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大南帝国」

作者:X1069 更新时间:2023/9/25 23:59:37 字数:2114

∥架空

∥史实大南:1802~1945


十九世纪初,当新时代的“十八路诸侯”在东煌大地上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南方的交趾地区,一个新生的势力正在大清解体战争的血雨腥风之中缓缓地舒展着肢体。

新生势力的首领,阮福映雄心勃勃,他假装听命于大清,却又自称皇帝,年号“嘉隆”,定国号为“大南”。在扫灭交趾的一众军阀,并击败了澜沧、高棉等一众住在雨林之间的穷亲戚之后,这个朝气蓬勃的势力终于吸引了远在大陆另一端的鸢尾人的目光。

鸢尾人带着先进的火炮和要塞技术,漂洋过海找到了这个新生势力的皇帝,并表达了自己与其结盟,互惠互利的“美好心愿”。

在和鸢尾人的交流之中,嘉隆皇帝透过鸢尾武装的先进看到了泰西军队强大的本质——那就是军制。

这一时期,包括北明(燕)在内的大多数东煌势力的征兵模式本质上都是一个样:那就是指挥官培养舰娘,国家再从指挥官手里征募舰娘组建军队。

然而,人类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在历史上,一名指挥官最多能够同时培养的舰娘数量超过十名,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指挥官终其一生也只能照顾三到五名舰娘(由于赌国运而胡乱爆兵的重樱除外)。

按一名指挥官带四名舰娘来算,一个国家能够征募的舰娘最多为指挥官数量的四倍。

拿破仑率先突破了这个限制。

舰娘本身是可以不依赖指挥官而活下去的,基于舰娘的这个特性,拿破仑领导的鸢尾开创性地推出了“全民养兵”的理念,他在国内推行义务兵役制,让那些没有指挥官天赋的人也学会照顾舰娘。

不能建造舰娘,不代表不能培养舰娘啊。

虽然一名指挥官只能养四名舰娘,但这不代表他只能建造四名舰娘,如果建造的舰娘数量超过了自己的承载能力,那可以通过收养协议将多出的舰娘转让出去。

这方面拿破仑可是下了血本,他将年收入的15%用来补贴培养舰娘的非指挥官群体,以确保这项国策的稳步推进。功夫不负有心人,至1810年底,鸢尾所保有的舰娘总量已经超过二百万,其中接近三分之一已经加入了鸢尾的军队,再算上莱茵联邦、撒丁等各路仆从军,现在的鸢尾能够调动的兵力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万之巨。

鸢尾已经宣告军事霸权,整个泰西大陆都在拿皇的阴影之下瑟瑟发抖。

参考鸢尾的成功案例,嘉隆皇帝订立了十五万常备军,以及预备役、佣兵和志愿兵组成的军备体系,由皇帝直属,并从鸢尾雇佣教官,购买兵装,其部队的士气、训练度、装备水平已经超越了东煌本土的绝大多数军队。

初生牛犊不怕虎。

强大的军事实力给了嘉隆皇帝无与伦比的勇气,他开始调兵遣将,部署“北伐战争”,打算从吞并大清的桂、粤两行省开始完成他的入关大梦。毕竟,宁远带着十三万上下的士兵都可以在拥有百万雄师的大清境内上蹿下跳,这可给了不少人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或许是犯了同一时期的东煌高层的通病,宁远下意识地将大南和其他酱油小国混为一谈,在她原本的计划里,负责攻打交趾的部队只有粤东的三万新募军和吕宋的一万府兵,算上后勤部队,连人带舰娘共计十二万,加起来还没有大南部署在边境线上的常备军多。

负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的林元抚年仅二十七岁,他一开始是通过大清政府遗留的资料来计算大南的国力,居然得出了“调拨三五万大军,一战可灭”的离谱结论,直到他带着大军走到桂南边境,看到对面连绵不断的大南兵营后才如梦初醒。

“这清廷的情报人员到底收了交趾多少两银子?居然连敌军有多少都探不明白!”

林元抚心中大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将大军退到镇南关,并向宁远求援。

“交趾盛兵约有十万,我军兵微将寡,还请主公分兵十万,前来支援!”

“十万?”

看到林元抚的奏报,宁远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你怎么不说七百万万呢?区区一个交趾也得调动十多万大军攻打,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打大清呢!”

数百年前,明军与交趾军大战。明军一方号称八十万,而交趾一方则号称七百万,但实际上,两边的军队加起来有没有二十万都是个问题。交趾体量就摆在这里,按照正常比例,它最多只能凑出三五万士兵,十万大军…

林元抚不会是受了污浊官场的影响,在向我骗军费吧!

当然,作为一个自认为合格的统治者,宁远不会因为不懂交趾而对它妄下定论,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现在交趾人和鸢尾人有勾结,如果鸢尾人使坏,派出‘十万雇佣兵’也不是没有可能。”

想到这里,宁远拿出了自己已经许久没有使用过的南洋军印章,批准了林元抚的申请。

“令沐博挂帅,领南洋府兵五万登陆高棉,再让翔鹤带着宣武军和龙骧军,支援林元抚…”

宁远将印章使劲按上了公文,又将其捧在手中,她看着公文纸面上那道浅浅的红印子,又看了看一边新开封的印泥,眉头轻挑。

“奇怪,这印章,我记得我明明没用几次啊…”

她回头看向写凤:“你平时经常用我的章吗?”

“没有。”写凤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我是直接拿姐姐的配剑去发布命令的。”

“这样啊?”

宁远看了看自己案头的那些空白的公文纸,心中泛起了一丝涟漪。

她想到了明朝初年的“空印案”。那时,有官员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这样很容易就能利用空白文书簿册作弊。重八认为此举必须严惩,前后处决、流放官员不计其数,一时天下震动,海内为之肃然。

这一刻,宁远似乎听到了应天府的大狱中,无数被波及的官员们那凄厉刺耳的哀嚎之声。她捂了捂耳朵,趴在案上,小声喃喃道:

“不会是哪个家伙拿着我的印章徇私枉法了吧…”

听到宁远的疑问,写凤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知道,沉寂已久的锦衣卫重出江湖的时候到了。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