后,作者的目光停留在室内的屏风上,那上面绘有几座青色的山峰,远远望去,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到达一个更加宁静的世界。这不仅是对视觉美的追求,更是心灵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对庭院内外景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个从春到夏过渡时期的美丽画卷,同时也深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及时间流逝的思考与感悟。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